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13TAAG015)
- 作品数:10 被引量:83H指数:6
- 相关作者:陶玉霞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乡村旅游内涵结构分析与概念体系构建被引量:7
- 2014年
-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引致的"非乡村性"重构危机与乡村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通过现象分析和系统建构的方法从内在结构、形象生成、历史因变等维度构建乡村旅游概念体系.认为乡村旅游概念框架体系的核心问题是乡村意象,它是引发乡村旅游的原动力,关于乡村意象的阐释对乡村形象构建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游客是乡村意象的体验主体,乡村资源是乡村意象的载体,乡村旅游业借助乡村资源为游客提供乡村意象产品,乡村旅游形象又有一个历史生成与环境因变的过程.最后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整理乡村旅游主体、客体、媒体、形象各子系统的结构和因变要素,构建各模块的主要研究维度.
- 陶玉霞
- 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维度
- 旅游本质辨析与学科体系构建再思考被引量:3
- 2014年
- 旅游学研究的核心是对旅游这一社会文化活动的科学阐释和理性引导。通过逻辑分析确认了旅游愉悦体验的本质,明确了旅游的概念与范畴;并应用泛系分析理论重新构建了由吸引系统、体验系统和生产系统三大模块构成的旅游学学科体系;然后结合社会需求构建旅游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组合模式。修正了学术界关于旅游范畴、学科体系、专业设置模式等方面的某些观点,认为旅游学作为二级学科应放在一级学科社会学类下面,并提出不同学科按照逻辑关系与现实需求灵活组合的新思路。
- 陶玉霞
- 关键词:旅游本质旅游高等教育
-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三维系统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乡村旅游作为自变元符号,其本质与发展在时间、空间和层次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史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经历了农业审美的素朴阶段,田园诗支撑、多媒体建构的异化阶段,未来生活化走向尚在孕育;从空间范畴看,乡村旅游发端于"世外桃源",勃兴于都市周边,守拙于偏远乡里,寄望于荒野扩张;从产品层次看,初级农家乐深受诟病,日常化休闲理念渐入人心,生活化游憩模式盖为捷径。当下,躬耕田园精神的回归和审美园林世界的重构成为影响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两种取向,旅游反思与乡村重建势在必行。基于三维系统从旅游认知、产品导向、评价机制、发展模式、乡民自身建设诸方面对乡村旅游细作考量,才能实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诗意还乡之愿景。
- 陶玉霞郭哲
-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活化
- 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建构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乡村旅游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学理论体系与理念引导的匮乏。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将研究维度统一为动力机制根系统、地面坐标三维系统、形象结构与生成系统、产业结构树冠系统、环境制约因变系统五个分支,基此厘清乡村旅游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构架要素,建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最后,根据论文构建的研究框架,强调了乡村旅游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基于休闲与发展主义哲学语境,提出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理论架构体系的建议。
- 陶玉霞
- 关键词:乡村旅游树模型
- 乡村旅游根性意涵的社会调试与价值重建研究被引量:31
- 2015年
- 论文从历史演进和意识建构角度阐释了现代异化背景下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根性诉求,构建了乡村旅游中乡村意涵与文化价值的实现过程解析框架,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根性诉求异化机理。结论认为,深刻的人地关系意识和哲学认同养成的亲土心理结构与田园精神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源,基于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人性异化与身份认同危机的后现代反叛是乡村旅游的现代引擎,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而多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又导致了乡村从生产性到消费性的转换、乡村旅游需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乡村旅游急需深刻的反思与革命,扭转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并在乡村与旅游传统的回归中逐步实现乡村与人性的文化救赎。
- 陶玉霞
-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价值异化
- 乡村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及其开发路径拓展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从历史发展与系统结构的角度阐释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与属性特征,探讨乡村旅游资源属性生成的自然历史基础和社会背景,建立乡村旅游资源属性分析的基本框架,勾勒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纵深空间拓展的方向.研究认为,乡村旅游需要以一种生活的姿态融入乡村,重新理解生命存延的根基与本真的意义,而不是去攫取乡村的资源或控制权;乡民与传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农民拥有的真正财富是乡土所具有的养育生命、化育人性的力量;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生产性、根性、生命性、生活性、生态系统性与非社会休闲性特征,基于这些属性提出了延伸和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生态居住模式、回归与构建生态性社会关系、开发创造性劳动模式等开发路径拓展建议.
- 郭哲陶玉霞
-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根性
- 论乡村旅游形象的结构生成及其历时性建构被引量:5
- 2015年
- 本文运用语义学、完形心理学等原理分析了乡村旅游形象的发生历史、结构特征与构成要素、生成过程与层次、认知维度与认知变迁及其主体意识形态化的历时性建构特征。结论认为:乡村形象是一种极富于人性与温情的家园性召唤结构,可以从5个维度去认知;陶渊明和王维为后人演绎了田园与园林两种乡村栖居模式,并影响着今天大众乡村旅游的形象建构取向;乡村旅游形象是由乡村旅游相关大众与媒体共同参与建构的旅游性乡村形象,其建构正在促使旅游乡村由生命起源与生产化育的根性空间向观光度假性消费空间的转换;乡村旅游形象的历时性建构表现出深刻的主体意识形态化倾向,具体表现为诗性建构、政治性建构、多媒体旅游性建构等3个阶段的历时形态。
- 陶玉霞
- 关键词:认知维度
- 传统乡村根性意象旅游感知的实证研究——以郭亮村为例被引量:11
- 2017年
- 乡村具有多重根性意象的认知和体验价值。乡村根性意象旅游感知是评价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指标,依托乡村根性意象价值指向建构认知模型和旅游感知分析框架,通过郭亮村实地调研对假设进行验证。郭亮村在传统景观意象方面呈现"较好",但基于土地意象根性价值的农业、劳动、乡民意象呈现效果"较差"。游客对乡村根性意象评价远远低于乡村整体印象评价,其整体印象与传统景观意象感知效果一致。旅游发展中乡村根性意象的保持与建构情况决定着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乡村旅游开展必须在乡民、农业、劳动等根性意象营造方面加以关照。
- 陶玉霞
- 关键词:旅游感知
- 中国当代乡村旅游根性诉求及其表达的异化被引量:6
- 2014年
- 乡村旅游的本质实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历史基础为人的亲土习性与心理结构、人对乡土的心理认同与回归诉求、乡村审美的历史传统与中国人的田园精神;其社会背景则包括现代生产与人性异化、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民族社会身份认同危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时空危机紧张。但是,多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导致了乡村从生产性到消费性的转换、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然而人们对乡村根性价值仍表现出极为珍视的信念,乡村旅游需要在传统回归中逐步实现乡村与人性的文化救赎。
- 陶玉霞
- 关键词:乡村旅游异化
- 乡村游客文化取向与乡村重构被引量:12
- 2014年
-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乡村的文化、经济、景观等诸多方面都在经历一次空前绝后的重构,而乡村游客的文化取向则是促使中国乡村生产与消费功能发生转换的关键因素。在全球信仰危机与价值失重的文化层面,乡村旅游复燃了人们重建理想与希望的激情;乡村游客的文化取向及其乡村意象认知的媒体代言正在生成一种意识形态,进而殖民化乡村的重构。文章结合中国几个典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历史考察和跟踪调研,分析了乡村游客文化取向的机理、特征和参与乡村重构的途径、作用与影响;基于乡村旅游的文化建构功能,提出了还原中国乡村风貌、明确国家乡村旅游发展导向、引导乡村游客消费理念、重构乡村田园理想的思路和措施。
- 陶玉霞
- 关键词:文化取向文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