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872)

作品数:11 被引量:92H指数:4
相关作者:徐屹王爽张利平段丁瑜谢萍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华西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牙周
  • 4篇生物膜
  • 3篇牙周炎
  • 3篇牙龈
  • 3篇致病
  • 3篇致病菌
  • 3篇口腔
  • 2篇单胞菌
  • 2篇牙周致病菌
  • 2篇牙龈卟啉单胞...
  • 2篇卟啉单胞菌
  • 2篇细胞
  • 2篇慢性
  • 2篇慢性牙周炎
  • 2篇PCR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牙周基础治疗
  • 1篇牙周可疑致病...
  • 1篇牙周炎患者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
  • 5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华西口腔医院
  • 2篇贵州省人民医...

作者

  • 11篇徐屹
  • 4篇段丁瑜
  • 4篇张利平
  • 4篇王爽
  • 2篇周婷
  • 2篇李欣忆
  • 2篇丁一
  • 2篇谢萍
  • 2篇杨靖梅
  • 1篇李永凯
  • 1篇赵蕾
  • 1篇周向葛
  • 1篇韩波
  • 1篇周乔
  • 1篇朱彦
  • 1篇王盼盼
  • 1篇杜奇峰

传媒

  • 5篇国际口腔医学...
  • 4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皮细胞连接及其与口腔致病菌间的关系被引量:3
2012年
上皮细胞连接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抵抗微生物入侵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上皮细胞连接的方式、位置、结构、功能,上皮细胞连接相关蛋白表达异常与某些疾病间的关系,非口腔致病菌与上皮细胞连接间的关系,口腔致病菌与上皮细胞连接间的关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张利平王爽徐屹
关键词:桥粒口腔致病菌
不同细菌密度的浮游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生物膜对甲硝唑敏感性的体外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在不同细菌密度的浮游状态及生物膜状态时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变化。初步探讨细菌密度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抗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甲硝唑对牙龈卟啉单胞菌106CFU.mL-1和109CFU.mL-1菌悬液(与生物膜细菌密度相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96孔板中形成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分别测定甲硝唑对完整生物膜及生物膜悬液的MIC和MBC。结果甲硝唑对106 CFU.mL-1菌悬液的MIC和MBC分别为0.063、0.125 mg.L-1;对109 CFU.mL-1菌悬液的MIC和MBC分别为25、50 mg.L-1;对完整生物膜的MIC为25 mg.L-1,MBC>125 mg.L-1;对生物膜悬液的MIC和MBC分别为25、125 mg.L-1。结论甲硝唑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受细菌密度影响,细菌密度越高,对甲硝唑的抗性越大;细菌密度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对甲硝唑的抗药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生物膜中胞外基质及生物膜的完整性对生物膜抗药性仍具有重要作用。
段丁瑜王爽张利平赵蕾徐屹
关键词:甲硝唑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
群体感应抑制剂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影响的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群体感应抑制剂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确定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含无水乙醇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作为阴性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光密度值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1/4MIC、1/2MIC、MIC、2MIC等不同浓度溴化呋喃酮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不同实验浓度的溴化呋喃酮均可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随着溴化呋喃酮浓度增加,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悬液的光密度值逐渐减小。1/4MIC组、1/2MIC组和MIC组形成的生物膜结构疏松,2MIC组仅见散在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体,未见生物膜结构形成。结论溴化呋喃酮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情况下,能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溴化呋喃酮的应用可能为牙周病的抗菌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张利平王爽周向葛徐屹
关键词: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
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63
2012年
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40个位点),在治疗前和基础治疗后3个月时检测观测位点的临床指标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探诊出血(BOP),同时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采用PCR和反杂交的方法对所采集微生物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齿垢密螺旋体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后临床指标PPD及BOP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CAL的改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01)。治疗前PPD>6mm的位点只有福赛斯坦纳菌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减少(P<0.05),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础治疗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有效方法,可改善临床指标,减少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数量。但在PPD>6mm的位点基础治疗对于这五微生物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
