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2051Y)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屠泓为赵燕杰丁宁霞孟凡博万秀红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青海省地震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震
  • 3篇震源
  • 3篇震源机制
  • 3篇震源机制解
  • 2篇应力场
  • 1篇地震加速度
  • 1篇地震台
  • 1篇东昆仑
  • 1篇东昆仑断裂
  • 1篇东昆仑断裂带
  • 1篇断裂带
  • 1篇应力场特征
  • 1篇映震
  • 1篇映震能力
  • 1篇映震特征
  • 1篇水库
  • 1篇水氡
  • 1篇盆地
  • 1篇强地震
  • 1篇青藏块体

机构

  • 7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作者

  • 7篇屠泓为
  • 3篇赵燕杰
  • 3篇孟凡博
  • 3篇丁宁霞
  • 2篇万秀红
  • 2篇高慧慧
  • 1篇杜娟
  • 1篇盛志强
  • 1篇卢育霞
  • 1篇姚家骏
  • 1篇文勇
  • 1篇夏玉胜
  • 1篇孟鑫
  • 1篇李智敏
  • 1篇石玉成
  • 1篇刘琨
  • 1篇苟智栋
  • 1篇李倩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高原地震
  • 1篇内陆地震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东昆仑断裂带古地震综合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整合多年来前人对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各段落古地震零散的现场考证结果,经过分析将其归并成68条独立的古地震事件及4条历史地震.根据功能原理,从理论上推导出断层段各震级档地震的约束关系.利用现代地震统计得到的区域地震活动性参数b、现场考证得到的各区段平均走滑速率、各震级档一次地震事件的平均位错量和破裂带长度,计算各段和全带不同震级档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地震活动规律.
夏玉胜李智敏屠泓为姚家骏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古地震复发周期
1988年以来青藏块体中部地区Ms7级以上地震相互触发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1988年至2001年,青藏块体中部的巴颜喀拉块体沿其北部边界的东昆仑断裂带连续发生了3次7级以上和1次8.1级地震。之后,在其西部边界于2008年发生了于田7.3级地震,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在南部边界的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对这一系列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结果表明,除西边界的于田7.3级地震为正断层性质、东边界的汶川8.0级地震为逆断层性质以外,其他断裂带上的地震性质均以走滑为主,总体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具有向东走滑的特性。本文尝试根据构造相互作用和块体运移特征等对这几次地震进行相关分析。
屠泓为孟凡博丁宁霞高慧慧
关键词:青藏块体强地震触发作用
西宁、湟源台1986年以来水氡映震特征分析与探讨被引量:10
2012年
对青海省西宁地震台和湟源地震台观测以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对有关震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两个台站的水氡观测映震能力进行了探讨,为预报部门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杜娟屠泓为苟智栋
关键词:水氡映震能力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和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根据大柴旦周围40余个地震监测台站记录到的P波初动及部分S波初动等信息计算了2008年以来大柴旦50余次M3.5级以上的地震,其中合理的得出了46个震源机制解,通过与哈佛给出的结果分析了两次6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同时讨论了中小震的震源机制解特性,并对区域的应力场进行了估算,得到了较为合理的结果,为该区域的地震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屠泓为赵燕杰文勇孟鑫
关键词:震源机制
西宁盆地周围区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计算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震中距范围约200km内的P波初动资料,确定了西宁盆地及邻近区域2008~2011年发生的62个ML2.3~5级的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并统计了与震源机制解对应的主应力轴的方向性等参数.结果显示,地震性质主要显示为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小震的震源机制解虽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北部区域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P轴方位角可确定范围为47°~52°,仰角为4°~5.5°,T轴方位角可确定范围为142°~148°,仰角为43°~45°;南部区域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P轴方位角可确定范围为155°~255°,仰角为1°左右,T轴方位角可确定范围为0°,仰角为89°~90°综合数据结果显示,北部区域地震的性质以逆走滑为主,南部区域较为复杂,但显示出地震性质仍以逆断层性质为主.从区域应力场统计特征来看,看似无规律的小震震源机制实质上主要受北东-西南向压缩应力及北西西-东南东方向上的拉张应力所控制.分析表明,在区域应力场的构造背景下,地震(尤其是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可能存在多样性,但大量样本反映的主应力轴仍然与该区域内的构造背景一致.这一现象可为相关工作,如小区域震源机制解和余震震源机制解的统计等方面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屠泓为万秀红赵燕杰高慧慧孟凡博丁宁霞
关键词:西宁盆地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
用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龙羊峡水库及邻近区域应力场特征
2012年
兴海及邻近区域2012年1~2月连续发生了24次ML2级以上地震,该系列地震分布于龙羊峡水库周围。试图通过周边台站记录到的初动信息进行小区域应力场分析,计算了2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数据分析,认为龙羊峡水库对邻近区域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赵燕杰屠泓为孟凡博丁宁霞
关键词:龙羊峡水库震源机制区域应力场
芦山7.0级地震加速度动态变化及烈度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以芦山地震为例,收集了70个该地震的强震波形记录,分析了峰值加速度随震中距的变化特征,讨论了空间加速度变化过程及相关波形传播特征,并运用计算获得的峰值加速度数据,根据经验加速度及烈度关系确定了芦山地震空间烈度分布.得出的最大烈度为IX度,地震灾害的重灾区位于芦山、宝兴区域,VIII度以上烈度区主要分布在以芦山为中心及以宝兴、天全、雅安、名山等地的交汇区域,V度以上烈度分布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的灌县—安县断裂两侧呈NE向为长轴的分布特征,所得到的烈度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给出的较相似。另外,研究结果认为本次地震的时段峰值记录表明其初始破裂是以近乎纯逆断层性质的地震,与哈佛大学给出的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较为一致;峰值加速度的高值分布特征显示出了断裂构造对峰值加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实践表明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可为快速抗震救灾提供参考。
万秀红石玉成卢育霞刘琨盛志强李倩屠泓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