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05KJB320125)

作品数:9 被引量:54H指数:4
相关作者:徐又佳王冰钱忠明张鹏马勇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香港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质
  • 8篇骨质疏松
  • 6篇铁调素
  • 3篇代谢
  • 3篇基因
  • 3篇骨质疏松模型
  • 2篇铁代谢
  • 2篇铁离子
  • 2篇基因表达
  • 2篇激素
  • 2篇骨代谢
  • 2篇骨密度
  • 2篇肝脏
  • 2篇HEPCID...
  • 1篇新基因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指标
  • 1篇饮食
  • 1篇饮食结构
  • 1篇铁超载

机构

  • 8篇苏州大学附属...
  • 5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作者

  • 8篇徐又佳
  • 5篇王冰
  • 5篇钱忠明
  • 4篇张鹏
  • 4篇马勇
  • 3篇赵东阳
  • 2篇郝彦明
  • 2篇王爱东
  • 2篇李峰
  • 1篇郭霞
  • 1篇钱红波
  • 1篇王栋梁
  • 1篇陈惠明
  • 1篇赵建宁
  • 1篇冯萍
  • 1篇沈光思
  • 1篇杨顺
  • 1篇冯一中

传媒

  • 6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医学综述
  • 1篇江苏医药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5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维甲酸致骨质疏松模型鼠铁调素变化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维甲酸灌胃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肝脏铁调素(hepcidin)基因表达和血清铁调素蛋白含量的变化。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动物以维甲酸70mg.kg-1.d-1持续灌胃14d;对照组动物以等量蒸馏水灌胃14d。选定时间点获取肝脏组织和血清,RT-PCR法测定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ELISA法测定铁调素蛋白含量。结果模型组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相对量在模型中期明显低于对照组,模型初期和模型后期相对量较对照组低;对照组肝脏的铁调素基因各阶段表达改变均无明显差异性。模型组血清铁调素蛋白含量初期略降低,中期降低有显著差异性,后期含量降低,但较中期升高,整体变化趋势类似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变化趋势;对照组血清铁调素蛋白含量改变较少。结论铁调素在骨质疏松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变化可能与维甲酸灌胃骨质疏松模型形成有相关性,研究铁调素可为进一步探讨骨质疏松提供新的思路。
马勇徐又佳钱忠明王爱东冯萍
关键词:铁调素骨质疏松维甲酸
骨代谢与铁代谢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对骨代谢的研究是骨科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过去数十年中对骨代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骨代谢与钙代谢相关性的研究。铁调素是一种能调节血铁水平的小分子肽类激素。自2001年发现铁调素之后,铁代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骨代谢与铁代谢相关性的研究也随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骨代谢与铁代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铁超载可致骨质疏松,铁不足又使骨密度下降。
沈光思徐又佳
关键词:骨代谢铁代谢铁调素
骨质疏松模型体内铁调素(Hepcidin)基因表达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观察维甲酸制作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肝脏内铁调素(Hepcidin)基因在不同时间表达变化,探讨其与骨质疏松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取80只SD大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维甲酸(70mg/kg.d)每天灌胃,14d后形成骨质疏松模型;在实验组中采用RT-PCR方法分别观察灌胃第1、3、5、8、9、10、12、14d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变化;在第14d还检测大鼠骨密度、分析脱钙骨切片、观察肝组织切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在维甲酸灌胃的不同时间组存在明显不同:早期铁调素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在第8、9d达到最低值,随后有回升。另外,维甲酸灌胃第14d的骨密度比灌胃前明显降低、骨切片中骨小梁稀松皮质骨变薄;维甲酸灌胃第14d的肝组织切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本研究骨质疏松模型采用人工干预方法,没有其他影响因素。实验结束时大鼠骨密度、骨组织学检查表明骨质疏松形成;因此,同期不同时间组大鼠体内铁调素基因表达可以代表体内铁代谢不同时间的变化。②在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研究结果的差异表明:铁调素基因RT-PCR变化与维甲酸制作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形成有实验相关性。
徐又佳马勇钱忠明郭霞王爱东王栋梁冯一中李峰张鹏王冰
关键词:骨质疏松肝脏
LRP5:调控骨密度的新基因被引量:2
2005年
钱红波赵建宁
关键词:骨密度新基因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症饮食结构
