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动漫等研发与人才培训基地项目(HW0838-24)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耿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动漫等研发与人才培训基地项目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城市
  • 1篇当代艺术
  • 1篇演出
  • 1篇演出现场
  • 1篇艺术
  • 1篇商贸
  • 1篇商贸活动
  • 1篇生态
  • 1篇曲艺
  • 1篇曲艺艺术
  • 1篇相声
  • 1篇相声艺术
  • 1篇乡土社会
  • 1篇民俗
  • 1篇民俗学
  • 1篇明清
  • 1篇表演
  • 1篇表演空间
  • 1篇城市社会
  • 1篇城市形态

机构

  • 4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4篇耿波

传媒

  • 2篇民族艺术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文化遗产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京津地区相声演出现场的调查与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中国传统相声发展已过百年,当下京、津相声现场演出的形式主要是茶馆与小剧场演出。本文对京、津具有代表性的相声场所,其中包括北京的天桥乐茶园剧场、湖广会馆、东城区周末相声俱乐部、广茗阁(鼓楼)笑剧场,天津的天华景戏院、新名流茶馆、大金台茶馆进行了现场描述。通过问卷调查,对京津地区观众听相声的目的、方式、场所选择等问题进行考察,并指出了京、津两地相声观众的差异。在相声演出生态方面,依据田野调查与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京、津相声演出的文本创新性、演出氛围、表演空间以及相声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问题,并就营造良好相声演出生态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耿波
关键词:相声表演空间
相声艺术的产业化之路与日常生活再生产被引量:3
2009年
对日常性群体生活方式与群居经验的营构,应成为相声艺术产业的起点和基础。传统相声经营包含着深刻的伦理认同,伦理认同虽限制了产业规模却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艺术升华的互相助长。"舞台"时代的相声艺术,以意识形态的强行植入取代伦理认同,失去了营构群居生活方式与体验的认同基础,导致产业形态的虚无,演出"票"成为政治公信符号而非产业流通凭证。电视晚会相声是"舞台"相声的变体。电视晚会相声("舞台"相声)的衰落产生两种产业新动向:一是相声"重返剧场",新"剧场"相声以"象征性叛逆"营构群居空间,虽活跃了剧场但不免衰落。二是新媒体相声,新媒体解放了人们实现认同创造的热情,为相声艺术日常生活经验的持存提供了空间;反之,相声艺术通过将自身星散于新媒体经济框架之中,实现了对当代强大媒介经济的搭乘。新媒体相声在其产业形态上实现了"日常生活再生产"。
耿波
曲艺艺术与明清京、津城市形态的推移
2009年
"以个性实现为目的"的城市即是以人的个性实现为中心的城市,城市的目的在于人。以明清时期北京、天津为例,在其初期,城市形态体现为政治与军事功能为主,是典型的以"统治者"为中心的城市,这是城市个体之个性被压抑的第一个层次。京杭大运河带来的商贸活力打破了京、津两城的封建限制,起到了破冰的意义,因此是城市个体之个性实现的第二个层次。但商贸活动因其专注于城市个体感性层面的表达,并不能促成城市个性的全面实现。只有在与商贸活动构成张力关系的城市艺术活动中,城市个性才能真正实现,这是"以个性实现为目的"的城市形态演化出现的第三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京、津曲艺艺术起到了引领城市向个性实现升华的作用。
耿波
关键词:商贸活动曲艺艺术
当代艺术民俗学发展的城市化语境被引量:7
2009年
中国民俗学发展体现出明显的乡土本位,造成此乡土本位的原因一是现代民俗学者对启蒙思潮的自觉融入,二是当代民俗对经济全球化的自我调适。在当代中国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变迁中,艺术民俗作为"活的民俗"而具有在新的语境中适应环境、构建自己、表达自己的活力。在从乡土神圣空间向城市公共空间的转向中,艺术民俗呈现出商业性、政治性、娱乐性的特点;在从乡土社会的身体媒介向技术媒介的转向中,艺术民俗的世俗价值彰显;在城市消费时代,艺术民俗从一种生产方式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最终实现了自身的审美升华。
耿波
关键词:乡土社会城市社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