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05F11010)
-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3
- 相关作者:洪艳陈勇房国坚毕忆群蒋玉燕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及表征与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近期研究发现,壳聚糖纳米化后,不仅可改善其溶解性,还可提高其生物学功能。拟建立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并对壳聚糖纳米粒的表征及抗肿瘤生物学效应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5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所完成。①建立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将壳聚糖粉末溶于乙酸溶液,用NaOH调节其pH为5,采用三聚磷酸钠为凝聚剂,进行离子交联来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通过离心和冷冻干燥得到壳聚糖纳米粒粉末。②纳米粒的表征:经超声得到壳聚糖的悬浊液,用透射电镜来观察纳米颗粒的外观形态;用动态光散射仪来测定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与分布。③采用MTT法对壳聚糖纳米粒体外抗肿瘤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①透射电镜下观测到了稳定、均一的颗粒;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发现纳米粒粒径大小在300nm左右,粒径分布较窄。②500mg/L的壳聚糖纳米粒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为27%;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率为23%;对BGC-823细胞的抑制率为29%;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最高,达55%。结论:建立的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可靠,并证明其体外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 周少华洪艳房国坚蒋玉燕毕忆群杨连华陈勇
-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
- 不同产地壳聚糖纳米粒体外抗肿瘤作用的比较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由于不同产地、来源的壳聚糖产品,其化学结构可能不同,因而生物学效应也会不同。将纳米技术引入壳聚糖研究,通过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试验,比较不同来源壳聚糖纳米粒制剂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6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肝癌SMMC-7721、胃癌BGC-823、宫颈癌Hela和乳腺癌MCF-7细胞株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引入,由本研究所液氮保存。A壳聚糖由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提供(批号:YK060329131);B壳聚糖由浙江奥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603200);C壳聚糖由青岛利中甲壳原公司提供(批号:020622)。②细胞培养:4种肿瘤细胞株均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在体积分数为0.05的CO2的37℃培养箱中培养,2.0~3.0d传代1次。③壳聚糖纳米粒制备:A,B,C壳聚糖应用离子交联法制备相应壳聚糖纳米粒,其纳米粒径分别为228,228和218nm。④MTT法测定壳聚糖纳米粒体外抗肿瘤活性:按3种壳聚糖纳米粒类别和4个质量浓度梯度设壳聚糖纳米粒组(62.5,125,250,500mg/L)、阳性对照组(氟尿嘧啶500mg/L)和阴性对照组(DMEM培养液),按常规方法进行MTT实验。结果:不同产地壳聚糖制备的A,B,C纳米粒分别作用于SMMC-772细胞,其500mg/L剂量组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93%,7.91%和25.76%;作用于BGC-823细胞,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96%,6.68%和29.94%;作用于Hela细胞,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50%,9.23%和27.16%;作用于MCF-7细胞,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56%,8.64%和52.86%。而抗肿瘤药物氟尿嘧啶500mg/L对SMMC-7721、BGC-823、Hela和MCF-7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9.36%,78.83%、78.70%和82.20%。结果显示,A,B壳聚糖纳米粒对体外培养的SMMC-772、BGC-823、Hela、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而C壳聚糖纳米粒对上述4种肿瘤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结论:体外实验条件下
- 房国坚洪艳蒋玉燕毕忆群钟婧陈勇
-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抗肿瘤作用
- 壳聚糖的纳米化及其生物学效应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综合分析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及其生物学效应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8-01/2006-12有关壳聚糖纳米化方面的文献,检索词“Chitosan;nanoparticles”,同时计算机检索超星数字图书库2000-01/2006-12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壳聚糖”。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选择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选择近期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59篇相关文献,其中34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2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34篇文献中,26篇涉及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8篇涉及纳米化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资料综合:壳聚糖作为一类带正电的多糖,其性质不活泼,不与体液和体内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目前壳聚糖纳米化主要采用离子交联法、沉淀法、共价交联法、乳化溶剂扩散挥发法、自组装法等方法。纳米化后具有增加药物的吸收作用、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和降低药物副作用、增强药物的缓释作用及提高药物稳定性的生物学效应。结论: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纳米化后的壳聚糖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途,但其溶解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周少华陈勇洪艳
-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粒生物学效应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