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966)

作品数:133 被引量:1,090H指数:19
相关作者:付小兵孙同柱陈伟盛志勇周岗更多>>
相关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0篇医药卫生
  • 8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2篇细胞
  • 35篇皮肤
  • 32篇干细胞
  • 31篇细胞生长因子
  • 30篇创面
  • 28篇纤维细胞
  • 28篇基因
  • 27篇成纤维细胞
  • 26篇细胞生长
  • 26篇分化
  • 23篇瘢痕
  • 22篇纤维细胞生长...
  • 22篇成纤维细胞生...
  • 21篇愈合
  • 21篇成纤维细胞生...
  • 20篇蛋白
  • 20篇胎儿
  • 18篇间充质干细胞
  • 18篇骨髓间充质
  • 18篇骨髓间充质干...

机构

  • 80篇解放军总医院...
  • 3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5篇军事医学科学...
  • 10篇内蒙古医学院
  • 10篇中国医科大学...
  • 7篇中国医科大学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5篇张家口医学院
  • 4篇广州军区广州...
  • 4篇泰州市第四人...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第14...
  • 2篇解放军第30...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16篇付小兵
  • 77篇孙同柱
  • 57篇陈伟
  • 50篇盛志勇
  • 32篇周岗
  • 29篇姜笃银
  • 20篇程飚
  • 15篇赵志力
  • 15篇葛世丽
  • 14篇方利君
  • 14篇孙晓庆
  • 12篇韩冰
  • 11篇杨银辉
  • 10篇李建福
  • 9篇王玉新
  • 7篇白晓东
  • 7篇李海红
  • 6篇常晓彤
  • 6篇王振辉
  • 4篇顾绍峰

