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112)

作品数:10 被引量:433H指数:9
相关作者:姜彤张强施雅风秦年秀苏布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洪水
  • 3篇长江
  • 2篇灾害
  • 2篇谱分析
  • 2篇涝灾
  • 2篇旱涝
  • 2篇旱涝灾害
  • 2篇洪水事件
  • 2篇洪灾
  • 1篇遗址
  • 1篇蒸散
  • 1篇蒸散发
  • 1篇蒸散发能力
  • 1篇中坝遗址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强度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9篇姜彤
  • 6篇张强
  • 3篇施雅风
  • 2篇刘春玲
  • 2篇秦年秀
  • 2篇苏布达
  • 1篇杨达源
  • 1篇廖善刚
  • 1篇吴宜进
  • 1篇王国杰
  • 1篇陈喜
  • 1篇葛兆帅
  • 1篇王苏民

传媒

  • 2篇冰川冻土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水文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000aBP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古洪水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步研究被引量:28
2003年
通过对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地区 6 0 0 0aBP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点 ,使得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 ,致使洪水发生频率加大以及洪水危害的程度加强 ,出现“小水大灾”的现象 .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美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的对比研究表明 ,长江三角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与全球其它地区是相似的 ,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特点的同时又具有区域响应的特点 ,这对于未来研究区洪水发生的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
张强姜彤施雅风苏布达
关键词:古洪水气候变化
川江中坝遗址5000年来洪水事件研究被引量:36
2004年
川江中坝遗址自然地层与文化层测年、粒度分析及其与长江沿岸现代洪积物粒度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自然沉积层为多期洪水泛滥成因。文化层中大量破碎陶罐、瓦片以及窑址的发现,结合实地调查表明当时遗址区主要以制盐为主。一定数量未燃尽的段木的发现,表明人们为制盐或烧制陶器而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积,储水量减少,从而加重洪灾程度、加剧河床演变。频繁的洪水泛滥使研究区河床发生较大变化,使遗址从河岸孤立出去,成为河中心的一个孤岛。
张强杨达源施雅风葛兆帅姜彤
关键词:中坝遗址洪水事件粒度分析河床演变
基于G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风险分区及评价被引量:70
2005年
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在所有可能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风险区划,将自然灾害管理提高到风险管理的水平。在长江流域数字化地图的基础上,选取不同重复期(20,50,100年),及包括1870年历史洪水和1931,1935,1954,1991,1995,1996,1998,1999和2002年共10次洪水,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首先参考洪水灾害淹没图和相关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构建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其次对这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图。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风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理意义。有4个明显的高危风险区,分别是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平原的湖滨地区和公安以下的长江中游河段的沿江一带,尤其是荆江河段以及两江相夹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沿高危风险区外侧为高风险地区,重点在汉江下游、资、沅、澧水、清江流域、皖沿江地区以及太湖流域的部分地区;沿长江于高危风险和高风险地区两侧分别为风险较小地区;其他地区对于洪水灾害而言则为安全地区。评价结果与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秦年秀姜彤
关键词:洪水
长江三角洲地区1万年以来洪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被引量:24
2003年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1万年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往往也是气候转型期。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征使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导致洪水发生频率加大以及洪水灾害程度的加强,以至于出现"小水大灾"的现象。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美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与全球其他地区可能有着遥相关关系,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区域响应的特征。
张强姜彤施雅风苏布达刘春玲
关键词:洪水气候变化全新世长江三角洲
ENSO事件对长江上游1470—2003年旱涝灾害影响分析被引量:25
2004年
