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ZD199909)

作品数:37 被引量:914H指数:17
相关作者:陈敏华严昆杨薇戴莹高文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8篇超声
  • 20篇射频
  • 19篇肿瘤
  • 18篇射频消融
  • 18篇消融
  • 11篇肝肿瘤
  • 11篇超声检查
  • 8篇造影
  • 8篇肝癌
  • 7篇超声造影
  • 6篇直肠
  • 6篇直肠癌
  • 6篇射频消融治疗
  • 6篇消融治疗
  • 6篇肠癌
  • 5篇射频治疗
  • 5篇转移癌
  • 5篇超声引导
  • 4篇占位
  • 4篇占位病变

机构

  • 19篇北京大学肿瘤...
  • 18篇北京肿瘤医院
  • 3篇北京大学临床...
  • 2篇北京市肿瘤防...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医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36篇陈敏华
  • 30篇严昆
  • 26篇杨薇
  • 23篇戴莹
  • 14篇高文
  • 12篇王艳滨
  • 10篇廖盛日
  • 10篇张晖
  • 10篇尹珊珊
  • 8篇霍苓
  • 7篇黄信孚
  • 6篇武金玉
  • 5篇吴薇
  • 5篇张晓鹏
  • 4篇范智慧
  • 4篇沈理
  • 3篇顾晋
  • 2篇孙秀明
  • 2篇邢宝才
  • 2篇赵爱莲

