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421103)

作品数:84 被引量:1,505H指数:23
相关作者:王宗明刘殿伟宋开山张柏谢永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 2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生物学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天文地球
  • 5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7篇三江平原
  • 25篇湿地
  • 18篇土壤
  • 9篇遥感
  • 9篇植被
  • 8篇沼泽
  • 8篇土地利用
  • 7篇洞庭湖
  • 7篇有机碳
  • 7篇气候
  • 6篇沼泽湿地
  • 6篇土壤有机
  • 5篇净初级生产力
  • 5篇覆被变化
  • 5篇初级生产力
  • 4篇植物
  • 4篇土壤有机碳
  • 4篇气候变化
  • 3篇氮输入
  • 3篇地统计

机构

  • 57篇中国科学院
  • 50篇中国科学院研...
  • 13篇中国科学院亚...
  • 8篇中国科学院生...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石家庄经济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作者

  • 29篇王宗明
  • 24篇宋开山
  • 24篇刘殿伟
  • 21篇张柏
  • 13篇谢永宏
  • 11篇陈心胜
  • 9篇黄妮
  • 9篇李峰
  • 9篇张春华
  • 7篇李方
  • 7篇任春颖
  • 6篇尹澄清
  • 5篇杜嘉
  • 5篇侯志勇
  • 5篇栾兆擎
  • 5篇雷光春
  • 5篇王为东
  • 5篇潘瑛
  • 5篇汤旭光
  • 5篇国志兴

传媒

  • 13篇湿地科学
  • 8篇生态学杂志
  • 7篇生态学报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遥感技术与应...
  • 3篇农业系统科学...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生态科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年份

