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77938)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钟晴黄夏宁肖雯晴张永路谷康定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毒素类
  • 2篇藻毒素
  • 2篇微囊藻
  • 2篇微囊藻毒素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试验
  • 1篇毒性研究
  • 1篇微囊
  • 1篇微囊藻毒素-...
  • 1篇微囊藻毒素-...
  • 1篇细胞
  • 1篇小鼠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 1篇急性毒性
  • 1篇急性毒性试验
  • 1篇急性毒性研究
  • 1篇核细胞

机构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2篇谷康定
  • 2篇张永路
  • 2篇肖雯晴
  • 2篇黄夏宁
  • 2篇钟晴
  • 1篇高敏
  • 1篇叶晓艳
  • 1篇王卫光

传媒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微囊藻毒素-RR产毒藻株的分离培养及经口急性毒性研究
2014年
目的 自天然水体中筛选分离微囊藻毒素-RR(microcystin-RR,MC-RR)产毒藻株并对其培养特征、产毒性质与急性毒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毛细吸管法从水华样本中分离微囊藻株,经BG11培养基扩大培养,反复分离纯化藻种.用PCR方法筛查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再将藻毒素合成酶基因呈阳性的藻株扩大培养,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鉴定其毒素种类及产毒能力;藻细胞起始浓度为1.5×10^5个/ml,光照强度2 000 lx,光暗比12 h∶12 h,(25±1)℃的条件下,监测藻液在680 nm处的吸光度值而测定藻株生长曲线.采用序贯法测定MC-RR对小鼠的经口染毒半数致死量(LD50),并检测染毒后小鼠的血清酶学、脏器系数及脏器病理改变.结果 接种的198份样品中,分离到5株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检测呈阳性的微囊藻株,其中一株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鉴定以产MC-RR为主;经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分类初步确定为铜绿微囊藻,该藻株对数生长期为55 ~60 d,整个生长周期为81 d,藻细胞最大浓度为5.52×10^ 7个/ml.小鼠MC-RR的经口染毒LD50为(12.10±1.35)mg/kg;观测不同作用时间的血清酶学等变化,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染毒45 min时小鼠ALT值为(157.08±20.38) U/L,AST值为(333.00±68.53)U/L,ALP值为(392.70±89.59) U/L,LDH值为(1 071.13±160.22) U/L;4 h时ALT值为(514.68±156.87) U/L,AST值为(593.15±40.41) U/L,ALP值为(618.55±208.76) U/L,LDH值为(2 281.72±866.67) U/L;对照组ALT值为(40.30±4.89) U/L,AST值为(142.70±26.59)U/L,ALP值为(56.90±11.89)U/L,LDH值为(509.50 ±94.75) U/L;染毒45 min时各血清酶学变化的t值分别为-11.20、-5.77、-7.38、-6.60,染毒4h时各血清酶学变化的t值分别为-6.04、-20.21、-5.35、-4.07,P�
肖雯晴张永路高敏黄夏宁钟晴王卫光谷康定
关键词:急性毒性试验
微囊藻毒素-LR对小鼠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LR(MC—LR)对小鼠血液中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影响及毒性效应,筛查血液中早期灵敏效应指标。方法1月龄SPF级雄性昆明小鼠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7只,分别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低剂量组、中高剂量组、高剂量组,每天给予1次腹腔注射染毒,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3.125、6.250、12.500、25.000μ一、kg剂量的MC—LR。染毒7d后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重要相关细胞因子,KCl-SDS沉淀法检测淋巴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及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活性氧变化(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中低、中高和高剂量MC—LR染毒组小鼠白细胞介素-6[分别为(346.837±25.536)、(360.847±37.886)、(434.245±35.858)pg/ml]均高于对照组[(232.775±32.816)pg/ml](t值分别为-7.258、-6.760、-10.966,P值均〈0.05);高剂量组肿瘤坏死因子-d含量[(10.782±0.966)fmol/ml]低于对照组[(16.878±3.378)fmol/m1](t=4.591,P〈0.05)。中低和高剂量组淋巴细胞DPCI分别为(242.576±7.545)、(241.472±2.793)ng/ml]高于对照组[(228.657±4.130)ng/ml](t值分别为-4.282、-6.801,P值均〈0.05);低、中低、中高和高剂量组淋巴细胞DCF荧光强度(依次为3299.37±120.54、3281.38±58.34、3308.06±136.12、3346.92±108.69)均低于对照组(3770.81±131.39)(t值分别为6.995、9.007、6.472、6.577,P值均〈0.05)。低、中低、中高和高剂量单核细胞DCF荧光强度(依次为3271.51±140.79、3270.05±117.92、3326.90±114.39、3292.49±145.97)均低于对照组(3841.72±130.92)(t值分别为7.847、8.584、7.835、7.411,P值均〈0.05)。其他检测指标未见明�
黄夏宁张永路叶晓艳肖雯晴钟晴谷康定
关键词:小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