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115)

作品数:22 被引量:865H指数:18
相关作者:方修琦王媛葛全胜云雅如马玉玲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科院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6篇经济管理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2篇气候
  • 8篇变暖
  • 7篇气候变暖
  • 5篇气候变化
  • 3篇水稻
  • 2篇单产
  • 2篇能源
  • 2篇能源需求
  • 2篇气候事件
  • 2篇全球变化
  • 2篇全球变暖
  • 2篇人地关系
  • 2篇作物
  • 2篇草原
  • 1篇稻种
  • 1篇低温冷害
  • 1篇东北三省
  • 1篇东北移民
  • 1篇冬季采暖
  • 1篇动乱

机构

  • 22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开大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作者

  • 21篇方修琦
  • 6篇王媛
  • 5篇葛全胜
  • 4篇田青
  • 4篇郑景云
  • 4篇马玉玲
  • 4篇云雅如
  • 4篇叶瑜
  • 3篇徐锬
  • 2篇乔佃锋
  • 2篇陶军德
  • 2篇殷培红
  • 2篇朱晓禧
  • 1篇曾早早
  • 1篇马丽
  • 1篇陈莉
  • 1篇吴绍洪
  • 1篇方修睦
  • 1篇余卫红
  • 1篇李帅

传媒

  • 4篇地理科学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7篇2005
  • 7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产量”计算方法的探讨被引量:65
2004年
气候变化对于粮食安全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研究过去几十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时,常规的研究方法是利用实际产量的数据拟合出以时间为变量的趋势产量,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的差值即为气候产量。但这种方法在评估气候变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时存在一定缺陷。在常规算法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一种改进算法,即通过选取基准时段,建立反映气候要素与作物单产关系的函数表达式,来估计非基准时段内的气候产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气候要素存在趋势性变化的时段。以黑龙江省为例,将改进算法和常规算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应用改进算法得到的气候产量更能真实地反映气候变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王媛方修琦徐锬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产量
从城镇体系的演变看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被引量:35
2005年
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城镇体系演变是两个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过程,东北地区州、道、府、县等各级民事行政管理机构是为了管理从事农业开发的汉民而设立的。从城镇体系演变及城镇密度空间变化过程来看清代东北的土地开发,得出结论:清代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可区分出4次城镇设置的增长时期;清代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呈现出从南向北、从中间向东西两侧的阶段性扩张的特点。与此相对应,清代东北土地开发也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浪潮并发生了垦殖界线的北移;重点开垦区域是沿今沈阳-吉林、长春-哈尔滨一线不断往北的,且自该线往东西两边扩展,体现出自然区位条件、地形因素及政策等对土地开发的限制和影响。
方修琦叶瑜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土地利用清代
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行为被引量:45
2005年
统计东北地区1960年~1999年对水稻生产有意义的5月~9月份气温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东北地区的热量资源显著增加。根据东北地区水稻极早熟、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的产量与热量资源的定量关系,采用风险-效益决策法中期望值评价的方法,建立计算作物期望单产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吉林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产生正面影响,而对辽宁大部分地区产生负面影响。改种更适应较暖气候的作物品种或调整种植结构是对这种影响的两种主要适应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气候变暖的正面影响,减弱负面影响。近20年东北地区水稻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适应行为的结果:吉林、黑龙江水稻单产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辽宁,水稻播种面积占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例以黑龙江增加的幅度最大,吉林次之,而辽宁则呈现减小趋势。
王媛方修琦徐锬戴玉娟
关键词:水稻种植单产热量资源改种极早熟
Extreme climate events,migration for cultivation and policies:A case stud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of China被引量:8
2007年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annual increase in the workforce (men older than 16 years of age), the annual new taxed cropland in the Shengjing area (Northeast China), the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North China, and related management policies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1661―1680, a case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North China and the migration to Northeast China for cultivation. This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migration to Northeast China for cultivation from 1661 to 1680 was a response to the drought events that occurred in North China. The upsurge of migration, which occurred in 1665―1680, was a response to the drought period during 1664―1680 in North China while the fewer disasters period in Northeast China. There were three migratory peaks during the upsurge of migration, 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three drought events. The peaks of migration, however, often lagged behind the drought events about 1―2 years. The encourag-ing-migration policy, which was adopted to encourage cultiv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did