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YW-127)
-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忠勤张明军王飞腾董志文李慧林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基于遥感与GIS的库克苏河流域冰川变化研究被引量:20
- 2011年
- 以伊犁河上游库克苏河流域冰川为例,利用1963年地形图、2004年的ASTER数字遥感影像资料及数字高程模型,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提取研究区冰川范围,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该地区冰川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963-2004年库克苏河流域冰川整体变化幅度较大,冰川表现为萎缩的趋势,2004年冰川面积、冰储量比1963年分别减小了18.9%、21.8%,分析认为,较大的变化率是由于研究区面积<1 km2的冰川数量占总数的比重较大(近80%)造成的。同时分析了库克苏河流域冰川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0.1~0.5 km2面积的冰川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消融率最高,1~5 km2面积的冰川对消融总量贡献比例最大。依据分形理论对未来冰川变化进行初步预测,分析认为研究区冰川的消融速率仍将保持比较高的状态。
- 高闻宇李忠勤李开明张明军
- 关键词:遥感冰川变化分形
-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剖面物理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冰芯中的化学成分,记录了古环境和古气候的诸多信息,已有广泛研究.而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由冰芯形成时的水热条件和冰川运动变质作用所决定,同样记录了气候、环境和冰川运动的诸多信息.根据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钻取的6根冰芯的详尽资料,结合冰流模式对冰芯冰龄的估算,分析研究了不同冰川带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形成机理和相应的水热条件.结果表明:积累区冰芯以粒雪-冰交替的原生沉积层为主,受冰川流动引起的动力变质作用影响较小,与该区成冰环境和冰川温度密切相关;平衡线附近的冰芯4.3 m以上主要是由渗浸冻结冰组成的原生沉积层,与附近的成冰环境相吻合,以下部分主要是经过动力变质作用的冰体,源于冰川上部的积累物;消融区冰芯主要由冰川上部下流的冰川冰组成,模拟显示该区冰芯冰龄较长,受局部成冰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对不同区域冰芯特征比较,发现各成冰带的冰芯组成及污化层差别较大;在东、西支冰川同时期冰芯剖面的对比中,发现海拔相近点冰芯剖面组构相近,说明通过冰芯资料来探讨冰川内部特征以及该区域气候环境演变历史等较具代表性.
- 王林李忠勤王飞腾李慧林张明军
-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气溶胶和表层雪中SO_4^(2-)的季节变化及成因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 130 m处共采集了53个气溶胶和55个表层雪样品.结果表明:气溶胶和表层雪中的SO42-在年内的浓度变化形式大致相同,均有两个高值区出现,分别出现在春末和夏末秋初,表明年内表层雪中SO42-浓度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大气中SO42-的浓度变化情况.通过对不同季节气溶胶和表层雪中的SO42-浓度相关性分析表明,秋冬季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这可能与SO42-不同季节的来源,干沉降过程以及淋溶过程有关.
- 张宁宁李忠勤何元庆王飞腾
- 关键词:气溶胶表层雪
-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NH_4^+沉积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气溶胶和表层雪样品取自2004年3月~2005年3月,取样间隔为7d,取样地点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130m,对1号冰川上大气气溶胶中NH4+雪冰沉积与后沉积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及表层雪中NH4+浓度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夏季表层雪和气溶胶中的NH4+浓度表现出线性关系,说明春夏温湿条件有利于NH4+在气-雪之间的交换。在秋冬季节,湿度是NH4+沉积的重要影响因素。气溶胶中与表层雪中NH4+的浓度变化趋势相似,表明大气中NH4+的演化信息可以被很好地保存在冰川表层雪中。此外,讨论了NH4+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人类放牧活动对冰川区中NH4+有重要贡献。
- 王鹏李忠勤张明军李慧林董志文高文华
- 关键词:NH4+
-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积雪内不溶粉尘特征:沙尘与非沙尘活动季节的比较被引量:10
- 2009年
- 2005年春夏(4-8月)期间,对位于中亚粉尘活动源区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雪中沉积的大气粉尘微粒的数量浓度及其季节粒径分布特征等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表层雪中不溶粉尘数量浓度在沙尘活动的4-6月份非常高(最大439×10^3个/mL),可能是由于亚洲春季发生的沙尘暴事件影响造成的;将4-8月积雪表面不溶粉尘粒径分布进行了比较,粉尘微粒质量粒径分布表现出分布模式由沙尘活动前的单一模式(3-21μm),到沙尘活动期间的双峰分布模式(3-21μm和20-80μm组成),再到非沙尘季节的单一模式(3-21μm)的变化规律;粉尘化学离子组成,尤其是主要代表矿物颗粒的Ca^2+,在4-6月份浓度很高(最大7 095μg/L),另一方面,NH4+和SO42-等作为可溶部分浓度变化存在差异.同时,用后向气团轨迹分析法验证了该区大气粉尘的传输路径,发现沙尘与非沙尘季节大气粉尘来源不同:分别来源于西北和西南方向,这对大气粉尘的传输和沉降造成很大影响.
- 董志文李忠勤王飞腾张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