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29)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朱金发陈永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道德
  • 3篇心性
  • 3篇先秦
  • 2篇道德品性
  • 2篇易传
  • 2篇诗经
  • 2篇品性
  • 2篇《诗经》
  • 2篇帛书
  • 2篇帛书易传
  • 1篇道德精神
  • 1篇道德情感
  • 1篇德行
  • 1篇知行
  • 1篇认识论
  • 1篇认识论意义
  • 1篇儒家
  • 1篇儒家诗教
  • 1篇诗教
  • 1篇情感

机构

  • 8篇南阳师范学院

作者

  • 7篇朱金发
  • 1篇陈永明

传媒

  • 2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哲学研究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南都学坛(南...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诗经》“威仪”说被引量:1
2017年
《诗经》中"威仪"一词有三个义项:一指礼容,二指符合礼仪节文的言行表现,三指能起表率作用的言行、德行。在《诗经》中,威仪都与德行有关,被认为是道德精神的表现。威仪的这种用法在《尚书》中也存在。金文资料中,威仪用例含义和传世文献中的用法一致,着眼于道德精神层面的内涵,认为威仪是守礼、有德的表现。春秋以后,威仪逐渐固化为礼制,成为儒家学者十分重视的问题。
朱金发
关键词:威仪德行
“仪型文王,万邦作孚”的认识论意义
2012年
《大雅·文王》是西周初创作的颂扬文王盛德的诗歌,这首诗歌体现了西周初在重视人道德品性的思潮中,开始产生了关于人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的理性认识。其以人的道德属性配以上天意志的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这种思想将人的道德属性看作联结宗教天命意志和人自身命运的纽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辨的核心问题,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思维活动转入对人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知行论的思想方法。
朱金发
关键词:道德品性
由君子“恒德”到“观其德义”——《易传》和《帛书易传》的心性观比较被引量:2
2015年
"心性"范畴的理论内涵,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核心。据现传《易传》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在阐释《周易》时,强调仁义之道源于天地之道,肯定人的道德精神的作用;这种思想以"恒德"说为核心,主张通过体认天地恒常之道实现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但是《易传》对天地之道与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系统地论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为我们补足了这一理论缺环。其内容着重于德义精神,重视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其中的阐述和传世《易传》一起构建起了先秦儒家《易》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朱金发
论马王堆《帛书易传》的理论方法
2014年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后,是战国后期楚地儒家学者研究《周易》的学术著作。其中提出"观其德义"的主张,表现出鲜明的经典化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将《周易》的义理和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在阐释《周易》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思想附会于《周易》卦爻辞的含义中,将其作为理论来源和载体,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理论依据。这种倾向体现了儒家思想重视人道德心性的思想观念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是先秦时期道德心性观念的主要内涵。
朱金发
关键词:道德精神
论先秦“心性”范畴理论内涵的嬗变
2016年
先秦时期,与"心性"范畴相关的思想认识,起源甚早,这一点在西周初期的文诰和诗歌中,有明确的反映。殷周金文资料中,将德看作人心所蕴涵的道德属性,这种思想就是"心性"范畴理论内涵的最早形态。战国中期的儒家学者对此有更加系统的论述,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性是人禀受于天地、蕴涵于内心的基本属性,这种思想观念充实了"心性"范畴的理论内涵。《易传》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逻辑论证,认为人的道德属性是人对天地之道的体悟;《孟子》一书更进一步认为,道德品性和人的生理本能一样,都是蕴含于内心、先天而来、可以通过尽心尽性而实现的道德自觉,完善了"心性"范畴的理论认识。
朱金发
关键词:道德品性
论《大学》的“絜矩之道”被引量:2
2021年
《礼记·大学》提出的絜矩之道,是先秦儒家学者主张的修身治国的政治之道,其理论内涵是孔子主张的以仁为核心的忠恕之道,主张用推己及人的原则来避免违礼现象发生。其理论本质是情感理性和基于情感理性基础之上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境界的自我超越,强调人自身道德情操的培养,在道德情操培养过程中实现社会政治的成功。絜矩之道是先秦儒家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的具体方法,其理论内涵具有全面适用于主客关系的特性,是先秦儒家思想中道德伦理思想与社会政治举措之间的重要环节。
朱金发
关键词:道德情感自我超越
论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和谐伦理内涵被引量:2
2014年
先秦儒家以"人"的伦理教化为目的,初步构建了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诗教理论体系,其中的文艺思想和审美观念具有浓郁的和谐伦理意味。儒家和谐伦理是儒家诗教的理论基础,也是儒家文艺思想观念的审美呈现,其伦理内涵由五个方面的和谐关系构成:"畅神"、"比德"以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温柔敦厚"、"知言养气"以求人与自身的和谐;"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以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乐教化"、"以礼别异"以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以求文与质的和谐。
陈永明
关键词:先秦儒家文艺思想和谐伦理儒家诗教
论《诗经》与先秦“心性”范畴
2016年
《尚书》中的"诗言志"说,是最早关于《诗经》与人性情关系的命题,是与中国古代道德心性观念相关的思想。西周早期的历史文献和西周中后期的金文资料中,有丰富的道德心性思想资料,这些是《诗经》心性思想的来源。这种思想认为,《诗经》是道德思想的载体,是培养人道德品性的工具。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主张通过《诗》《书》学习和道德实践,将仁、义、礼、智等德行转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完美的人格。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人的德性是什么,以及怎样用《诗》《书》陶冶心性的问题。这些观点涉及《诗经》道德心性思想的文学功能的社会实践,后代《诗经》研究,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而展开的。
朱金发
关键词:《诗经》文学实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