铁与骨代谢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9
2007年
铁离子参与了人体内多种代谢活动,特别是最近的研究发现铁离子与骨代谢也存在重要的相关性;铁离子与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中也已发现乳铁蛋白和乳酸亚铁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很重要的联系。笔者就临床中的一些疾病(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骨质疏松)与铁超载的相关性所进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笔者希望铁代谢与骨代谢的研究对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
王冰徐又佳钱忠明
关键词:铁离子铁超载骨代谢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模型中铁调素(Hepcidin)表达机制的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铁调素(Hepcidin)是新近发现的调节机体铁稳态的一类抗菌多肽,被人们称为铁调节激素。有研究表明在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建立的过程中Hepcidin的表达含量出现变化。在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有许多因素发生明显的改变,其中一些因素对Hepcidin的表达起着正性调节的作用,而一些因素则起着负性调节的作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Hepcidin表达量的变化。
赵东阳徐又佳钱忠明
关键词:铁调素骨质疏松铁代谢
去卵巢和激素致骨质疏松模型中骨密度与血清指标的比较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通过建立去卵巢与地塞米松致S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了解去卵巢和地塞米松对骨代谢的影响,探讨两种模型在不同时间点骨密度和血清学的区别。方法选用6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采用肌注地塞米松及手术方法切除大鼠两侧卵巢分别制作去卵巢(OVX)及激素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比较两者不同时间点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LP)、骨密度、骨结构、骨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去卵巢组与地塞米松组大鼠的骨组织形态学都呈现出典型的骨质疏松状态,在各个时间点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另外在不同时间点两组模型大鼠体内AL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去卵巢组血钙、磷维持在正常范围(P>0.05),而地塞米松组钙降低(P<0.05),磷升高(P<0.05)。结论去卵巢与地塞米松所致的骨质疏松模型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血清学指标、骨形态计量学存在一定的区别。同时发现去卵巢模型的造模成功时间可以提前到10周,而激素模型的造模时间则应为5周或更长。
王冰徐又佳郝彦明张鹏李峰杨顺陈惠明
关键词:去卵巢激素骨密度血清指标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激素模型中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激素型骨质疏松模型,研究肝脏铁调素(hepcidin)基因表达在模型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探讨其与骨质疏松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SD大鼠80只,按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只。实验组于每周第1、4天肌肉注射地塞米松(0.25mg/100g),连续6周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肌注。实验组和对照组都用RT-PCR法观察第14、21、24、28、31、35、38、42天肝脏铁调素的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在不同时间点存在明显不同:实验组第17天铁调素表达量明显上升,第21天至38天呈水平波动,第38天至42天又呈现显著上升。结论模型中肝脏铁调素基因的表达升高与骨质疏松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临床上研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指标提供了新的依据。
王冰徐又佳马勇张鹏赵东阳钱忠明
关键词:铁调素骨质疏松肝脏激素RT-PCR
铁调素对成骨细胞内铁离子转运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铁调素(Hepcidin)对人成骨细胞(hFOB 1.19)内铁离子影响。方法使用Hepcidin干预hFOB 1.19细胞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成骨细胞内的铁离子荧光强度。结果CLSM扫描细胞内不同时间组铁离子荧光强度显示:①瞬时组内,实验组与对照组荧光强度均出现缓慢下降,二者之间变化趋势无明显的差异。②长时间组内,在0-100 nmol/L范围内,细胞内铁离子荧光强度随着Hepcidin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强,当Hepcidin的浓度超过100 nmol/L时,细胞内的铁离子荧光强度不再随着Hepcidin浓度的增加而继续增强。结论①Hepcidin对hFOB1.19内铁离子瞬时转运的作用没有明显的影响。②Hepcidn干预hFOB 1.19细胞20 h后有升高细胞内的铁离子含量的作用,并且在0-100 nmol/L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
赵东阳徐又佳张鹏郝彦明马勇王冰
关键词:铁调素铁离子成骨细胞骨质疏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