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09GB2F200330)

作品数:10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陈卓宋宝安杨松李向阳刘家驹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水稻
  • 3篇多克隆
  • 3篇多克隆抗体
  • 3篇水稻黑条矮缩...
  • 3篇南方水稻
  • 3篇南方水稻黑条...
  • 3篇抗体
  • 3篇克隆
  • 3篇黑条矮缩病
  • 3篇矮缩病
  • 2篇毒病
  • 2篇毒性
  • 2篇药效
  • 2篇水稻病
  • 2篇水稻病毒病
  • 2篇环境生物
  • 2篇急性毒性
  • 2篇多肽合成
  • 2篇多肽抗体
  • 2篇安全性评价

机构

  • 11篇贵州大学
  • 4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0篇陈卓
  • 9篇宋宝安
  • 9篇杨松
  • 7篇李向阳
  • 7篇刘家驹
  • 5篇范会涛
  • 5篇胡德禹
  • 5篇毕亮
  • 4篇郭荣
  • 3篇王贞超
  • 2篇于丹丹
  • 2篇薛伟
  • 2篇刘开兴

传媒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农药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农药研究与应...
  • 1篇公共植保与绿...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毒氟磷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药效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为明确自主创制新抗病毒药剂——30%毒氟磷WP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效果以及探讨防治该病的理想药剂组合,采用喷雾施药法对30%毒氟磷WP、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8%宁南霉素AS的单用或混用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分蘖初期,以25%吡蚜·噻虫嗪SC375mL/hm2和30%毒氟磷WP990g/hm2的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66.67%,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30%毒氟磷WP和8%宁南霉素AS的防效分别为50.51%、33.33%、33.33%、17.12%;在收割期,以25%吡蚜·噻虫嗪SC375mL/hm2和30%毒氟磷WP990g/hm2的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73.24%,25%吡蚜·噻虫嗪SC375mL/hm2、10%醚菊脂MG450g/hm2、30%毒氟磷WP990g/hm2和8%宁南霉素AS750mL/hm2处理组的防效依次是46.48%、45.07%、43.66%、42.25%。同时,测产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增产效果最明显的是25%吡蚜·噻虫嗪SC375mL/hm2和30%毒氟磷WP990g/hm2组合,增产值为292.35%,而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30%毒氟磷WP和8%宁南霉素AS的增产值为249.75%、230.7%、208.65%、104.7%。因此,为有效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可采用本研究中的杀虫剂和抗病毒剂的联合处理,特别是在秧田期用药。
陈卓李国君范会涛刘家驹毕亮杨松宋宝安胡德禹
关键词:农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芦溪县麻田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的原因被引量:8
2010年
为了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暴发因素,对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麻田乡辖区及邻近地区水稻的发病情况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地域特征、气候因素、晚稻栽插时间、种植模式、品种抗(耐)特性、基层农技人员缺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正确认识和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等因素是该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大暴发的主要原因。
陈卓郭荣钟玲邱高辉陈茂恒宋宝安刘家驹范会涛李向阳杨松
关键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生物灾害
EDS1多肽抗体的制备和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EDS1蛋白是植物寄主SA信号转导通路中具有重要调控功能的蛋白,为获得效价高和选择性强的EDS1抗体,根据NCBI GenBank中报道的EDS1蛋白一级结构信息,采用Blastn、Blastx和ExPASy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获得三段序列特异性较高的多肽,并从中优选一段序列特异性多肽,采用9-氟甲氧羰基固相合成法获得序列特异性最好的多肽,采用HPLC和GC-MS测定合成多肽的浓度和分子量,试验表明目的多肽纯度达89.37%,目的多肽分子量为1978.33。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多肽与KLH进行偶联获得免疫原——Pep-KLH,并将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以获得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其效价和特异性,经间接-ELISA检测表明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可与Pep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经Western blotting试验表明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可识别烟草叶片特异性条带,其相对分子量为70kD,与预测分子量相符,表明利用该方法制备的EDS1多肽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度。
陈卓刘开兴于丹丹刘家驹王贞超李向阳毕亮胡德禹杨松宋宝安
关键词:多肽合成多克隆抗体
