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860006)

作品数:8 被引量:68H指数:4
相关作者:陈相雨王全权王丹卫欣冯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暨南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抗争
  • 1篇大众
  • 1篇大众传媒
  • 1篇新媒体
  • 1篇信息供给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抗争
  • 1篇社会转型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利益
  • 1篇生态文明
  • 1篇生态文明建设
  • 1篇视觉
  • 1篇搜索
  • 1篇排名
  • 1篇疲惫
  • 1篇资本
  • 1篇网络
  • 1篇围观
  • 1篇文明建设

机构

  • 6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

  • 5篇陈相雨
  • 1篇卫欣
  • 1篇王全权
  • 1篇姜俊玲
  • 1篇王丹
  • 1篇冯莉

传媒

  • 2篇当代传播
  • 2篇阅江学刊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新闻界
  • 1篇江苏经贸职业...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网络赋权与环境抗争被引量:29
2013年
近年来,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行动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崛起,使环境抗争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向。但是,网络媒体有着自身的运作规律,随着抗争客体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再造,以及网络媒体自身局限性的不断显现,草根民众的网络优势逐渐丧失,尤其在"网络幻象"破灭之后,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将会产生诸多负效应。有鉴于此,各级政府除了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之外,还更应看到表象背后的利益表达及草根民众的无奈选择。而合理有效的治理之道,在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吸引公众参与环境政策生产,以环境正义为基本准则,构建正规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
王全权陈相雨
关键词:环境抗争
社会转型矛盾多发期的流言传播及其治理被引量:4
2013年
新媒体提高了草根民众的社会抗争能力,但是随着抗争客体对新媒体的不断适应及其反制能力的逐步提高,再加上新媒体在利益诉求方面存在自身局限性,草根民众的集体抗争焦虑并未因新媒体增权而得到根本缓解,以致"流言"作为社会抗争的畸变形式大量出现。"流言"具有制衡强权,迫使执政当局回应和处置抗争民众利益诉求的积极作用,但它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也是异常明显。然而,各级政府及其主政者不应过分强调"流言"的负面影响,而应看到"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意民情,构建和完善制度性民意表达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以此才可有效抑制"流言"的大量生成和传播。
陈相雨
关键词:社会抗争流言新媒体
技术主导下的资本宰割——基于搜索排名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面对网络信息量的激增,搜索引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如何提高信息搜索的效率,规避排名带来的风险,使设置更好地反映民意、代表民生,对搜索引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对竞价排名、恶意屏蔽、网络水军等问题的探讨,对搜索引擎的形式与功能进行了理性分析,并从技术水平、权利结构、议程融合、个人自治四个方面提出改善搜索排名式议程设置理论的建议与方法。
卫欣
关键词:搜索排名
提高高校党内民主监督效用:基于信息供给机制建构的视角
2016年
在特殊性较为明显的中国,大力推进党内民主监督是一种代价最小、收益最大的腐败治理策略。当前,提高高校党内民主监督效用,不但有必要性,而且更具紧迫性。在提高高校党内民主监督效用的众多途径中,构建信息供给机制甚为重要,它不仅是其他途径得以推进的先决条件,也是高校提高党内民主监督效用的最佳发力点。可以从信息公开、信息表达和反馈、意见信息博弈等方面,构建信息供给机制,继而提升高校党内民主监督效用。
陈相雨姜俊玲
关键词:高校民主监督信息供给
大众传媒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定位和实践路径被引量:20
2015年
大众传媒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责无旁贷。要最大可能发挥大众传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必须要有清晰的理念定位,即生态喉舌理念、舆论引导理念、绿色责任理念、客观报道理念以及科学传播理念。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大众传媒理应加强环境新闻报道、培养民众的生态公民意识,对环境污染企业或相关责任机构进行舆论监督,维护环境弱势群体利益,努力成为他们生态利益的诉求通道,同时,还要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陈相雨王丹
关键词:大众传媒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弱势群体生态利益
基于底层抗争的想象性报复:社会怨恨视角下的媒介暴力研究
2015年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分层的加剧与矛盾冲突的升级使得社会怨恨情绪成为一种民间话语表达的显著特征。这种表象在网络媒体中尤为明显。大众传播媒介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信息载体,它应该发挥沟通信息、传承文化和促进群体和谐的作用。新闻工作者要承担把关人的责任,避免不实不当信息和言论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吸引受众、抢夺关注的大战中往往会热衷炒作或跟风报道,体现为谣言、污名化、歧视、感官刺激等报道特征的媒介暴力,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造成群体之间的偏见与误解。造成此种媒介暴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眼球经济效益"的膨胀,深层动因还在于媒介契合底层受众在转型社会中的怨恨情绪以及由此延展的想象性报复,这也正是大众传媒不断吸引受众关注的根本原因。
冯莉
关键词:媒介暴力
网络空间中的“视觉抗争”及其后果处置被引量:6
2014年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权力扩散,使得民众在网络空间获得了相对赋权,原本由精英长期垄断的社会符号生产格局被打破。但是,网络空间并非与现实世界毫不相干,社会精英凭借在现实社会中的诸多优势,可以实现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再造,相应草根民众在网络空间的优势存在递减趋势。在现实利益表达机制未能有效完善的前提下,草根民众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围观疲惫",不断尝试"视觉抗争",以致草根民众的符号生产呈现"奇观化"。"视觉抗争"对草根民众而言,属于"无奈之举",并存在诸多负面效应,特定部门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和有效的处置。
陈相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