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308085MD22)
- 作品数:12 被引量:77H指数:7
- 相关作者:张平究刘文静杨艳芳孔令柱郑真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活性铝形态特征被引量:7
- 2016年
-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5、7、9、11和21 a)湿地、以仍耕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为研究对照,分析了土壤全铝和活性铝形态组分特征,探讨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铝元素组分特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铝含量和活性铝含量分别在16.78-57.05 g瓜g和1 699.94~3 823.49 meC/kg之间,其中活性铝总量占全铝含量的6.70%~11.84%。退耕还湖3-11a期间,土壤全铝、活性铝总量及5种形态活性铝总体均随退耕年限延长而增加;退耕11~21 a期间均下降。不同形态活性铝中,可溶性铝Als含量最低,而酸溶无机铝Al(OH)2和腐殖酸铝Al-HA含量较高,分别占活性铝总量的42%~53%和39%-50%,左右着活性铝总量的变化。分析讨论表明退耕后湿地植被和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土壤粘粒,有效磷和有机质的变化,进而影响退耕后土壤活性铝组分特征。其中0-5 cm土壤毒性较强的交换性铝Al3+和羟基铝Al(0H)^2+、Al(OH)2^+含量均在退耕3-9 a期间逐渐增加,占活性铝总量的比例也有所增加,该退耕期湿地土壤存在一定的铝毒生态风险。
- 王娅娅杨艳芳李云飞刘文静张平究
- 关键词:湿地土壤铝毒
- 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Cu和Zn形态特征被引量:3
- 2017年
- 以安庆市菜子湖不同退耕还湖年限(3 a,5 a,7 a,9 a,11 a,21 a)的湿地、仍耕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耕年限下湿地土壤重金属Cu和Zn的各赋存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退耕后湿地土壤Tot-Zn和Tot-Cu含量随退耕年限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土壤Cu和Zn的各赋存形态分布比率不同,但均以残渣态含量为主,残渣态Cu、Zn分别占总含量的42.55%~62.40%和40.75%~71.18%;土壤Cu和Zn各赋存形态含量大小的顺序分别为:残渣态(RES-Cu:10.11~19.86 mg kg-1)>有机结合态(OM-Cu:4.40~12.07 mg kg-1)>铁锰氧化态(RED-Cu:2.24~6.94 mg kg-1)>碳酸盐结合态(CARB-Cu:0.65~1.99 mg kg-1)>可交换态(EXC-Cu:0.03~0.41 mg kg-1)和残渣态(RES-Zn:12.79~27.71 mg kg-1)>铁锰氧化态(RED-Zn:5.37~23.27 mg kg-1)>有机结合态(OM-Zn:2.49~8.31 mg kg-1)>可交换态(EXC-Zn:0.02~4.95 mg kg-1)>碳酸盐结合态(CARB-Zn:0.00~2.87 mg kg-1);随着退耕年限增加湿地土壤Cu和Zn各个形态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讨论结果表明退耕还湖后湿地淹水条件和植被恢复状况改变,导致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而影响了湿地土壤Cu和Zn的形态组分、总量及生物有效性。
- 耿慧张平究李云飞侯杰平吴世敏代郡程
- 关键词:湿地土壤铜锌重金属形态
- 龙窝湖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和重金属污染特征被引量:20
- 2014年
- 为了解人类活动对城市湿地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芜湖市龙窝湖不同利用方式下湿地土壤养分、重金属含量的差异,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湿地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总体上网围养殖湿地、塘式养殖湿地、垃圾倾倒处下游湿地和沟渠湿地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湖泊中心湿地和耕作湿地;龙窝湖不同类型湿地表层土壤均存在较高或严重的cd污染和中等cu污染,网围养殖湿地、塘式养殖湿地、垃圾倾倒处下游湿地和沟渠湿地表层土壤存在中等Pb和zn污染,但网围养殖湿地、塘式养殖湿地和垃圾倾倒处下游湿地表层土壤Cd含量显著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垃圾倾倒处下游湿地(27.35)、网围养殖湿地(26.23)和塘式养殖湿地(25.48)存在严重重金属污染,而沟渠湿地(10.49)、湖泊中心湿地(8.56)和耕作湿地(8.49)处于中等重金属污染,其中cd对各种利用类型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贡献率达49.O%-76.4%;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示,垃圾倾倒处下游湿地(633)、网围养殖湿地(625)和塘式养殖湿地(588)存在很高潜在生态风险,而沟渠湿地(174)、耕作湿地(149)和湖泊中心湿地(144)处于高潜在生态风险,其中cd对各种利用类型湿地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贡献率达88.6%~96.2%。水产养殖和垃圾倾倒是龙窝湖湿地土壤氮磷等养分和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养分与重金属污染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
- 杨艳芳邵婷吕梦宇孙淑芸张靖宇张平究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
- 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变化被引量:12
- 2014年
- 以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和邻近原始湿地及仍耕作油菜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碳氮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湖年限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含水量和粘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全磷含量降低;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为333.77~700.75mg/kg,表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为30.80~64.01mg/kg,且均有退耕还湖后升高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pH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粘粒含量显著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容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pH显著相关(P<0.05)。分析表明,退耕还湖后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压力的减弱和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自然植被也逐渐恢复,土壤理化性质朝原始湿地方向改善,促使土壤微生物量升高,但总体仍未达到原始湿地状况。
- 郑真杨艳芳孔令柱刘爽刘文静司红君张平究
-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碳氮
- 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变化
- 2014年
-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有机碳是评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20a)和退耕后不同植被群落(苔草、芦苇和酸模)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退耕还湖后退耕年限和植被类型对湿地土壤有机碳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但土壤有机碳密度随退耕年限增加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总体比油菜地高出61.5%~82.3%;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芦苇(8.90g/kg)〉苔草(8.84g/kg)〉酸模(5.84g/kg),芦苇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化幅度小于苔草和酸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密度呈现出芦苇(7.92 kg/m^2)〉苔草(7.42 kg/m^2)〉酸模(5.01 kg/m^2)。结果分析表明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植被恢复和理化性质变化促进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变化,而苔草、芦苇和酸模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恢复不一致,芦苇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提升能力最强。