  • 5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11篇2012
  • 23篇2011
  • 13篇2010
  • 21篇2009
  • 3篇2008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形因子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3
2008年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54—2005年海拔高度和坡度因素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近50 a,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其中耕地增加了2.25倍。与耕地面积急剧增加相对应的是湿地、林地和草地的大幅度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表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其中耕地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海拔200 m以下的地貌部位,尤其是海拔100 m以下的地貌部位;湿地面积的减少也主要发生在海拔200 m以下的地貌部位,其中大部分发生在海拔100 m以下的地表单元。林地与草地在各个海拔高度区间的变化趋势呈波动状态。城乡工矿用地在各个海拔高度区间都有一定的变化,其中海拔200 m以下变化尤为明显。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在各个坡度级别上均呈增长趋势,在坡度小于1°的地貌部位增加最多。坡度大于10°时,耕地面积的增长比例非常小。林地、草地和湿地的变化均主要发生在坡度小于1°的地貌部位。水域、城乡工矿用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坡度较小的地貌部位。
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李方张树清张春华杨婷
关键词:海拔高度坡度三江平原
白洋淀富营养化湖泊湿地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布及对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28
2012年
随着生物反应器和海洋生态系统中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发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被重新认识,但是目前厌氧氨氧化过程是否也存在于富营养化湖泊湿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未见报道。结合15N同位素示踪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白洋淀湖泊湿地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布、菌群结构特性、生物多样性及其活性。结果表明,在藻类影响导致的高氨氮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具有广泛存在性。通过构建16S rRNA克隆文库发现,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在2%差异度的条件下,30个克隆序列只分为5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代表序列与Genebank数据库中已探明的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 fulgida和Candidatus Brocadia anammoxidans同源性最高,分别可达97%和96%。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白洋淀湖泊湿地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活性为0.19—7.78 nmol N g-1h-1,空间差异较大,产生的氮气占此沉积物总氮气生成量的0.64%—20.65%,体现了湿地的异质性。通过得出的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推算每年由厌氧氨氧化反应损失的氮量为1.8—78gN m-2a-1,对白洋淀氮循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发现为研究厌氧氨氧化对氮循环的重要影响提供了新证据。
王衫允祝贵兵曲冬梅尹澄清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富营养化湖泊氮循环
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的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23
2014年
以1986-2010年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和6个潜在驱动因素的13个指标数据为基础数据,应用Tobit模型,分析各驱动因素对湿地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的是人口总量增加、城市化率增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提高、耕地面积增加和居民地面积增加。
魏强杨丽花刘永佟连军吕宪国
关键词:湿地面积TOBIT模型三江平原
不同氮输入对湿地草甸沼泽土N_2O排放和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氮输入梯度下(N0:0mg·g-1,N1:0.1mg·g-1,N2:0.2mg·g-1,N3:0.5mg·g-1)湿地草甸沼泽土N2O排放和有机碳矿化特征,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规律。整个培养期(23d)内,N0、N1、N2和N3处理N2O排放总量分别为91.12、133.02、147.75和303.45μg.kg-1,随氮输入量增大而增大,表明氮输入对N2O排放产生促进作用;氮输入处理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在整个培养期除最后培养阶段外均低于对照,表明氮输入对有机碳矿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各氮输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降低,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但各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量氮随氮输入量增大呈线性增加,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氮输入影响土壤微生物结构和组成,具体影响机理须进一步探讨。
李英臣宋长春侯翠翠宋艳宇
关键词:氮输入N2O排放有机碳矿化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浓江河滨河湿地植物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研究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浓江河滨河湿地植物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于2011年6~9月,在保护区内浓江滨河湿地垂直于浓江河道方向设置4条样线(从河道至岛状林),在每条样线上设置7个采样点,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得到植物种类、多度和土壤环境因子等数据。应用TWINSPAN分类和C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和排序。TWINSPAN分类将洪河保护区浓江河滨河湿地植物分为6个群丛,即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狭叶甜茅(Glyceria spiculosa)群丛、漂筏苔草—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狭叶甜茅群丛、漂筏苔草—毛苔草—狭叶甜茅—东北沼委陵菜(Comarum palustre)群丛、毛苔草—漂筏苔草—狭叶甜茅群丛、毛苔草群丛和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湿苔草(Carex humida)群丛。影响该区域湿地植物分布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自然含水量。
王忠欣栾兆擎刘贵花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TWINSCCA排序土壤环境因子
氮输入对小叶章湿地土壤甲烷产生与氧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于2009年6月底,采集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is angustifolia)沼泽化湿地的白浆土样品,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施不同氮肥和氮肥浓度变化对土壤CH4产生与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表层(0~6 cm深度)土壤,施尿素能明显促进土壤CH4产生,而施硫酸铵则抑制土壤CH4产生,施尿素土壤的CH4产生率分别是未施氮肥和施硫酸铵土壤的4.71倍和10.92倍;对于12~22 cm深度的土壤,净氮输入量为2 mg/g的土壤的平均CH4氧化率大于净氮输入量为1 mg/g的土壤,而未施氮肥和净氮输入量为5 mg/g的土壤的平均CH4氧化率小于0,这表明适量施入硝酸铵能促进土壤氧化大气浓度CH4的能力,但当氮肥输入量增加到一定量后这种作用将消失;施硝酸铵、施硫酸铵、施尿素和施硝酸钾都能促进土壤氧化大气浓度CH4的能力,但施硝酸铵、施硫酸铵和施尿素土壤的平均CH4氧化率分别是施硝酸钾土壤的3.45倍、2.66倍和1.92倍。
葛瑞娟宋长春王丽丽杨桂生
关键词:氮输入甲烷产生甲烷氧化
洞庭湖湿地植被组成及区系成分分析被引量:18
2010年
以2007-2009年的野外调查资料为依据,对洞庭湖湿地植物的组成及区系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洞庭湖湿地共有种子植物229种,隶属于58科150属。其中草本植物占的比例高达97.9%,木本植物匮乏;(2)单种科属较多,单种科共计34科,占总科数的54.0%,单种属共计118个属,占总属的76.1%;(3)科级区系成分中,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占的比例较大,属级区系成分中,温带分布属共计59属,占的比例最大,说明洞庭湖植物地理成分明显具有温带性质。
李峰侯志勇陈心胜谢永宏邓正苗李旭潘瑛
关键词:洞庭湖植被组成区系成分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被引量:30
2015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一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应用M.Hoel和T.Sterner提出的经济模型,分析了贴现率和边际价格变化综合影响下的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变化过程,研究了收入边际效用弹性和替代弹性对贴现率和边际价格变化综合效应的影响,并通过对比传统贴现方法揭示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在贴现率和边际价格变化的综合影响下,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曲线呈现出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总经济价值为人均19438.9元;收入边际效用弹性和替代弹性的取值对价值评估结果的影响较大,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价值评估结果将最终作用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相关决策的制定;价值评估结果同样证明了在保持经济较快速度发展的同时提高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恢复速率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提高社会福祉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魏强佟连军杨丽花吕宪国张慧敏
关键词:三江平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贴现率
一种改进的小波变换融合方法及其效果评价被引量:9
2012年
针对传统小波变换融合方法易导致空间纹理信息丢失的缺陷,结合局部方差和局部差异加权算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算法改进的小波变换融合方法。采用该方法对IKONOS多光谱与全色波段图像进行融合实验,分别从基于视觉效果、数理统计以及面向对象分类精度3个方面分析评价该方法的融合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融合方法综合了小波变换和局部算法的优点,显著地改善了图像的融合效果,是一种高效的图像融合方法。应用该方法融合后图像的方差由原来的98.28提高到164.32,信息熵由5.30增加到7.85,平均梯度从1.972提高到8.807,图像分类精度提高了10.24%。
董张玉赵萍刘殿伟王宗明汤旭光刘婧怡
关键词:图像融合小波变换面向对象分类
三江平原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被引量:53
2009年
选取东北三江平原沼泽湿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共16个土壤剖面,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密度均呈自上而下降低的趋势,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垂直差异变小.开垦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并改变了其在表层的分布结构特征.初步估算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沼泽湿地1.58×104t/km2、退耕还湿地1.23×104t/km2、林地1.01×104t/km2、水田0.85×104t/km2、旱田0.99×104t/km2.开垦降低了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且对耕地的影响大于林地,而退耕还湿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及储量的增加.
王丽丽宋长春葛瑞娟宋艳宇刘德燕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碳储量三江平原湿地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