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4017)

作品数:9 被引量:148H指数:7
相关作者:刘善军张艳博吴立新李国良于正兴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矿业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红外
  • 4篇岩石力学
  • 4篇遥感-岩石力...
  • 4篇红外辐射
  • 2篇岩画
  • 2篇岩石
  • 2篇热成像
  • 2篇热辐射
  • 2篇温度场
  • 2篇加载
  • 2篇红外热成像
  • 2篇病害
  • 1篇地压
  • 1篇断层
  • 1篇岩石破裂
  • 1篇氧化膜
  • 1篇应变场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模拟
  • 1篇预警

机构

  • 9篇东北大学
  • 5篇河北理工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辽宁省交通高...
  • 1篇兖州煤业股份...
  • 1篇亚利桑那大学

作者

  • 8篇刘善军
  • 5篇张艳博
  • 4篇吴立新
  • 2篇李国良
  • 1篇王晓鸣
  • 1篇邹宗树
  • 1篇姜福兴
  • 1篇桂兵
  • 1篇孙健
  • 1篇于正兴
  • 1篇张慧慧

传媒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矿业安全与环...
  • 1篇钢铁研究
  • 1篇岩土力学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画钟乳石覆盖病害热成像检测与数值模拟
2014年
为揭示红外热成像技术无损检测岩画病害的新方法,利用红外热成像现场检测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广西花山岩画钟乳石覆盖病害进行定量检测与理论模拟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红外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红外热成像技术无损检测岩画病害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岩画钟乳石覆盖病害部位,同时借助有限元模拟研究岩画钟乳石病害特征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该研究成果为岩画病害红外热成像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张慧慧刘善军
关键词:岩画红外热成像传热模型有限元模拟
混凝土破裂与渗水过程的红外辐射特征被引量:28
2009年
对内含水体的混凝土试样进行单轴压缩加载,利用红外热像仪并辅以声发射仪,观测加载过程中试样的红外辐射与声发射变化特征,研究混凝土破裂与渗水的红外异常前兆。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应力的阶段性发展,试样表面的红外辐射呈现早期整体性均匀上升、中期局部高温异常、后期低温异常的主要特征,声发射相应出现早期微量增加、中期均匀增加、后期快速增加的特征。加载中、后期红外热像出现的局部辐射温度"先升后降"现象是混凝土破裂–渗水的重要红外异常前兆,其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应力和声发射前兆。整个破裂与渗水过程中,高温区域包围低温区域的温度场分布是热像的主要特征。基于实验结果,分析试样红外辐射阶段性变化以及破裂、渗水异常前兆的机制,讨论应力、红外及声发射灾变前兆时间差异性的原因。实验结果对水库大坝以及其他储水混凝土工程破裂与渗水的遥感监测与灾变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善军张艳博吴立新李国良陈群龙
关键词:遥感-岩石力学混凝土渗水红外辐射安全监测
岩石的应变场与温度场对应关系研究
<正>1.引言应变和温度是岩石受力与灾变过程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而利用INSAR技术进行地壳形变探测、以及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手段进行地震前热异常监测是目前利用遥感手段进行地震和活动断裂监测的两种重要手段,也是地震遥感研究领...
刘善军石英玮吴立新徐忠印
文献传递
岩画病害的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初探被引量:8
2010年
为探索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在岩画病害检测中的可行性,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广西花山岩画的病害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岩画中的钟乳石覆盖、片状剥离及渗水病;不同病害其检测的最佳时段不同,钟乳石在夜间或早晨进行检测效果好,而片状剥离岩石使用午后的热像检测效果好;与可见光检测相比,红外热成像检测具有独特优势。
吴育华刘善军
关键词:岩画病害检测红外热成像
岩石破裂前红外热像的时空演化特征被引量:37
2009年
以花岗闪长岩和大理岩试件单轴加载红外观测实验为例,对岩石破裂前红外热像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在塑性变形阶段随着微破裂的产生出现热像空间分异现象,表现为在未来剪性破裂位置出现高温异常条带,且高温异常条带之间的区域出现低温辐射异常,这种热像异常特征是岩石宏观破裂的早期红外前兆.而临失稳前热像整体表现出的短暂降温是岩石宏观破裂的晚期红外前兆.两种红外前兆的出现及其空间特征与岩石破裂形式及应力场分布格局有密切关系.
