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20059)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赵素锦谈际尊詹秀娟贾佳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艺术学院南京政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现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道德关切
- 2014年
- 现当代社会发展的盛况,衍生出责任成为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在与外部的关联中证明其正当性;与此同时,责任的"漂流性"相随而现,并对前者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因其复杂性与重要性的特征,科技工作者的责任被置入到思考的中心。面对现实的诸多困境与诱惑,科技工作者对责任要求的承担难以经受考验。而产生问题的根源则是责任能力的隐蔽。责任能力要求转向内在自我的思考,切近道德关切。因而,通过道德关切,获得责任能力,以此能力和力量,面向质疑,在与外部的关联中担当责任要求,是身处困境、诱惑的科技工作者如何承担责任的现实路向。
- 詹秀娟
- 韦伯对“道德力量”问题的阐发被引量:1
- 2013年
- 任何一种伦理学理论形态都必须面对"道德具有何种力量"的问题。韦伯的理性主义伦理学沿着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思考这一问题,一是展开价值哲学的探索,着力探讨伦理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由此确立起一种"文化—规范"的论域;一是做出历史哲学取向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伦理作为价值符号生产之一种形式,曾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以此形成一种"经验—历史"的研究场域。韦伯的伦理思考是在其解释社会学范围内展开的,因而不可避免具有内在的局限性。
- 谈际尊
- 关键词:道德力量新教伦理
- 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哲学解读被引量:3
- 2014年
- 在休谟的道德世界中,情感代替理性成为道德评判和道德原则的主宰,扭转了古代伦理学的理性思维,开启了自我的情感世界。休谟认为,道德的区别来源于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对自我而言,实则是一种基于苦乐感而来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于人性中共有的同情感,个体自我的道德情感与他人相互传递、产生共鸣,普遍的道德基础和原则得以确立。重新审视休谟理论的情感特质,不仅可以展现他对丰富和发展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做出的独特贡献,也能反思当下人们为解决现代道德危机所提出的"非此即彼"的僵固思维模式。
- 赵素锦
- 关键词:休谟情感主义情感伦理学道德同情感
- 目的论视域下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理学为学术资源被引量:1
- 2014年
- 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两位伦理学家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具有某种相似性,但却是"形似而神不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目的论观念与德性伦理天然结合,以善为纽带相遇在宇宙自然和人类生活之中。但在康德这里,目的论思维与德性论却呈现出变异改造的景象。于是,古希腊以来的德性传统在结构模式、价值根基、幸福追求等多方面发生了嬗变,一种以善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德性伦理形态渐渐退隐,逐渐让位于一种以应当为至上目标的规范伦理形态,悄然改变了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发展样态和行进轨迹。
- 赵素锦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目的论德性论
- 《中庸》之“诚”的表现形态及其内在逻辑被引量:1
- 2013年
- "诚"作为《中庸》的龙眼,是理解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建构的根本所在。它的三种表现形态,即本体之诚、意义之诚、生活之诚之间相互运作和相互贯通的逻辑机制,是天道与人道得以相通的保证和前提,也是天道和人道相通的呈现和表现。本体世界、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相通,天道和人道相通,天道得以贯实,人道上升为天道,获得神圣性和权威性,是中国伦理精神建构的重要特质。我们只有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秉行这种特质,才不会从源头上污染道德,不会丧失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真正体现中国传统精神的气质。
- 赵素锦
- 关键词:本体世界
- “厚重”概念与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当代发展
- 2015年
- 伯纳德·威廉斯提出的"厚重概念",以及其对以往伦理学中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元伦理学对"善""应该"等"单薄概念"在伦理学理论中统治地位的反驳,体现了后现代伦理学潮流尤其是德性伦理对个体化、生活化和在历史和文化中理解人类道德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要求,但同时也凸现了后现代思潮中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反思和理论探讨。
- 贾佳
- 关键词:德性伦理元伦理学
- 西方德性论道德形态的精神哲学阐释
- 2016年
- 西方德性论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多元理解样态,构成德性论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以一种形态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来总体考察德性论,更能发觉德性伦理精神自我发展和演变的内在有机生命及其所形成的道德形态气质。在道德世界中,德性论存在的全部努力在于面对道德世界的基本问题,将自然形态的个体自我提升为道德形态的主体存在,和谐地解决道德与自然或幸福之间的现实同一。然而,不管是对于亚里士多德式抑或康德式的德性主体来说,这都是一项永远有待完成的道德任务。
- 赵素锦
- 关键词:德性论道德世界道德主体
- 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之辩
- 2014年
- 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德性论自身不仅出现了以德性范畴为核心概念的六种理解范式,而且形成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道德哲学形态,即目的论形态、情感主义形态、理性主义形态和历史主义形态。西方德性论诸道德哲学形态之间的演变,不仅昭示出其自身理论范式之间的转换,更映射出人类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认知变迁;而人类的德性行动始终在伦理与道德、社会群体与个体自我之间摇摆与徘徊,或许则是造成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不断演化的学理根源和现实根源。
- 赵素锦
- 关键词:德性论
- 康德德性义务的道德哲学解读被引量:3
- 2014年
- 康德通过对传统德性品质观的批驳,确立了德性范畴的新内涵,将德性视为遵循义务法则时意志的道德力量。在他看来,德性力量的本质基于主体自我内在的自由原则,其全部的职责在于与违背道德法则的恶做斗争,从而获得德性赞誉。德性行动的普遍规范意蕴虽来自于义务法则,但由此形成的德性义务却不同于德性本身,主要表现在自我和他人两大义务目的上。康德提出的关于德性-义务范畴的新理念,开辟了西方德性论发展的新视野,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德性存在的价值意义及探究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转换有着重要的启示。
- 赵素锦
- 关键词:德性义务道德力量道德哲学
- “以学术为业”的深层旨趣被引量:1
- 2012年
- 韦伯发掘了一条探索人类文明演化与社会变迁的独特学术路径,其"解释社会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探讨现代性的生成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形成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就是在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经济行为之间确立一种比较与众不同的辩证关系。对于韦伯社会学的独特问题意识,我们可以借用"以学术为业"这一指称来点名其学术取向上的伦理叙事和价值观念之意味:韦伯的伦理世界观认为人必须在道德法则之下所形成的义务和在历史使命之下衍生出来的义务之间保持一种适切的张力关系,以求得世界和个人、上帝和俗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伦理在各种生活方式当中流转,最终只有"新教伦理"同"资本主义精神"建立起亲和关系;"社会科学方法论"关于实然和应然关系的拷量,最后的目的是为了考察现代和传统、现代性和前现代性之关系。这样,伦理理性化理论对宗教意识和经济生活之间关系的考察就上升为对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关联的思考,正是这种致思取向决定了韦伯学术思想的深层旨趣。
- 谈际尊
- 关键词:伦理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