传媒

  • 30篇中国危重病急...
  • 23篇解放军医学杂...
  • 21篇感染.炎症....
  • 11篇中国临床康复
  • 7篇中华实验外科...
  • 7篇中华创伤杂志
  • 6篇创伤外科杂志
  • 5篇中华整形外科...
  • 5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07
  • 7篇2006
  • 22篇2005
  • 45篇2004
  • 39篇2003
  • 19篇2002
  • 1篇2001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离体成纤维细胞热损伤模型制作的研究被引量:14
2002年
目的 建立离体细胞烫伤诱导凋亡的模型 ,深入研究组织烫伤后主要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变化。 方法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含小牛血清 (体积分数为 5 %和 1 0 % )的DMEM培养液中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不同温度 (43 ,45 ,48℃ )和不同时间 (1 0 ,30 ,40min)的处理 ,对照组细胞置于 37℃水浴 30min。采用DNA凝胶电泳、Hoeschst332 58荧光染色、透射电镜等技术对烫伤细胞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结果 在 43℃和 45℃水浴中 ,成纤维细胞孵育 1 0 ,30 ,40min均可出现细胞凋亡 ,以含体积分数为 5 %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45℃水浴 1 0min一组最为明显。 48℃中水浴 30min以上 ,则出现大量的细胞坏死。对照组中无明显的细胞凋亡发生。 结论 热损伤能造成离体成纤维细胞发生凋亡。
程飚付小兵盛志勇张萍孟晋红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创伤凋亡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皮脂腺导管构成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皮肤附属器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体外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扩增后,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将已标记的细胞(1×10~6)以注射方式回植到提供骨髓的猪的皮内及皮下,分别于注射后1、2、4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行 HE 染色及 BrdU 和角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部分 BrdU 阳性标记细胞出现在皮脂腺周围的导管中参与皮脂腺导管的形成,这些细胞经双染证实也同时表达角蛋白。提示这部分双染的导管细胞来自于植入的 MSCs。结论:在皮肤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分化为皮脂腺导管细胞。
方利君付小兵程飚孙同柱李建福曹荣王玉新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上皮细胞向免疫细胞转分化促进创伤后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的形成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早期创伤处理不当和创面感染可导致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PEG)。本研究探讨创伤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转分化与 PEG 病变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例来自创(烧)伤后继发 PEG 病变(n=11)及其边缘正常皮肤(PEG-N,n=6)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 PEG 上皮组织形态改变,并结合免疫组化和间接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观察抗入广谱角蛋白(p-CK)、CK19、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LN)、上皮细胞钙粘附蛋白(E-Cad)、β-连环蛋白(β-Cat)、粘着斑激酶(FAK)、干细胞因子(SCF)和受体(c-Ki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分化抗原簇14(CD14)、CD68和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在 PEG 组织中定位和分布特征。结果:与PEG-N 组相比,PEG 呈现鳞状上皮化生,间质密布微血管结构和炎症细胞,可见上皮基底部结构崩溃、细胞顶-基极性丧失或减弱并有较多的细胞向间质迁移;超微结构显示上皮基底细胞变形、核/浆比增加和细胞间隙增宽.可见单核-巨噬细胞样细胞和肥大细胞样细胞原位"脱壳"样改变并与基底膜解离。在相同部位免疫标记显示基底细胞 p-CK、Ck19和 E-Cad 被显著下调,几乎不表达基底膜Ⅳ型胶原和 LN 成分,但对β-Cat 和 FAK 有较高的免疫反应活性,并在上皮组织和间质内发现大小不一的 CD14^+-单核细胞、CD68^+巨噬细胞、MCT^+-肥大细胞和CD68^+/MCT^+-双阳性细胞,并有较强的 SCF、c-Kit 和 PCNA 标记。结论:在 PEG 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上皮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转分化现象,可能与上皮细胞差异性表达β-Cat/E-Cad 信号落差和 SCF-c—Kit信号通路被活化有关。上皮细胞向免疫细胞的异常取向可能是皮肤免疫系统过度动员的体现。上皮细胞跨胚层转分化机制将有助于肿瘤免疫和创伤修复失控机理的再认识。
姜笃银付小兵陈伟孙同柱盛志勇
关键词:肉芽肿转分化间接免疫荧光
脂肪组织提取液促进大鼠皮肤生长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观察脂肪组织提取液对大鼠皮肤体外培养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 2 m m× 2 mm大小的新生大鼠皮肤接种到 2 4孔培养板内 ,分别加入含有体积分数为 10 %脂肪组织提取液 (提取液组 )或体积分数为10 %磷酸盐缓冲液 (PBS组 )的胎牛血清 Dulbecco改良 Eagle培养基培养 6 d,测量皮肤培养后的面积。结果 两组皮肤培养后均有生长 ,脂肪组织提取液组皮肤培养后面积为 (8.4 3± 1.4 0 ) mm2 ,而 PBS组为 (4.18±1.11) mm2 ,脂肪组织提取液组皮肤培养后面积约是 PBS组的 2倍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脂肪组织提取液对皮肤生长有促进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脂肪组织提取液内含有促细胞增殖的某些生长因子和其他有利于细胞生存的物质。
鲁刚付小兵李海红陈伟马秀玲孙同柱
