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90036)

作品数:49 被引量:886H指数:16
相关作者:刘志彪陈启斐楚明钦张月友刘丹鹭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常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9篇经济管理

主题

  • 9篇内需
  • 8篇服务业
  • 7篇制造业
  • 7篇扩大内需
  • 6篇长三角
  • 5篇生产率
  • 4篇新兴产业
  • 4篇战略性
  • 4篇政府
  • 4篇中国经济
  • 4篇实证
  • 4篇经济全球
  • 4篇经济全球化
  • 4篇技术进步
  • 4篇价值链
  • 4篇国内价值链
  • 3篇要素生产率
  • 3篇战略性新兴产...
  • 3篇生产性服务业
  • 3篇实证研究

机构

  • 44篇南京大学
  • 12篇江苏省社会科...
  • 4篇常州大学
  • 3篇南京财经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作者

  • 19篇刘志彪
  • 9篇陈启斐
  • 7篇楚明钦
  • 7篇张月友
  • 3篇刘丹鹭
  • 3篇赵东安
  • 3篇孙东
  • 3篇刘昊
  • 2篇王亮亮
  • 2篇李平华
  • 2篇王卫星
  • 2篇陈爱贞
  • 2篇刘赟
  • 2篇任保全
  • 1篇刘小静
  • 1篇刘和东
  • 1篇姚志敏
  • 1篇叶林祥
  • 1篇周怡君
  • 1篇谭洪波

传媒

  • 4篇科技与经济
  • 3篇学习与探索
  • 3篇数量经济技术...
  • 2篇华东经济管理
  • 2篇中国经济问题
  • 2篇学术月刊
  • 2篇中国工业经济
  • 2篇产业经济研究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审计与经济研...
  • 1篇税务与经济
  • 1篇经济理论与经...
  • 1篇财贸研究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学海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财贸经济
  • 1篇国际贸易问题
  • 1篇商业经济与管...

