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06JSDZW003)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李相银更多>>
相关机构:淮阴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2篇俗文学
  • 2篇通俗文学
  • 2篇文学
  • 1篇新文学
  • 1篇学史
  • 1篇上海沦陷时期
  • 1篇文学史
  • 1篇文学史意义
  • 1篇沦陷
  • 1篇沦陷时期
  • 1篇合法
  • 1篇合法性
  • 1篇法性

机构

  • 3篇淮阴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李相银

传媒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年份

  • 3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通俗文学合法性的寻求——论《万象》的“通俗文学运动”
2008年
陈蝶衣将《万象》与"鸳鸯蝴蝶派"做区分是通俗文学合法性寻求的必然举措。"通俗文学运动"在通俗文学的定义、内容、形式、功能与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建立了通俗文学的理论基础。长篇通俗小说、历史题材短篇小说以及女性作者的新文艺小说是《万象》"通俗文学运动"的重要收获。《万象》对通俗文学"合法性"的寻求反映了沦陷时期通俗文人的文学想象。经由此举,通俗文学存在的"合法性"得到了一定认同。
李相银
关键词:合法性
论《杂志》对张爱玲“经典化”的意义
2008年
张爱玲与《杂志》之间的亲密合作是上海沦陷时期其他文学期刊无法企及的。相对于《万象》有意规训张爱玲创作之路而言,《杂志》则是精心呵护与培育作为新星的张爱玲,这在一定意义上给了张爱玲更大的文学空间。《杂志》的"热捧"与顺畅的传播渠道是张爱玲"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作家与期刊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了令人羡慕的地步。
李相银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
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对话与交融——论《万象》的文学史意义
2008年
《万象》"新旧兼容"的办刊策略、"趣味"与"意义"兼顾的文学姿态,为其赢得了众多作者和读者,更重要的是它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提供了聚合、对话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主要得力于前后两任编辑陈蝶衣与柯灵。编辑方针的"变"与"不变"反映出《万象》在文学理想和商业利益上的折衷与调和。
李相银
关键词:通俗文学新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