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zd135)

作品数:45 被引量:73H指数:4
相关作者:吴笛殷企平张素玫吴梅芳韩德星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文学
  • 4篇艺术
  • 3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诗歌
  • 5篇文学
  • 5篇经典性
  • 4篇电影
  • 3篇电影改编
  • 3篇译介
  • 3篇小说
  • 3篇改编
  • 3篇傲慢
  • 3篇《傲慢与偏见...
  • 2篇但丁《神曲》
  • 2篇叙事
  • 2篇玄学派
  • 2篇审美
  • 2篇生态批评
  • 2篇诗学
  • 2篇视觉传播
  • 2篇抒情
  • 2篇去经典化
  • 2篇作家

机构

  • 15篇浙江大学
  • 9篇浙江传媒学院
  • 6篇杭州师范大学
  • 3篇宁德师范学院
  • 2篇台州学院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温州大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浙江财经大学
  • 1篇莱顿大学
  • 1篇西澳大学

作者

  • 6篇吴笛
  • 4篇张素玫
  • 4篇殷企平
  • 3篇吴梅芳
  • 2篇林晓筱
  • 2篇韩德星
  • 2篇张成军
  • 1篇沈杨
  • 1篇张丽萍
  • 1篇李国辉
  • 1篇杨晓雅
  • 1篇何畅
  • 1篇苏忱
  • 1篇孙鹏程
  • 1篇彭建华
  • 1篇王欣
  • 1篇许淑芳
  • 1篇管南异
  • 1篇顾宏哲
  • 1篇陈新宇