对长江上游旱涝灾害时间序列(1470—2003年)及SST指数序列(1868—2003年)作统计相关与谱分析,探讨了长江上游旱涝灾害与ENSO事件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旱涝灾害主周期要大于ENSO事件的主周期,前者主周期主要为16.69a,5.09a以及10.47a,而后者主周期主要为5a,~10~12年以及~10a.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旱涝灾害与SST在约5a以及约10~12a周期上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可以认为ENSO事件发生周期与生存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长江上游旱涝灾害发生的周期与频率,并在5a以及10~12a的周期上表现出高的统计相关性.SST指数与长江上游旱涝灾害相关分析表明,ElNi no事件的发生使长江上游发生旱灾机率增大,而LaNi na事件的发生则使长江上游发生涝灾的机率增大.
张强姜彤吴宜进
关键词:谱分析ENSO事件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被引量:47
2006年
以晋江市为例,以系统网格采样法获取研究样本,以地统计学理论和半方差函数为工具,探讨晋江市1989~2001年人类对土地景观干扰活动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时段人类干扰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尤其是NE-SW向的方向性结构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交通干线的影响;各级行政中心成为其生长极点;交通干线与行政中心联合作用,使人类干扰呈现明显的点-轴格局.
王国杰廖善刚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半方差函数
不同气候区月蒸散发能力计算模式适用性分析被引量:14
2004年
根据实测气象资料和蒸散发量资料,对几种蒸散发量计算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不同气候区计算模式的适用性。以彭曼-蒙蒂斯公式计算的蒸散发量作为参考值,得出Φ20蒸发皿换算成蒸散发能力的折算系数。分析成果对我国水文水资源计算和进行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陈喜姜彤
关键词:气候区蒸散发相关系数
长江流域径流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被引量:161
2005年
选取长江流域重要控制站宜昌、汉口和大通站,分别应用1882~2000年、1870~2000年和1950~2000年的月平均流量资料,对年代际、月径流、季节性径流的变化以及径流的变化趋势及突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使用非参数Mann-Kendall法来检验径流的趋势变化.趋势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径流呈微弱增加趋势,但不显著且地区分布不均,中上游减少,下游增加;而季节性夏季和冬季径流增加趋势明显,尤其是7月和1月径流增加最突出;更重要的是90年代汛期径流也呈现出增加趋势,汛期径流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这可能是导致洪灾频繁的原因之一.突变分析指出,宜昌和汉口站从1926年开始径流经历了一个明显减少的变化,这与20世纪20年代初,北半球突然变暖,长江上游地区呈现降温、降水减少趋势一致.
秦年秀姜彤许崇育
关键词:长江突变分析流域径流长江流域年代际
海安地区近1000年来的气候变化与洪灾被引量:9
2004年
对海安地区史志资料作了搜集与整理,利用Mann-Kendall法对该区1951年以来汛期总量与夏季最高温作了突变检测分析,以对该区近1000年来洪旱灾害的发生规律做一探讨。结果表明,小冰期时期湿润与波动剧烈的气候条件是研究区频繁发生水灾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研究区地势低平,极易遭受水灾、热带风暴及海潮涨溢的影响。MK突变检验表明,研究区汛期总量的突变发生时间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而历年夏季最高温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具体时间大致在1993年左右。汛期总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呈波动下降趋势,但在其后汛期径流量又呈上升趋势;夏季最高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呈波动下降趋势,而在其后呈波动上升趋势,夏季最高温与汛期总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概率的增大可能导致洪灾事件的增多,因而在未来气候持续变暖的情景下,研究区乃至长江下游防洪抗灾任重而道远。
张强姜彤刘春玲程伋
关键词:历史气候洪水事件
近1000年长江中下游旱涝与气候变化关系被引量:33
2004年
文章利用旱涝灾害历史记载与现代器测降水资料重建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等级序列 ,并通过相关分析与波谱分析、交叉谱分析等分别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发生与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 (SST)以及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数 )的关系。结果表明 ,长江中下游涝灾多发生于气候过渡期 ,即涝灾在气候由一种气候状态向另一种气候状态转变时期多发。谱分析与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在 10~ 11年周期上与太阳黑子数存在相关 ,但两者有近 1年的滞后性。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与SST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 ,SST正距平年份 ,往往对应着长江中下游的涝灾 ;而SST负距平年份往往对应着长江中下游旱灾。因而可以认为 ,SST与太阳活动变化(太阳黑子数量变化 )在不同周期频度上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具有明显影响。
姜彤张强王苏民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波谱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