not produce much migration into the regio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t did, however, provide a policy background, which ensured more than 10000 migrants per year to Northeast China when North China suffered from drought/flood disasters. As a response to the highest peak of migration induced by the severe droughts in North China during 1664―1667, a prohibiting-migration policy restricted further migration to Northeast China was carried out in 1668. Although the prohibiting-migration policy could not entirely stop the migrants fleeing from famine in North China to Northeast China, the migrants and cultiv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under the policy. The frequent changes of the policy on the years when taxation started after the land was cultivated were also related to climate events. The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North China, migration to Northeast China for cultivation, and the related management poli-cies showed an impa
FANG XiuQiYE YuZENG ZaoZao
关键词:MIGRATIONCULTIVATIONNORTHEASTQINGDYNASTY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被引量:15
2005年
在人类正面临生存环境的严重挑战的今天,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受到中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的突出特色在于,承认自然环境限制作用,强调在此前提下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从以人为本的基点出发去保护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人地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现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方修琦牟神州
关键词:人地关系思想史
从动乱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看清代山东气候变化的区域社会响应与适应被引量:27
2004年
文章分析了清代中后期山东发生动乱与旱涝的时空关系及该时期山东人口、田赋、政策等因素,以期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适应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机制。结果显示:1800~1850年,山东动乱与干旱在时空分布上都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动乱是封建社会农民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响应方式。随着人地矛盾深化和赋税的日益增重,1870年后动乱与干旱的对应关系反而不再显著,移民作为一种新的适应方式改变了山东省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减缓了气候变化对动乱的影响。
叶瑜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气候变化动乱历史时期
黑龙江省漠河县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方式与认知结果被引量:27
2009年
以中国东北地区漠河县气象站点1960—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为参照,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探讨漠河县乡村人群感知气候变化的方式与特征,以及认知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生活活动、生产活动和观察自然现象是漠河县乡村人群感知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其中人群对生活活动的敏感度最高;基于上述感知渠道。乡村人群形成了对当地过去50a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极端天气现象和四季持续时间的认知。
云雅如方修琦田青张学珍
关键词:气候变化感知
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被引量:39
2006年
利用2000 ̄2003年分县统计数据,以人均占有量为指标,重点研究21世纪初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同时出现“西扩”趋势。目前,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确立的粮食生产大县中近1/3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不足400kg,多分布在南方。全国3/4左右的余粮集中出产在东北地区、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2/3的余粮地区位于环境变化敏感地区,粮食产量波动大。这些地区的粮食丰歉直接影响到全国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国粮食安全自然风险增大。加强上述地区的环境变化及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研究,提高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势在必行。
殷培红方修琦田青马玉玲
全新世寒冷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千年周期被引量:47
2004年
在统计10000aBP以来我国每百年中寒冷事件记录的频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寒冷事件的时间分布特点和频率序列的功率谱.结果表明,10000aBP以来的冷暖变化在500,1000和1300a的周期是明显的.其中,两个相邻寒冷事件的平均时间间隔与500a周期相对应,间隔一个事件的两个寒冷事件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与1000a周期相对应.而包括一长(400~800a)一短(100~200a)两个寒冷时段的一个气候旋回与1300a左右的周期相对应.为千年周期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全新世气候变化
近20年气候变暖对北京时令旅游的影响——以北京市植物园桃花节为例被引量:31
2006年
北京植物园桃花节是赏花专题时令旅游的典型代表,以近20年植物园桃花节的起讫时间、持续时间及相关气温、物候期等数据为依据,探讨了气候变暖对时令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1994年前后桃花节开始日期存在着显著的均值差异,后一时段比前一时段约提前6天,植物园桃花节的开始日期在总体上响应了以山桃始花为代表的北京春季物候提前的变化趋势。同时,桃花节开始日期与上年山桃始花日期、上年年均温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反映人们对桃花节的决策是参照上一年的物候现象做出的,相对于气候年际波动存在1年的滞后。桃花节结束日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但总的来说气候变暖有利于桃花节持续日数的延长。此外,桃花节响应气候变化的滞后性,使得气候波动容易引起时令旅游产品的不稳定,不利于时令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马丽方修琦
关键词:气候变暖物候桃花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