NPR1多肽抗体的制备和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根据NCBI GenBank中报道的NPR1一级结构信息,采用Blastn、Blastx、ExPASy和Protean等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抗原性指数分析,获得三段序列特异性较高的多肽,并从中优选一段序列特异性多肽,采用9-氟甲氧羰基固相合成法获得序列特异性最好的多肽,采用HPLC和LC-MS测定合成多肽的浓度和分子量,试验表明目的多肽纯度达88%、目的多肽分子量为1.92234 kD。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多肽与KLH进行偶联获得免疫原Pep-KLH,并将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以获得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其效价和特异性,经ELISA检测表明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可与Pep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经Western blotting试验表明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可识别烟草叶片特异性条带,其相对分子量为65 kD,与预测分子量相符,表明利用该方法制备的NPR1多肽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度。
陈卓刘家驹毕亮李向阳胡德禹于丹丹王贞超杨松宋宝安
关键词:多肽多克隆抗体
水稻病毒病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水稻病毒病成灾重、发生面积大、防治困难、造成的经济损失重。目前对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措施还局限在"治虫防病"上,对已经大面积暴发的水稻病毒病没有成功的防治经验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笔者就水稻病毒病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从水稻和病毒互作的生理生化机制的角度探讨水稻病毒病防治策略,从防治角度探讨水稻病毒病防治药剂的创制与田间应用技术。
陈卓宋宝安郭荣杨松
关键词:水稻病毒病
25%吡蚜·噻虫嗪悬浮剂对环境生物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规定的方法,对25%吡蚜·噻虫嗪悬浮剂进行环境生物—鱼、蜂、鸟、蚕的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25%吡蚜·噻虫嗪悬浮剂对鱼96h的LC50值为60.2mg/L,对蜂48h的LC50值为2.16mg/L,对鸟7d的LD50值>1000mg/(kgav.),对二龄期家蚕96h的LC50值为28.6mg/L。提示25%吡蚜·噻虫嗪悬浮剂对鱼类、鸟类的毒性为低毒,对家蚕的毒性为中毒,对蜜蜂的毒性为高毒。
范会涛毕亮陈卓李向阳刘家驹杨松胡德禹薛伟
关键词:环境生物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
病程相关蛋白-1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2012年
为获得效价高和选择性强的PR-1a抗体。根据NCBI GenBank中普通烟PR-1a一级结构信息,采用Blastn、Blastx和Expasy等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获得1段序列特异性多肽,采用9-氟甲氧羰基固相合成法获得目的多肽,采用HPLC和LC-MS测定目的多肽的浓度和分子量。结果表明:目的多肽纯度达93.92%、分子量为2088.17;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制备获得Pep-KLH,并通过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其抗体效价和特异性,结果表明:抗血清在1:32000条件下,抗血清的吸光值(OD)约为1.0;经Westernblotting试验表明: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烟草叶片组织内的PR-1a;同时,试验采用系统性获得性的免疫激活剂-BTH作用普通烟K-326,对作用后的0、6、12、24、48、76、144、96h的烟草叶片总蛋白进行间接-ELISA,发现:BTH作用普通烟K-326144h后,PR-1a蛋白表达呈上调趋势;同时采用半定量RT-PCR试验也同样证实了BTH可诱导PR-1a基因表达上调,其表达上调趋势与间接-ELISA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的PR-1a多肽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用于免疫诱导剂等方面的研究。
陈卓刘开兴刘家驹王贞超毕亮李向阳杨松宋宝安
关键词:多肽合成多克隆抗体
抗植物病毒农药的化学生物学和作用机制研究新进展
现代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技术为研究抗植物病毒药物小分子与生物靶标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本文从药物直接作用病毒和诱导植物寄主产生抗性两个方面对抗植物病毒药物与生物靶标之间的化学生物学新进展进行综述。
陈卓范会涛刘家驹宋宝安杨松
关键词:化学生物学
文献传递
水稻病毒病田间小区药效试验方法的探讨
2010年
水稻病毒病田间小区药效试验一直是农药田间试验中最难有效完成的一类试验,该试验受传播介质、病毒、病毒病发生模型、抗病毒药剂效果等因素影响,田间药效试验重复性差和防治效果不理想。从供试水稻品种、试验地点、小区设置、清水对照处理和药效调查等方面对水稻病毒病田间试验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利于今后更好开展水稻病毒病田间药效试验。
陈卓宋宝安郭荣杨松
关键词:水稻病毒病田间药效试验影响因素
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对环境生物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为顺利实现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在今后农业生产中的广泛推广,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规定,进行了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对环境有益生物鱼、蜂、鸟、蚕的急性毒性测定,并对其进行环境安全性评价。[结果]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对鱼96 h的LC50值为12.4 mg/L,对蜂48 h的LC50>5 000 mg/L,对鸟7 d的LD50>450 mg/kg体质量,对2龄家蚕胃杀毒性LC50>5 000 mg/kg桑叶。[结论]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对鱼类、蜂类、鸟类、家蚕均为低毒,实际风险为零。
范会涛李向阳陈卓宋宝安杨松胡德禹薛伟
关键词:环境生物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