周婷谢萍徐屹丁一
关键词:牙周致病菌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PCR
洁刮治术后慢性牙周炎可疑致病微生物检出量与疗效的关系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洁刮治(SRP)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氏类杆菌(T.f),中间普氏菌(P.i),伴放线放线杆菌(A.a)和齿垢密螺旋体(T.d)等5种可疑致病菌的变化与临床指标改善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SRP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的变化,半定量检测5种龈下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结果:治疗后PPD减少≥2 mm的位点、P.g、T.f和T.d的检出量都有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PPD的改善在P.g检出量减少的位点[(2.00±1.22)mm]和T.f检出量减少的位点[(2.04±1.17)mm]分别显著高于其检出量未减少的位点[(1.16±0.83)mm和(1.20±0.94)mm](P<0.05)。治疗后BOP阳性率在T.f检出量减少的位点(38.5%)和T.d检出量减少的位点(20%)分别显著低于其检出量未减少的位点(71.4%和60%)(P<0.05)。P.i和A.a治疗前后检出量的变化与临床指标的改善间无明显关系。结论:有效控制P.g、T.f和T.d的量与PPD和BOP的改善密切相关,提示P.g,T.f和T.d可以作为评估SRP治疗效果的标志性微生物。
周婷丁一徐屹谢萍
关键词:牙周可疑致病菌慢性牙周炎PCR
口腔微生物生物膜分散物质的研究进展
2014年
生物膜是黏附在固体表面,包裹在自身产生的胞外多聚基质中的细菌群体。生物膜的形成和发展包括细菌的黏附、繁殖和分散。附着于某表面的生物膜将其中的细菌释放、分散到周围环境以传播到新的位置形成新的群落即生物膜的分散。生物膜分散是生物膜生长发展周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起到重要的传播作用。对许多致病菌而言,生物膜的分散能使生物膜的细菌转化为浮游状态,促进感染的扩散。生物膜的形成能提高细菌对抗微生物剂及宿主防御反应的抵抗力。在口腔中,口腔微生物能附着于口腔组织及修复体表面形成生物膜。人类龋病、牙周病是口腔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它们的发生与生物膜密切相关。生物膜分散机制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促进生物膜分散的新制剂可能成为攻克生物膜感染又一靶点。分散物质的临床意义和可能的临床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对口腔中能促进生物膜分散的分散物质作一综述。
朱彦杨靖梅段丁瑜徐屹
关键词:生物膜口腔微生物
生物膜和浮游状态下细菌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差异被引量:6
2013年
人类的大多数感染性疾病都与生物膜密切相关。生物膜内的细菌较浮游状态下的同种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强100~1000倍,致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越来越多的学者着重于对比性地研究在这两种生长状态下细菌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期望找到更加有效的靶点,以瓦解生物膜或抑制生物膜的形成。本文就生物膜形成时细菌的基因及蛋白质表达,成熟生物膜中细菌的基因及蛋白质表达,生物膜内细菌的密度感应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欣忆段丁瑜徐屹
关键词:生物膜基因蛋白质
牙周致病菌的共聚及其对人工牙根面黏附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比较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等牙周病致病菌彼此之间的共聚力大小,观察四者在具核梭杆菌介导下对人工牙根面黏附力的影响,了解牙周生物膜结构中细菌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方法目测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的共聚力,以放射性核素闪烁计数四者在具核梭杆菌黏附和未黏附状况下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c-HA)的黏附间是否存在着差异。结果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存在着共聚作用,其中,具核梭杆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间普雷沃菌间的共聚度均可达4度,具核梭杆菌与其他三菌间的共聚度均大于3度。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在具核梭杆菌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具核梭杆菌未黏附时的黏附率,具核梭杆菌在未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黏附后的黏附率。结论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均存在共聚关系,具核梭杆菌可能对其他牙周病致病菌定植于牙菌斑起到了桥梁作用。
王耀生杜奇峰李永凯徐屹
关键词:牙周致病菌共聚
密度感应抑制剂及其在口腔微生物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密度感应即密度感知或群体感应,是细菌彼此间信号传递的一种机制。诸多的天然植物提取物和化合物皆具有抑制密度感应的作用。本文就革兰阴性菌的密度感应系统中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抑制剂和LuxS/AI-2信号系统拮抗剂及其在口腔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王爽张利平徐屹
关键词:密度感应抑制剂
脂氧素及其在牙周炎症消退中的作用
2014年
脂氧素(LX)是调节炎症消退的重要内源性脂质抗炎递质,被称作炎症的"刹车"信号。局部应用LX类似物后,牙槽骨破坏明显减轻,且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对牙周结缔组织的浸润也明显减少,即LX在促进牙周炎症的消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周乔杨靖梅徐屹
关键词:脂氧素牙周炎中性粒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