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41)
-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海沙徐世民马茂军更多>>
-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坛经》“三十六对”与苏轼诗歌创作之关系被引量:3
- 2019年
- 苏轼深受佛教经典影响,其中《坛经》对苏轼的影响主要在于"三十六对"。"三十六对"是惠能独创的传法法门,分为三类:"外境无情"五对、"法相语言"十二对、"自性起用"十九对。这是禅宗对客观外界、主观概念以及自我认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之上,是全面的对立融合消解以至于空境之境。这种思维方式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取境、表达以及诗人的主体认知都有积极作用。
- 张海沙侯本塔
- 关键词:《坛经》自性
- 宋代文人与《般若心经》被引量:2
- 2013年
- 佛教经典《般若心经》在宋代有新的译本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宋代理学的心性说、本体论及宋代理想人格的建立都从《般若心经》汲取了思想养料。《般若心经》的空幻观影响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式,宋诗虚静的艺术境界和创作心态、空灵的表达方式都与色空观有密切关系。
- 张海沙
- 关键词:宋代文人理学空灵
- 佛陀“相好”与六朝男性审美形象女性化被引量:3
- 2015年
- 六朝时期,男性审美形象出现新变,由传统的阳刚形象朝着女性化方向发展,并得到人们的认可。这种女性化特征与汉末以来就已广泛流行的佛陀"相好"之女性化特征非常相似。佛教在六朝得到广泛传播,包含佛陀"相好"内容的译经大量出现,文人浸佛之风逐渐盛行,当时的佛教造像亦具有极强的女性化特征。这一系列现象说明,六朝时期对于男性形象的审美观念与佛教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男性审美形象女性化形成中,佛教的"非女非男"思想突破本土男女之大防的传统观念,重智能而轻武力的思想又在客观上强化这个趋势,最终使六朝男性审美形象女性化得以顺利形成。
- 张海沙徐世民
- 关键词:审美形象六朝时期女性化佛陀佛教造像
- “滋味”说与佛教:基于对新材料的考查被引量:3
- 2015年
- "滋味"说成因是钟嵘《诗品》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成果非常显著,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研究者普遍从陆机《文赋》中的"遗味"直接过渡到刘勰和钟嵘的"味"论,而忽略了佛典中的相关材料。早在西晋竺法护所翻译的《大哀经》中就有直接以"滋味"喻文的先例;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中亦以"义味"论文;东晋僧肇《百论序》中用以论文的"风味"更是内涵丰富。这些"味"论不仅在思想上与后来钟嵘的"滋味"论非常相似,而且在渊源上也与佛经中很多种与语言相关的"味"论有关。因此,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论与佛教中的这些"味"论有着深刻的关系。
- 徐世民
- 关键词:滋味佛教
- 中国古典散文义味说被引量:1
- 2012年
- 义理审美是个美学难题,"义味说"恰是对义理的审美,且与佛教渊源深厚。魏晋玄学盛行时期,义味主要用于人物及文章的品评。宋代儒学推崇儒家经典,义味说带上浓郁的儒家经学气味。义味说的"玩味"理论深化了古文审美和古代阅读理论。
- 马茂军
- 关键词:中国古典魏晋玄学儒家经典宋代儒学儒家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