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GNSW-2007-03)
- 作品数:10 被引量:53H指数:5
- 相关作者:马晖玲安惠惠李云霞柴燕文谢小冬更多>>
-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新型诱导剂丁二醇对匍匐翦股颖抗病性诱导的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研究了新型诱导剂丁二醇诱导匍匐翦股颖对褐斑病(Rhizoctonia solani)的抗病性.结果表明:50~150μmol/L丁二醇均对匍匐翦股颖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其中100μmol/L丁二醇处理的诱导效果最好,病情指数由对照的93.33降至31.33,发病率由100%下降到43.33%,防治效果高达75%,且与农药扑海因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 马祥马晖玲姚拓安惠惠白生军
- 关键词:匍匐翦股颖丁二醇褐斑病
- GFP基因在苜蓿转化组织中的荧光表达量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溶菌酶(Lyz)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中,获得含有双元基因的紫花苜蓿转基因植株。在荧光显微镜下对不同处理、不同培养时期的苜蓿转化愈伤组织及再生转化植株进行荧光检测和荧光表达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预培养的转化愈伤组织中的荧光表达量明显高于未经预培养的转化子;3 d为共培养的最佳时间;侵染时经过摇床上摇动的负压处理,荧光表达量高于静止状态;共培养3 d后的转化荧光表达量达最强,随培养时间延长,表达量少量减少,但能够稳定表达。
- 韩斌马晖玲李云霞
- 关键词:苜蓿荧光检测
- 22个苜蓿品种在甘肃永登地区的生产适应性评价被引量:7
- 2016年
- 以22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甘肃永登地区进行生产适应性评价,测定了各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干草总产量最高的是甘农4号(17 537.0kg/hm2),其次为德宝(16 610.8kg/hm2)、甘农5号(16 356.7kg/hm2),陇中苜蓿(10 220.0kg/hm2)最低;平均株高最高为驯鹿(88.1cm),其次为阿尔冈金(84.6cm)、中苜1号(83.7cm),最低的是陇中苜蓿(65.2cm);生长速度较快的是驯鹿(1.39cm/d)、阿尔冈金(1.33cm/d)、中苜1号(1.31cm/d),最慢为陇中苜蓿(0.99cm/d);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三得利(18.51%),其次为北极星(18.24%)、驯鹿(17.77%),最低的品种为柏拉图(15.3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太阳神(33.38%),其次是苜蓿王(33.40%)、皇后(33.58%),最高的是甘农1号(40.04%);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陇东苜蓿(41.6%),其次是甘农3号(41.9%)、太阳神(42.5%),含量最高的是甘农8号(48.7%);粗灰分含量最高是驯鹿(11.39%),其次是甘农3号(11.29%)、中兰1号(11.17%),含量最低的是皇后(9.64%);粗脂肪含量最高为北极星(2.41%),其次为中苜1号(2.34%)、太阳神(2.33%),含量最低的是甘农1号(1.77%)。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22个品种中,甘农4号、德宝、甘农5号、阿尔冈金、陇东苜蓿、皇后、中苜1号品种产草量高、品质好,综合评价较高,具有潜在的推广价值,适宜于在甘肃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 冯刚刚孙万斌马晖玲侯向阳穆怀彬
- 关键词:苜蓿综合评价
- 紫花苜蓿基因转化组织再生过程中褐化因素的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以新疆大叶苜蓿、甘农3号紫花苜蓿和陇东苜蓿的下胚轴为外植体,以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抗旱基因的转化,针对转化组织在再生过程中出现的褐化现象,分析了转化后的外植体愈伤组织于冬夏两季在诱导、分化及再生过程中的褐化因素,并提出了解决褐化的办法。结果显示:在非季节性影响因素中,2,4-D的作用时间以15~20d为宜,超过30d褐化程度加深;蔗糖浓度在诱导、分化及再生3个阶段分别以30g/L、20g/L、10g/L为宜;基因型也影响褐化指数的高低。在季节性影响因素中,培养温度冬季以恒温25℃为宜,夏季以白天23℃+黑夜21℃为宜;光照以2000~3000lx为宜;夏季还要降低激素浓度或间断性去除激素作用来降低褐化。
- 李云霞马晖玲成慧
- 关键词:紫花苜蓿基因转化褐化
- 基于漩涡振荡茎尖生长点转化法的Lyz-GFP双元基因在‘陇东苜蓿’中的转化和表达被引量:1
- 2012年
- 以‘陇东苜蓿’茎尖生长点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并结合漩涡振荡,将双元基因溶菌酶(Lyz)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导入其中,并对转化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mg/L的卡那霉素对陇东苜蓿转化植株的生长具有抑制效应;250mg/L头孢霉素能够有效地抑制农杆菌LBA4404的生长;‘陇东苜蓿’茎尖生长点经携有pBI121-Lyz-GFP的农杆菌LBA4404(D600值0.5~0.6)漩涡振荡侵染30min,培养4~5d后,转化材料生长良好,其转化率为24.47%.试验成功获得了含有该双元基因的‘陇东苜蓿’转基因植株,通过荧光检测和PCR扩增分析,转化植株有较强的荧光表达和GFP基因片段.
