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60302-2-08)

作品数:11 被引量:289H指数:8
相关作者:赵开军王春连赵广才郑崇珂梁云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基因
  • 4篇水稻
  • 3篇小麦
  • 2篇稻白叶枯病
  • 2篇冬小麦
  • 2篇新基因
  • 2篇叶枯病
  • 2篇育种
  • 2篇栽培
  • 2篇水稻白叶枯
  • 2篇水稻白叶枯病
  • 2篇水稻抗白叶枯...
  • 2篇西葫芦
  • 2篇萝卜
  • 2篇抗白叶枯病
  • 2篇枯病
  • 2篇胡萝卜
  • 2篇分子标记
  • 2篇高产
  • 2篇高产高效

机构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广西大学
  • 2篇农作物基因资...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王春连
  • 4篇赵开军
  • 2篇赵志伟
  • 2篇梁云涛
  • 2篇刘丕庆
  • 2篇王迎杰
  • 2篇赵广才
  • 2篇欧承刚
  • 2篇王长林
  • 2篇庄飞云
  • 2篇郑崇珂
  • 1篇杨玉双
  • 1篇陈明
  • 1篇常旭虹
  • 1篇李连城
  • 1篇裴红霞
  • 1篇鲍生有
  • 1篇于元杰
  • 1篇傅强
  • 1篇马有志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蔬菜
  • 2篇作物杂志
  • 1篇北方园艺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园艺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胡萝卜春季栽培先期抽薹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选用5种胡萝卜栽培类型共101份材料,调查3a春季栽培先期抽薹发生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有37份材料抽薹率为0,丹佛斯型、南特斯型、阿姆斯特丹型和黑田型均存在;有5份材料抽薹率高于20%,南特斯型和黑田型各1份,紫根型3份。紫根型平均抽薹率为48.4%,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2004年平均抽薹率为7.0%,极显著高于2005年(2.7%)和2008年(3.7%)。长日照对胡萝卜先期抽薹发生具有一定的诱导效应。
鲍生有欧承刚庄飞云陈劲枫赵志伟
关键词:胡萝卜先期抽薹春化长日照
西葫芦新品种玉莹的选育被引量:1
2012年
玉莹是以优良自交系06-74为母本,以06B6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保护地西葫芦一代杂种。植株矮生,生长势中等,开展度小,早熟,第1雌花节位第5节左右;瓜条棒状,粗细均匀,瓜皮浅绿色带有白色斑点,光泽度好,商品瓜长18~20 cm,横径6 cm左右;适宜北方地区保护地栽培,北方保护地早春栽培每667 m2产量4 700~6 700 kg。
王长林王迎杰
关键词:西葫芦一代杂种
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被引量:93
2008年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当前我国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根据气温变化调整播期,根据优势蘖理论调整基本苗,根据小麦水肥高效利用和节本增效原则节省返青水和氮肥用量为核心的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北方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赵广才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被引量:61
2010年
近年来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迅速发展,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等转基因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自1992年第一株转基因小麦诞生以来,小麦转基因技术发展较快,为开展小麦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目前,小麦遗传转化主要采用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占68.8%和15.9%。研究涉及抗病、抗虫、抗逆、品质改良、提高产量等方面,其中研究较多的为抗病(39.7%)和品质改良(25.6%),部分转基因小麦品系已进行环境释放及生产性试验。本文综述了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讨论了小麦转基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喻修道徐兆师陈明李连城马有志
关键词:小麦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
野生稻抗病虫基因的挖掘和利用被引量:10
2011年
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简要介绍了野生稻抗病虫基因发掘、定位、克隆及育种应用研究的进展,讨论了野生稻优异抗病虫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闫影王春连刘丕庆赵开军
关键词:野生稻抗病基因抗虫基因水稻育种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8(t)的STS标记开发及有效性验证被引量:12
2010年
利用携有Bph18(t)基因抗褐飞虱材料与感虫材料之间在抗虫位点上的单核苷酸差异,成功开发出1个STS标记KC1。该标记可以准确区分含或不含抗虫基因Bph18(t)的基因型。进一步构建扬稻6号(9311)[不含Bph18(t)基因,感褐飞虱]/C4064[携有Bph18(t)基因]的F2群体进行抗虫鉴定,同时使用KC1标记检测F2群体单株的基因型。根据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与抗虫表现之间的符合程度推算出标记的选择效果达到了82.6%。研究结果表明,KC1标记有较高的目的基因选择效率,可以应用于扬稻6号遗传背景下Bph18(t)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梁云涛王春连赖凤香刘丕庆王坚傅强赵开军
关键词: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水稻褐飞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西葫芦叶片叶绿素提取方法的初步研究
2011年
以西葫芦叶片为试材,研究了提取液种类、提取温度、时间及料液比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液以丙酮∶无水乙醇=1∶1混合液的效果最好,总叶绿素含量最高。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含量与提取时间和温度有关,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含量都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提取时间小于24 h时,低温条件下提取效果较好,叶绿素a、b,总含量高于室温。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a/b随着料液比的增加而变大。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提取西葫芦叶绿素的最佳方法为:丙酮∶无水乙醇=1∶1混合液,料液比1∶40,室温提取48 h。提取叶绿素的简便快速方法为:丙酮∶无水乙醇=1∶1混合液,料液比1∶40,低温提取24 h。
尹玲王长林王迎杰王艳玲
关键词:西葫芦叶绿素A/B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初步定位被引量:32
2010年
【目的】通过与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抗白叶枯病基因进行分析比较,推测水稻抗源C4059含有1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命名为Xa36(t)。将水稻抗源C4059的白叶枯病抗性转育到IR24遗传背景下,培育近等基因系并借助分子标记将其抗白叶枯病基因进行定位。【方法】以IR24/C4059的1个F3分离群体为材料,采用分离集团分析法,借助SSR、EST标记对Xa36(t)进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找到13个与Xa36(t)连锁的标记,最近的4个标记RM2136、RM7443、RM1233和RM224与目标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2、3.8、1.9和1.3cM。其中标记RM2136和RM7443位于染色体近端粒一侧,标记RM1233和RM224位于目标基因的另一侧。【结论】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将基因Xa36(t)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附近。
苗丽丽王春连郑崇珂车晋英高英温义昌李贵全赵开军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基因定位
胡萝卜根粗和根长的遗传及其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以19个不同栽培类型胡萝卜品种(或自交系)配制的16个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探讨胡萝卜根粗和根长的遗传表现,并进行杂种优势预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根粗主要受加性效应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根长主要受加性效应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根粗和根长的遗传率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而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杂交后代的超亲优势为负值,表明在胡萝卜育种中,利用杂种优势增加根粗和根长比较有限,但是利用一些特殊类型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改善后代的性状表现。
欧承刚庄飞云赵志伟胡鸿裴红霞
关键词:胡萝卜杂种优势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32(t)的鉴定和初步定位被引量:45
2009年
通过多菌系接种鉴定及抗谱分析,并与目前国际上已知抗白叶枯病基因比较,证明在水稻抗源C4064中含有一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命名为Xa32(t)。应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借助SSR和EST等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通过对F2分离群体及F3家系单株进行遗传连锁性检测,发现6个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的分子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ZCK24、RM6293和RM5926与Xa32(t)基因连锁。它们与Xa32(t)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1、1.0、1.0、0.5、1.5和2.6cM。其中标记RM6293和RM5926位于染色体近端粒一侧,其他4个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和ZCK24位于基因的另一侧。将Xa32(t)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2.0cM范围内。
郑崇珂王春连于元杰梁云涛赵开军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抗谱分析分子标记定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