传媒

  • 10篇外国文学研究
  • 7篇浙江传媒学院...
  • 6篇中文学术前沿
  • 3篇国外文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鄱阳湖学刊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外国文学
  • 1篇俄罗斯文艺
  • 1篇当代电影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邵阳学院学报...
  • 1篇台州学院学报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8篇2016
  • 8篇2015
  • 8篇2014
  • 9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批评之镜: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经典在俄国的生成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试图通过批评之镜透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经典在俄罗斯的生成之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其经典生成之路十分曲折,而批评界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但远非友好的角色。由于创作的超前性、创新性和深刻性,更由于总是为穷人说话,作家生前很少得到批评界的理解和赞美,得到的更多是批判与不解。作家去世之后,评论界的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仍是褒贬不一,但已经开始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等大家相提并论。苏联官方评论对作家先抑后扬,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正式确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作家的地位。如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作家之一。
顾宏哲
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被消费的印度被引量:2
2014年
当代英国印裔小说家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以民族寓言的形式再现了印度独立前后的历史变迁,曾被学者们视为后殖民小说的经典之作。然而,除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外,在日益商业化的英国文坛,小说中所呈现的印度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西方读者的消费对象。小说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摹中所蕴含的"异域情调",一方面满足了西方对东方长久以来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小说的叙事也应和了英国社会在80年代流行的帝国怀旧风满足了英国大众市场上消费印度的欲望。
苏忱
关键词:拉什迪《午夜的孩子》异域情调
从惠特曼的影响看塞克斯顿的“自我”
2015年
作为一种诗学倾向,塞克斯顿自白诗的自我关注可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现代回归,这里的浪漫主义主要限定为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学影响。对此,本文阐述了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是塞克斯顿对惠特曼'自我涛学'的继承关系,主要体现为自白诗对'‘经验自我'的专注表达;第二是塞克斯顿对该诗学精神的进一步推进,在自我关注的同时,更多地着力于现代性的语汇,从而凸显其受难的、脆弱的自我形象。除此之外,本文还试图透视塞克斯顿呈现病态自我及其苦痛、愤慨等情感的主要原因。总之,正是在惠特曼自我诗学的影响下,塞克斯顿建立起其独具价值的诗学城邦。
张逸旻
关键词:安妮·塞克斯顿惠特曼浪漫派自我
两头燃烧的蜡烛——论爱德娜·圣文森特·米蕾的抒情诗
2015年
爱德娜·圣文森特·米蕾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她反传统的婚恋观与她激进的女性主义立场密不可分。米营在20年代倡导'自由性爱',被视为'爵士乐时代'的诗歌代言人。她反对传统的'占有性'的婚恋关系,为了捍卫婚恋双方的个性完整,她主张爱情和婚姻关系中的'绝对的自由'。她的抒情诗,在美国女性诗歌中独树一帜,就像一根两头燃烧的蜡烛,以自由的烈焰进发出的瞬间的辉煌向我们展示了爱情与婚姻的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并且给人的心灵带来强大的震撼。
樊维娜
《傲慢与偏见》起源研究中的几点论争
2016年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诞生经历了对初稿《初次印象》的重要修改过程。《初次印象》在出版遭拒后经过修改被更名为《傲慢与偏见》出版。由于《初次印象》没有留存下来,从初稿《初次印象》到最终出版的《傲慢与偏见》其间经历的本质性修改,成为研究者对这部经典小说起源研究中尤为关注的话题,也形成至今不能定论的热烈论争,但研究者们就此展开的各种论争,都以其别具价值的探索求证,提供了接近《傲慢与偏见》原初真相的可能。
张素玫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论争
《叶普盖尼·奥涅金》在中国大陆的译介与传播
2015年
《叶普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晚清至五四时期,通过介绍性的文章及文学评论,其主要内容被介绍进中国社会;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片段节译和译著开始出现;建国后,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其译介经历了高潮和低谷期;改革开放后,日益开放的接受视角使其译介进入了多元化时代。随着中国历史的百年沉浮,《叶普盖尼·奥涅金》最终构筑了其在中国的经典地位。
林辰
关键词:译介
“非家”的风景——纳博科夫笔下的风景想象
2013年
风景描写在纳博科夫的虚构世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俄国雪景还是美国风光,这些风景如同一个个"衔接空间",传递着角色的"非家"恐慌,也透露着纳博科夫这一文化流亡者自身的焦虑。因此,"非家"的恐惧不仅是纳博科夫创作的母题之一,也是全球流散作家永恒的主题,而风景想象则是凸显上述主题的有效叙述策略之一。
何畅
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也谈西方诗歌经典的“摆渡性”被引量:1
2013年
殷企平先生在"经典即‘摆渡’:当代西方诗歌的精神渊源"一文中提出:"摆渡性"是西方诗歌经典的核心要素。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摆渡性"进行进一步探讨。首先,通过对策兰诗歌的细读发现诗人对其摆渡人/译者身份的自觉意识;其次,以英国诗人贝哲曼为例,从诗人的自觉、自省和自律出发,重新审视并发掘当代诗歌书写快乐的另一面;再次,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既是"连接"时空的产物,也往往是不同文化形态和艺术形式之间对话的结果,由此反映出诗歌经典生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而,西方诗歌的"摆渡性"不仅是双向的,更是多面的、多层次的。
陈敏
关键词:西方诗歌摆渡翻译文化对话
价值语境下的认知与情感——谢默斯·希尼诗歌的经典性被引量:4
2014年
国内外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让希尼饱受青睐的与其说是他诗作的内在品质,毋宁说是一些外在因素,例如,他所关注的文化身份话题,刚好跟国际学术潮流的主流话语契合。这一说法的依据,又刚好与最近几十年流行的"去经典化"潮流契合。然而,希尼诗作的艺术生命力无法仅仅用经典化的理由加以解释,而必须从经典性的角度作深层次的探讨。而这经典性,归根结底,在于价值语境下知识的妙用,在于价值语境中情感的处理。认知和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价值语境,希尼诗作的经典性就无从谈起。
殷企平
关键词:经典性情感
论《瓦尔登湖》在美国本土的经典化生成被引量:3
2012年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在美国及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能成为一部经典作品,与美国十九世纪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梭罗个人的生命历程直接相关,具体可概括为四个因素:一是超验主义运动,该书是超验主义的核心文本;二是自然文学写作,该书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并具有深远的生态学意义;三是乌托邦社团运动,该书是对个体乌托邦的成功书写,宣扬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契合了美国人的伊甸梦想;四是废奴运动,梭罗的"英雄"角色及其身后的文化地位也对该书的经典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德星
关键词:超验主义自然书写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