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114)

作品数:5 被引量:101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小斌侯加根孙卫雷甜张永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低渗
  • 3篇盆地
  • 3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低渗储层
  • 2篇延长组
  • 2篇特低渗
  • 2篇储层
  • 1篇低渗砂岩
  • 1篇低渗砂岩储层
  • 1篇油藏
  • 1篇油藏挖潜
  • 1篇增产
  • 1篇增产措施
  • 1篇增产配套技术
  • 1篇致密
  • 1篇砂岩
  • 1篇砂岩储层
  • 1篇水驱油
  • 1篇水驱油实验
  • 1篇苏里格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延安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5篇侯加根
  • 5篇吴小斌
  • 3篇孙卫
  • 1篇张永平
  • 1篇雷甜
  • 1篇王鹏

传媒

  • 2篇新疆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油气井测试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含水期油藏挖潜增产配套技术发展综述被引量:3
2012年
由于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建模、构型研究及剩余油分布与预测技术的发展,加深了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在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油田稳产增产、提高采收率的相关配套挖潜技术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对改善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水平,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国内外高含水油田在油田稳产增产相关配套挖潜新技术,对于指导同类油田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吴小斌侯加根王鹏
关键词:高含水期油藏
基于层次分析方法对姬塬地区流动单元的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同一类流动单元,岩石物理性质、储集渗流能力类似,在开发动态上具有一致的渗流规律和水淹特征。为了进行姬塬地区特低渗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在精细小层对比、沉积微相研究、隔夹层与渗流屏障识别及连通体划分的基础上,运用多参数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延长组长4+522单砂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通过微观水驱油实验,刻画了不同类别流动单元孔隙结构、流体渗流及水驱油效率的差异性,从动态的角度验证了划分结果的合理性。研究认为:A类和B类流动单元具有砂体厚度大、储集系数、流动系数及流动带指数都较高的特点,砂岩物性好、连通性好、排驱压力低,水驱效率分别为65.7%和54.9%,是姬塬油田有利高产稳产区;C类流动单元水驱效果差,为剩余油富集区,是油田后期挖潜的重点区域。
吴小斌侯加根孙卫雷甜
关键词:特低渗层次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核磁共振技术在苏里格致密气层识别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1年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储集层为一致密砂岩储层.低阻气层与高阻气层共存,气水关系复杂,气层评价是现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快速准确储层评价,将核磁共振录井技术方法应用于现场分析,通过综合分析与参数优选组合,建立研究区含气、含水评价参数及解释模版,有效量化了储集空间流体,现场气藏评价应用效果较好.此技术的成功应用,为致密天然气储层识别与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吴小斌张永平侯加根王志峰马俊胜夏守春邹国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核磁共振
姬塬地区低渗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表征被引量:3
2011年
为表征鄂尔多斯盆地低渗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测试手段,研究姬塬地区低渗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多参数模糊聚类分析,将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划分为较弱、中等和较强3类.通过真实砂岩模型水驱油实验,刻画了3类不同非均质程度模型的流体运动及水驱前缘形态的差异性.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地质学定量统计分类及真实砂岩模型水驱油实验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真实反映低渗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对同类储层研究具借鉴意义.
吴小斌侯加根田小洁孙卫
关键词:延长组低渗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水驱油实验
特低渗砂岩储层微观结构及孔隙演化定量分析被引量:75
2011年
为了表征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油层组低孔特低渗长石砂岩的孔隙结构,进一步探讨孔隙演化及其控制因素,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X线衍射、粒度分析及物性等资料,分析总结出5种孔隙类型和4种喉道类型;结合成岩作用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方法分析孔隙演化过程。研究区储层孔隙以粒间孔、长石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发育点状、缩颈状和片状喉道,喉道具有细喉和微细喉的特点。成岩缝的发育改善储层的渗透性,相互连通的微裂缝网络是流体运移的最佳通道。运用未固结砂岩原始孔隙度与砂岩的分选系数的统计关系,恢复计算出研究区砂岩原始孔隙度平均为34.60%。在成岩过程中,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具有中等程度破坏作用,受二者影响,未固结砂岩49.4%的原生粒间孔被压实损失,28.7%的孔隙被胶结破坏。区内溶蚀作用较发育,溶蚀强度中等,并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使得孔隙度增加到11.33%,溶蚀作用的孔隙增加率为11.0%,极大地改善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定量计算结果与定性认识的一致性以及与室内物性测试结果的吻合性表明:研究方法与结论可靠,这对于同类储层孔隙演化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吴小斌侯加根孙卫
关键词:特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成岩作用孔隙演化鄂尔多斯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