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0028002)

作品数:15 被引量:486H指数:10
相关作者:雷雳杨洋柳铭心张国华郝传慧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哲学宗教
  • 7篇医药卫生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少年
  • 10篇青少年
  • 4篇网络成瘾
  • 3篇自我
  • 3篇互联
  • 3篇病理性互联网...
  • 2篇心理
  • 2篇自我认同
  • 2篇互联网
  • 2篇互联网使用
  • 2篇初中生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参与
  • 1篇心理弹性
  • 1篇心理咨询
  • 1篇招聘
  • 1篇上网
  • 1篇同伴依恋
  • 1篇人格
  • 1篇人格特征

机构

  • 11篇首都师范大学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阜阳师范学院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雷雳
  • 5篇杨洋
  • 3篇张国华
  • 3篇柳铭心
  • 2篇郝传慧
  • 2篇马利艳
  • 1篇蔺雯雯
  • 1篇郑思明
  • 1篇崔丽霞
  • 1篇郑日昌
  • 1篇郭菲

传媒

  • 2篇心理学报
  • 2篇中国青年研究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 2篇心理科学进展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校医
  • 1篇心理科学
  • 1篇中国教育学刊
  • 1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应用心理学

年份

  • 3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述评被引量:29
2006年
该文介绍了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特点——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的概念和不同的理论模型,对这些模型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这两个观念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某些关系(分离—个性化过程、冒险行为和抑郁等)的研究,从理论基础、测量工具等角度探索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的原因,最后从概念界定、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郭菲雷雳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中心假想观众
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与展望被引量:65
2007年
心理学家预测,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心理咨询,在未来的10年里将成为第二大快速增长的服务领域。该文综述了近期国外有关网络心理咨询的概念和种类,有关网络心理咨询疗效的实证研究以及确保网络心理咨询疗效所采取的措施等。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网络心理咨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改进,网络心理咨询必将迈向规范、标准和科学的轨道。
崔丽霞雷雳蔺雯雯郑日昌
关键词:网络心理咨询
初中生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互联网使用关系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考察初中生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即时通讯服务偏好问卷、自我认同问卷和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即时通讯服务偏好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自我认同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对于高自我认同者,即时通讯不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而对于低自我认同者,即时通讯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结论:自我认同完成能够减缓即时通讯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正向关系,对个体起到保护作用。
雷雳马利艳
关键词:自我认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青少年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北京市某中学123名初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生活事件显著低于大中城市初中生常模;初中生生活事件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显著正相关,与突显性、耐受力、戒断症状、社交抚慰以及消极后果等分量表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互联网社交服务、娱乐服务、信息服务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显著正相关;初中生感知到的主观压力、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结论:初中生生活事件、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有密切关系。
马利艳郝传慧雷雳
关键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初中生
青少年外向/宜人性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被引量:39
2007年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81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外向性、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青少年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性人格特征与互联服务偏好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外向性、宜人性、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宜人性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宜人性低分组。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而对高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而言,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反而容易导致其成瘾。
杨洋雷雳
关键词:青少年
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的攻击行为的表现与干预被引量:8
2006年
本文试图对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的攻击行为研究作一个简要的概述。首先对互联网上的攻击行为的概念做出界定,并概括互联网上攻击行为的主要形式。然后介绍有关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攻击行为与实际攻击性关系的研究。最后对这一新的攻击行为从现实与互联网两方面提出一些干预措施。
张国华雷雳
关键词:青少年干预
人格特征和互联网使用被引量:4
2006年
互联网具有传统多媒体的特性,又具有强大的交互性,而这种交互性因它的匿名性、隐形性等特点又不同于现实中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正是这种不同,使具有不同人格倾向的使用者在选择自己需要的互联网服务的同时,其人格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文章介绍了“人格与互联网”研究中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一,人格倾向对选择互联网服务的作用;其二,互联网对个体人格倾向的影响。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
柳铭心雷雳
关键词:人格人格特征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服务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被引量:48
2007年
青少年期个体面临着许多独特的发展任务,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而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与压力、逆境等相联系的一个术语,但至今研究者们关于它的定义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心理弹性的几种定义以及与之有关的两个概念: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随后就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其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最后从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几点建议。
郝传慧雷雳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弹性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40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213名、女生191名),采用同伴依恋量表、自我认同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进行评价,数据分析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疏离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90,P<0.01),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191,P<0.01);疏离和自我认同完成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标准化回归系数β分别为0.271和-0.163。结论青少年的同伴疏离、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并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张国华雷雳
关键词:青少年
青少年责任心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被引量:36
2006年
研究发现在对PIU的影响上,责任心人格与互联网社交使用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责任心人格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反向预测效果,而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责任心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卷入程度是一种正向的关系,而在责任心低分组中则相反。
杨洋雷雳柳铭心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