- 刘文静汪永进崔宏彭江司红君张平究
- 关键词:植被类型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
- 不同退耕年限下安庆沿江湿地土壤氮、磷变化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选取退耕3~21a的湿地土壤,以现耕油菜地和原始自然湿地土壤为对照,对安庆沿江湿地土壤氮、磷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退耕年限下土壤氮、磷素变化趋势明显。土壤全氮含量变化在退耕3~7a内随退耕年限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在退耕7a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土壤有效氮含量变化与全氮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全磷含量变化随退耕年限的增长呈较缓递减趋势,平均减少速率为11.6%;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在退耕初期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在退耕9a后随退耕年限增长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土壤氮素,退耕后湿地土壤磷素恢复相对滞后,因此评价湿地土壤生态恢复时土壤磷素指标尤为重要。
- 孔令柱刘爽郑真崔宏彭江张平究
- 关键词:氮磷
- 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铁形态变化被引量:9
- 2015年
-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5、7、9、11、21 a)湿地为研究对象,以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为参照,分别采用王水消解法和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全铁和铁的赋存形态特征,探讨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铁组分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铁各形态含量大小顺序为:残渣态(RES-Fe:17.09-30.84 g·kg-1)〉铁锰氧化态(RED-Fe:3.66-4.48 g·kg-1)〉有机结合态(OM-Fe:0.87-3.09g·kg-1)〉碳酸盐结合态(CARB-Fe:0.01-0.37 g·kg-1)〉可交换态(EXC-Fe:0.01-0.15 g·kg-1).占全铁均小于1.5%的EXC-Fe和CARB-Fe均在退耕3 a和5 a期间含量快速升高,而后降低再升高,最低值出现在退耕11 a;RED-Fe在退耕3-9 a比较稳定,随后缓慢增加;而OM-Fe随退耕年限增加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占土壤铁形态总量73.91%-85.42%的RES-Fe在退耕3a时含量下降,在3-9 a间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9-21 a又逐渐下降;研究区全铁(Tot-Fe)平均含量在18.50-38.41 g·kg-1之间,变化趋势与RES-Fe基本一致.讨论结果表明退耕还湖后水文条件和植被状况的改变导致了土壤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影响退耕后湿地土壤全铁含量变化,也影响土壤铁形态组分特征,进而影响土壤铁的有效性.
- 李云飞杨艳芳王娅娅刘文静张平究
- 关键词:湿地土壤
- 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特性被引量:7
- 2014年
- 以安徽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5、9和11年)湿地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油菜地和原始湿地为对照(共6个样地),研究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退耕湿地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方程拟合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P〈O.01);6个样地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X。)、吸附常数(K)和最大缓冲容量(MBC)范围分别为478~1074mg·kg~、0.14~0.61和68.6~661.5mg·kg~。且退耕湿地的这些参数均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升高,但未达到原始湿地水平;6个样地土壤磷的平均解吸率为6.2%一14.6%,且退耕湿地土壤磷解吸率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均显著高于原始湿地.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对外源磷的固持能力不断增强,而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是影响湿地土壤对外源磷固持能力的重要因子.
- 杨艳芳孔令柱郑真刘爽刘文静张平究
- 关键词:湿地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
- 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炭对磷吸附解吸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将350℃和600℃2种不同裂解温度下的芦苇秸秆生物炭作洗涤和未洗涤处理后,与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土壤进行网隔培养,培养的水分处理分为:淹水、干湿交替和75%田间持水量,共得到12个样品。对培养后生物炭进行磷素吸附-解吸实验,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分析处理3种水分培养后的生物质炭对磷的吸附-解吸差异。结果表明:吸附量均随磷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淹水的吸附量远远大于75%田间持水量。Langmuir和Freundich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12种不同处理的生物质炭对磷的等温吸附过程。淹水的各个拟合参数均高于干湿交替和75%田间持水量。解吸量均随添加磷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解吸率随添加磷浓度的增加而减少。淹水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均高于干湿交替和75%田间持水量。
- 朱文静杨艳芳陈星张平究
- 关键词:生物炭
- 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被引量:7
- 2016年
- 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7、9、11、21 a)湿地为研究对象,以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为参照,分析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特征,探讨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仍耕作油菜地,退耕后湿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层与亚表层均表现为退耕3~7 a降低,退耕9~21 a升高趋势;表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呈现退耕3 a升高?退耕7 a降低?退耕9~11 a升高?退耕21 a降低的趋势,而亚表层土壤退耕3年急剧升高,而后呈降低的趋势;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则呈现退耕3~11 a逐渐升高,而后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亚表层土壤则表现为退耕3~7 a降低?退耕9~11 a升高?退耕21 a降低的趋势;退耕后湿地表层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退耕3 a降低,退耕7~9 a升高,退耕11~21 a降低趋势,亚表层则呈现退耕3 a升高,而后逐渐降低的趋势;退耕21 a湿地土壤4种酶活性均与原始湿地仍存在显著性差异。退耕后水文条件的改变和植被的恢复致使土壤酶来源、酶促反应底物与产物和土壤环境因子变化,进而影响退耕后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
- 包先明程新锋纪磊郑真孔令柱张平究
- 关键词:湿地土壤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