- 王庭辉马晖玲史毅安惠惠
- 2,4-D对匍匐翦股颖不同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以匍匐翦股颖Penn A-1和Penn A-4为供试品种,就2,4-D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对匍匐翦股颖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mg/L的2,4-D对Penn A-1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佳,出愈率为36.4%,4mg/L的2,4-D对Penn A-4的效果最佳,出愈率为82.4%;愈伤组织最佳分化时间为2,4-D作用0~30d时,Penn A-1和Penn A-4分化率分别保持在50%和83%;分化能力随2,4-D作用时间的增长而下降,而颗粒状、质地松散的愈伤组织最终将失去分化能力。
- 安惠惠马晖玲白生军马祥
- 关键词:匍匐翦股颖2,4-D分化
- 和田苜蓿组织培养中玻璃化现象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玻璃化现象是紫花苜蓿组培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由于其难以发育成苗或很难移栽成活而严重影响组织培养成功率。以和田苜蓿下胚轴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在不同激素配比、蔗糖、琼脂浓度下和田苜蓿再生苗的玻璃化现象,并探索出改善玻璃化现象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为1 000~1 200lx条件下,MS培养基中添加2.0mg/L 6-BA和0.5mg/L NAA,调整蔗糖浓度20~25g/L、琼脂浓度为7g/L时可有效降低和田苜蓿再生苗玻璃化现象。
- 王庭辉马晖玲
- 关键词:玻璃化
- Lyz-GFP双元基因在苜蓿愈伤组织中的转化被引量:2
- 2010年
-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溶菌酶(Lyz)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入"甘农1号"杂花苜蓿(Medicago sativaMartyn)和"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品种中,获得含有该双元基因的苜蓿转基因愈伤组织;采用荧光检测和PCR扩增技术,检测到溶菌酶Lyz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在苜蓿愈伤细胞中的表达;研究该双元基因在苜蓿品种"甘农1号"和"甘农3号"中转化的若干影响因素,确定适宜的转化条件以期提高基因转化效率。结果表明:75 mg.L-1的卡那霉素对苜蓿愈伤组织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效应;300 mg.L-1头孢霉素能够有效地抑制农杆菌LBA4404的生长;OD600值为0.4~0.5的农杆菌适宜的侵染时间是10 min;经预培养3~4 d的材料侵染后再共培养3 d之后,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2,4-D 2.0 mg.L-1+KT 0.5 mg.L-1+0.6%琼脂+2.5%蔗糖的培养基上诱导出抗性愈伤组织;"甘农1号"和"甘农3号"的抗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35%和32%。
- 韩斌马晖玲李云霞
- 关键词:苜蓿愈伤组织农杆菌介导
- 应用正交设计优化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的激素配比被引量:8
- 2008年
- 以MS+2,4-D(2.0 mg/L)为基本培养基,附加NAA、6-BA和KT 3种植物激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和田苜蓿,秘鲁苜蓿和甘农3号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秘鲁苜蓿和甘农3号苜蓿,最适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均为MS+2,4-D(2.0 mg/L)+6-BA(0.5 mg/L)+NAA(1.0 mg/L),各因素影响程度为6-BA>NAA>KT。对于和田苜蓿,最适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2,4-D(2.0 mg/L)+6-BA(1.0 mg/L)+KT(1.0 mg/L)+NAA(1.0mg/L),各因素影响程度为6-BA>KT>NAA。
- 柴燕文马晖玲谢小冬刘永财
- 关键词:紫花苜蓿正交设计植物激素愈伤组织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