刘善军吴立新张艳博
关键词:遥感-岩石力学岩石破裂
潮湿岩石受力过程红外辐射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7
2010年
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干燥和潮湿砂岩单轴压缩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特征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潮湿岩石加载过程中平均红外辐射温度(AIRT)随载荷增加呈上升趋势,AIRT与应力的变化步调一致,曲线波动较小;岩石失稳前单位载荷下潮湿岩石的升温幅度高于干燥岩石,水对岩石受力时的红外辐射具有明显推动作用,但破坏瞬间热像特征变化不很明显.干燥砂岩AIRT与应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但在破坏瞬间出现显著的增温现象和热像特征的明显变化.可以利用潮湿岩石AIRT与应力的良好同步性监测潮湿岩石的应力变化过程,利用干燥岩石破裂瞬间的热像变化特征分析岩石灾变的空间位置与灾变模式.
刘善军吴立新张艳博陈群龙
关键词:遥感-岩石力学砂岩红外辐射预警
8407钢渗铝氧化处理形成的氧化膜组织与结构被引量:2
2011年
对渗铝后的8407钢试样进行常温硬质阳极氧化处理,使其表面形成氧化膜。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氧化膜横截面组织,并探讨了氧化膜的形成机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氧化膜表面形貌,并检测氧化膜沿厚度方向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氧化膜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渗铝8407钢经过常温硬质阳极氧化后,试样表面分为3层,从基体向外侧依次为基体、渗层、氧化膜。氧化膜连续致密,厚度均匀,与基体结合紧密,其主要成分为O、Al和Fe,且各元素分布均匀,主要相组成为Fe3O4和Al2O3。
孙健王晓鸣邹宗树
关键词:氧化膜组织形貌物相组成
含孔岩石加载过程的热辐射温度场变化特征被引量:35
2011年
选择含圆孔岩石作为试样,利用单轴加载试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手段,对模型受力及破裂过程的热辐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圆孔岩石在加载过程中压、拉应力呈对称分布,导致热像的升温和降温区对称分布,即压应力区升温,拉应力区降温,应力场与红外辐射温度场之间呈很好的对应关系。试件加载后期发生破裂,破裂的性质与红外辐射温度变化有密切关系,剪性破裂辐射温度升高,而张性破裂辐射温度无明显变化。试件最终呈剪性破裂,而该区域的带状升温是岩石破裂失稳的重要红外前兆。试验结果再次揭示,利用热成像技术可以监测岩石的应力与灾变现象。
张艳博刘善军
关键词:红外辐射
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宏观评价方法在“孤岛”工作面的应用被引量:33
2011年
为了有效预防冲击地压,并对具有潜在冲击危险性的工作面进行评价,提出以综合指数法和冲击地压发生可能性指数诊断法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的宏观评价方法。以济宁三号煤矿53下05"孤岛"工作面为例,运用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危险指数为0.74,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指数为0.977,能够发生冲击地压。评价结果为回采工作面提前采取卸压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保证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于正兴姜福兴桂兵
关键词:冲击地压综合指数法
拐折非连通断层加载失稳的热辐射演化特征被引量:7
2009年
为研究构造活动及其失稳过程的红外异常特征,选择拐折非连通断层作为模拟对象,利用单轴加载试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模型受力及失稳过程的热辐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应力的增高及阶段性变化,热像首先在下部断层出现1个高温异常点,强度逐渐增强,临近失稳前在岩桥端部又出现2个高温异常点,并具有交替出现的特征,最终演化为一热条带,继而断层连通失稳。"三点高温"和"交替演化"的红外辐射异常特征,与断层预滑、岩桥区应力集中及迁移有因果关系;(2)岩桥区的平均红外辐射温度(AIRT)在断层活动过程中呈现3个阶段的变化特征,表现为低应力阶段的基本不变或变化很小、中间应力阶段的缓慢上升和临失稳阶段的加速上升。AIRT短暂降温之后的加速上升是断层破裂失稳的重要前兆;(3)断层周围不同区域的AIRT变化特征不同,与不同区域应力性质差异存在密切关系。应力、应变、红外辐射等多参数的对地集成观测是未来构造活动及其灾变分析的关键。
刘善军吴立新张艳博李国良陈群龙
关键词:遥感-岩石力学红外辐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