关键词:皮肤生长细胞增殖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和鉴定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 探索和建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技术方法。方法 通过酶消化法分离人皮肤外分泌汗腺 ,在外分泌汗腺生长的同时 ,成纤维细胞也在生长 ;用质量分数为 0 .2 5 %的胰酶和0 .0 2 %的乙二胺四乙酸 (EDTA)消化分离汗腺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以 Dulbecco改良的 Eagle培养液 (DMEM)为基础培养基 ,添加胎牛血清 (体积分数 10 % )、青霉素 (10 0 k U/ L)和链霉素 (10 0 mg/ L) ,置 37℃、体积分数为 5 % CO2 、95 %空气、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和苏木素伊红染色 ,观察成纤维细胞形态 ,并对培养细胞行波形蛋白免疫组化及染色体鉴定。结果 分离的成纤维细胞可在体外快速贴壁生长、增殖 ,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 ,染色体分析为 4 6条。结论 该方法所获得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可在体外稳定培养 ,为在细胞水平上研究伤口愈合的机制提供了充足、可靠的靶细胞。
李海红周岗付小兵屈振亮孙同柱顾绍峰
关键词:皮肤成纤维细胞细胞培养免疫组化染色体细胞分离
在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初步观察被引量:94
2003年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 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扩增后 ,应用 5 -溴脱氧尿嘧啶 ( 5-B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将已标记的细胞以注射方式回植到提供骨髓的香猪的皮内及皮下 ,分别于注射后 1,2周取材 ,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 ,行 5 -BrdU和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对比研究。 结果 大多数 5 -BrdU阳性细胞聚集在真皮中的小血管周围。但有少数 5 -BrdU阳性标记细胞出现在表皮的棘层和颗粒层 ,并同时表达角蛋白。 结论 在皮肤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表皮细胞的潜能。
方利君付小兵孙同柱李建福程飚杨银辉王玉新王通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表皮细胞细胞分化皮肤创伤角蛋白
基因改变与创面愈合被引量:2
2003年
孙鹏
关键词:基因创面愈合
烧伤大鼠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9
2004年
目的 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表型变化的影响 ,为MSCs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Wistar大鼠 ,处死 ,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 10 %胎牛血清 (F组 )、正常大鼠血清 (N组 )和烧伤大鼠血清 (B组 )的F 12培养基培养 ,取第 5代细胞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MSCs内CK和Ⅷ因子 (FⅧ )的表达。结果 用含有 10 %烧伤大鼠血清的F 12培养基传代培养的MSCs能同时表达CK和FⅧ ,而F组和N组细胞均无阳性表达。经流式细胞仪检测 ,B组MSCs表达CK和FⅧ的阳性率高于F组和N组 (P <0 0 1) ,后两组的阳性率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烧伤大鼠血清能诱导MSCs同时向血管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分化 ,这种作用可能促使MSCs参与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韩冰付小兵梁雪梅周岗白晓东孙丹陈伟孙同柱
关键词:细胞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烧伤
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瘢痕疙瘩发生相关基因 ,并对部分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按微阵列排列 ,将84 0 0种人类基因PCR产物制成微阵矩表达谱芯片 ;提取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的总RNA ,并纯化mRNA。将等量的两种组织的mRNA分别进行逆转录 ,合成荧光分子(Cy5或Cy3)掺入的cDNA作为探针 ,芯片杂交和严格洗片后 ,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 ,计算机分析比较两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RT PCR方法检测NGF、TGF β1和c myc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所检测的 3对临床标本中 ,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有 4 0 2条(4 75 % ) ,主要涉及胞外基质、运输蛋白、细胞信号和传导蛋白、细胞骨架和运动相关蛋白的基因等。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RT PCR研究发现 ,瘢痕疙瘩内NGF、TGF β1和c myc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结论 多种基因参与调控瘢痕疙瘩的发生 ,对相关基因群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瘢痕疙瘩的形成机制。NGF、TGF β1和c myc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陈伟付小兵葛世丽周岗孙同柱盛志勇
关键词:基因芯片瘢痕疙瘩皮肤组织基因表达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基因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中表达特征及意义
2004年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1(erk1)、erk2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和 3种c Jun氨基末端激酶 (jnk1、jnk2和jnk3)基因在不同胎龄的胎儿和少儿皮肤中表达的变化特征。方法 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皮肤的结构特征后 ,提取不同胎龄的胎儿和少儿皮肤的总RNA ,分离mRNA ,用RT PCR方法检测这 6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 与早期妊娠胎儿相比 ,晚期妊娠胎儿皮肤中 ,p38MAPK和jnk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jnk2和jnk3基因的mRNA含量明显升高。在少儿皮肤中erk2、p38MAPK和jnk1基因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 ,而jnk2和jnk3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erk2和p38MAPK基因高表达、jnk2和jnk3基因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相关。
陈伟付小兵葛世丽韩冰李海红盛志勇
关键词: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C-JUN氨基末端激酶胎儿皮肤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