年份

  • 6篇2014
  • 30篇2013
  • 13篇2012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DI促进了中国区域创新的俱乐部收敛吗?被引量:4
2013年
当变量存在空间相关时,利用传统计量方法会使得结果产生偏倚。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以专利申请量作为区域创新衡量指标,发现1998—2010年我国各省域专利申请量和FDI流入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三大区域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但引入FDI作为控制变量之后,发现收敛系数小于零,认为我国区域创新存在以FDI为条件的俱乐部收敛,FDI对中国区域创新的俱乐部收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曹东坡
关键词:FDI俱乐部收敛
多边框架下的中国制造业本土市场效应测算被引量:7
2013年
基于双边贸易模型对本土市场效应的测算,忽略了"第三国效应",导致实证结果难以精确的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状况。本文在Behrens多国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变量,构建了动态多边模型。利用1980—2003年CEPII-BACI数据库中ISIC-3数据和世界银行的"Trade and Production database",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和广义矩估计法(GMM),对中国制造业的行业需求份额和出口份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测算了制造业整体及分行业的本土市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多边框架中内需的作用被削弱,整体制造业出口存在弱本土市场效应;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本土市场效应得到强化。
陈启斐王晶晶
关键词:本土市场效应制造业
论扩大内需背景下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被引量:3
2013年
"十二五"时期我国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构建国内价值链,进而转向构建全球创新价值链,将有利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的发展格局,进而逐步提升其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本文沿着"扩大内需——价值链跃迁——总部经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这一逻辑线索,指出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化是价值链跃迁、总部经济崛起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后围绕市场规模、高级要素投入、市场发展环境等三大支柱条件,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程俊杰刘志彪
关键词:扩大内需国内价值链总部经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扩大内需会抑制出口吗?——来自长三角的数据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2004—2010年长三角制造业26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扩大内需战略对长三角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内需的提高不仅不会抑制出口,还能促进出口贸易的扩张,数据显示,内需每提高1%会促进出口量扩大超过1%,这意味着在目前阶段,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中本土市场效应发挥了核心作用;对细分行业的研究发现,在纺织业、化工业和金属制造业中存在着强本土市场效应,而在采矿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食品业中仅存在弱本土市场效应;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和行业竞争程度对出口有正向激励作用,而人均资本和对外开放程度会抑制出口。
陈启斐李平华
关键词:扩大内需出口本土市场效应
消费者偏好与中国服务业发展难题——一般均衡框架下的证据被引量:13
2012年
在研究产业发展时,如果能引入微观层面的消费者决定,其意义是重要的。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模型,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考察消费者偏好对我国经济服务化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和服务消费相对价格的提高,在工业品与服务品消费间,与美国代表性家庭的替代偏好为零截然不同的是,我国代表性家庭偏好于用工业消费品替代较昂贵的服务消费(1978~2011年相关消费数据验证了我国居民对工业品与服务消费的替代弹性显著异于零),导致服务消费正的收入效应,因工业品对服务负的替代效应而抵消,造成我国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就业转移更加困难。可能的解释为:我国普通居民消费意识存在缺陷并且受较低收入水平的长期束缚,需求层次仍然较低。因改变消费者偏好并不容易,与众多经济学家们认为的中国将在"十二五"时期进入服务经济新时代的看法不同,本文对此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张月友刘志彪
关键词:消费者偏好经济服务化
长三角与珠三角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测算与比较
2013年
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以2012年江苏省公布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并比较当前这两个区域内部现代化水平的层次结构。研究结论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这类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共同关键因素为经济转型、民生保障和环境改善,两区域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重视环境改善因素。但两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差异在于关键因素的具体指标排序差异明显。当前两区域内部的现代化特征均为三层次结构,但长三角是以上海为第一层次的单核结构,而珠三角是以深圳、珠海和广州为第一层次的三核结构。
巫强姚志敏
关键词:长三角珠三角聚类分析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通过Moran I指数检验发现,长三角区域专利授权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专利授权量为创新产出,以R&D资本存量为R&D经费投入,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人员投入,分别采用经典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长三角创新生产活动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用传统的OLS模型进行实证是有偏颇的,应采用SEM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创新活动进行解释。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实现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共享等政策建议。
孙东杨端易
关键词:长三角
扩大内需、工资上涨与对外出口——来自中国2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被引量:7
2013年
本文利用2000—2011年我国2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扩大内需、工资上涨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内需的提高和工资的上涨不仅不会抑制出口,还能促进出口贸易的扩张,数据显示:内需提高1%会促进出口量扩张约0.263%,这意味着在目前阶段,我国对外贸易中国内消费需求因素发挥了核心作用;同时工资上涨1%,促进出口增加0.174%,这说明工资上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出口贸易。在分区域的研究中发现,扩大内需以及工资上涨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均能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对中部地区的作用最强。同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减少政府干预对出口有正向激励作用。
陈启斐楚明钦
关键词:扩大内需工资系统GMM
创新网络发展的政府驱动研究──基于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2013年
创新日趋成为促进企业、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立创新网络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保证,是推动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无锡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就是利用了创新网络的巨大优势,其成功得益于市政府的高瞻远瞩、超前规划,及其为物联网发展所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但其进一步发展存在技术标准体系和创新网络体系缺乏等问题。文章分析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旨在提出一些有利于政府对我国创新网络驱动的政策与措施建议。
刘和东朱岚
关键词:政府驱动物联网产业
建设统一市场是中国经济“开放的第二季”被引量:10
2013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和完善统一市场具有大规模对内开放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双重含义。在对内开放方面,建立统一市场的重点是废除第一轮改革中形成的无所不在的"双轨制",给予各经济主体平等的发展条件和基础,充分释放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此要推进经济从"发展竞争"逐步转向"平等竞争",确立竞争政策替代产业政策并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优先地位,这是中国经济进行更深层次的内部改革的重要体现。在对外开放方面,则要扭转单一的出口导向格局,以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来壮大内需规模,以此虹吸全球先进的创新要素,建设创新型国家。未来中国发展要更加倚重于国内市场,从利用和打开别人的市场.转向更多地利用和放开自己的市场。以统一市场建设来促进内需扩大和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新设计,是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版。
刘志彪
关键词:新发展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