传媒

  • 14篇中华超声影像...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肿瘤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12篇2005
  • 9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直肠超声对放化疗后直肠癌浸润深度判断价值探讨
目的比较术前经直肠超声(TRUS)对未经放化疗及放化疗后直肠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分析放化疗后TRUS在直肠癌分期中应用价值。方法病例分为2组:术前未经放化疗组179例,术前放化疗组14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TRUS检...
廖盛日范智慧严昆戴莹赵爱莲顾晋苏向前陈敏华
关键词:经直肠超声直肠癌术前分期放化疗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123
2005年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3.0 cm)的超声造影灌注时间及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其中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肝硬化合并小肝癌(≤3.0 cm)42例48个病灶;记录分析48个病灶造影增强模式,并进行造影前后良恶性诊断5级评分比较.全部病例造影前、后半个月内行增强CT检查进行对比.结果造影后中~低分化肝癌38个病灶(79.2%)动脉期发生快速强化,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6个高分化小肝癌呈'快进慢出'型;4个肝透明细胞癌中3个≤1.5 cm灶呈'慢进慢出'型,另1个 2.2 cm肿瘤呈'快进快出'型.造影前仅27个病灶(56.0%)超声作出正确诊断或诊断恶性倾向;造影后14个病灶(29.0%)评分提高2~4分,17个病灶仅提高1分.最终有2个病灶仍未能获得定性诊断,有4个病灶仅诊断恶性倾向,余42个病灶被确认恶性,诊断正确率达 87.5%(42/48灶). 结论灰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增强模式的初步研究,可为小癌灶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作为CT等影像诊断的互补手段,超声造影可成为诊断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灵敏可靠的方法.
陈敏华戴莹严昆杨薇吴薇李吉友张晓鹏尹珊珊
关键词:病灶小肝癌超声造影肝硬化恶性
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运用细胞膜表面标记和细胞内因子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全血标本,从细胞数量和细胞功能两个角度,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T细胞功能分型的变化。方法经穿刺活检证实为HCC、进行RFA根治性治疗的26例患者为治疗组,以年龄、性别为匹配条件,同期选择正常对照26名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于RFA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清晨空腹静脉取血。流式细胞仪测定B、NK、T、CD4^+T、CD8^+T细胞百分含量及单细胞水平上Th1、Th2、Tc1、Tc2功能亚群。分析两组间免疫指标的差别、分析治疗组于RFA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肝细胞癌患者与正常人比较,NK细胞计数下降、CD8^+T细胞中Tc1细胞的比例下降。射频治疗后Ⅰ类细胞比例增加,NK计数增多。其中男性、〉55岁、病理分级为Ⅰ~Ⅱ级、临床分期为Ⅰ~Ⅱ期及Child-Pugh分级为A/B的患者,射频治疗后其NK计数或Ⅰ类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增高的幅度分别大于女性、≤55岁患者、病理分级为Ⅲ~Ⅳ级、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及Child-Pugh分级为C的患者。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RFA治疗1个月后,HCC患者的免疫指标有所提高,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发生了变化,Ⅰ类细胞(Th1、Tc1)和NK逐渐增多,免疫抑制状态有所改善,细胞免疫功能逐渐增强。
王艳滨吴后男严昆陈敏华柯杨
关键词:肝细胞肿瘤射频消融流式细胞仪T细胞亚群淋巴细胞亚群
胆囊旁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附加方法及疗效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根据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FA)治疗胆囊旁肝肿瘤的过程及特点,探讨总结治疗方法及疗效,并分析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的对应措施。方法行超声引导射频治疗的338例肝肿瘤患者763个病灶中,43例计48个病灶经超声或CT确认与胆囊关系密切;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32例,肝转移癌11例。48个病灶中17个与胆囊壁分界不清,9个对胆囊壁有压迹,二者共占54.2%(26个灶);余22个灶(45.8%)邻近胆囊距离≤0.5cm。肿瘤大小平均2.7cm(1.0~7.4cm)。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9.9个月。结果射频布针次数为1~11次,平均3次。治疗后24h或1个月CT检查肿瘤完全灭活41个病灶(85.4%);利用KaplanMeier统计学方法显示治疗后半年无复发率为83.7%,1年无复发率78.8%。治疗中出现的生命体征改变及并发症状如下:38例(82.6%)出现心前区疼痛、右肩部疼痛或右上腹痛;16例(37.2%)治疗中发生不同程度心率减慢,最低达27次/min,均采用立即注射阿托品并吸氧后改善;18例(39.1%)治疗中及治疗后发生胆囊壁增厚;2例(4.4%)治疗后并发亚急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无一例需外科干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胆囊旁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重视操作技巧及应用附加方法,多数可获得较高的灭活效果,并且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为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霍苓陈敏华严昆张晖高文杨薇戴莹黄信孚
关键词: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疗效右肩部疼痛胆囊壁增厚
172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的生存期及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指导RFA消融治疗。方法1999至2004年172例原发性肝癌行RFA治疗,其中150例(87.2%)不能或不宜手术治疗。分析24项与生存期可能相关的因素,探讨与生存期的相关性。随访时间4~51个月,随访率94.8%(163例)。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模型及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原发性肝癌RFA治疗后半年、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5%、77.4%、55.7%、51.2%。分析可能影响生存期的24项单因素中8项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初次RFA前甲胎蛋白(AFP)值、门静脉高压、肿瘤复发性、病理分级、治疗目的方案、消融安全范围。根据UICC分期标准,首发癌116例半年、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Ⅰ期和Ⅱ期(33例)达96.7%、92.3%、81.6%、65.3%;Ⅲ期和Ⅳ期(83例)为91.2%、76.3%、56.6%、51.4%;Ⅰ和Ⅱ期与Ⅲ和Ⅳ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癌56例的生存率分别为88.5%、70.2%、41.4%、24.5%,与首发癌Ⅲ和Ⅳ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生存率相关的多因素有3项,分别为:ChildPugh分级、门脉高压、治疗目的方案。结论影响原发性肝癌RFA治疗预后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患者因素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脉高压程度;治疗方面因素为治疗目的方案;此结果有助于指导RFA治疗。
严昆王艳滨陈敏华高文杨薇戴莹尹珊珊
关键词:预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预后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
肝转移癌射频消融疗效及与化疗关系探讨:附134例分析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结合化疗对肝脏转移性肿瘤(MLC)的疗效。方法134例336个MLC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根据接受化疗情况分为:RFA组40例,RFA前化疗组52例,RFA后化疗组8例,RFA前后全化疗组34例。结果灭活率为95.8%,11.6%病灶局部复发增大;前化疗组复发病灶率(6.3%)与后化疗组(23.5%)及全化疗组(19.1%)有显著差异(P<0.01)。本组病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1.0±2.2)个月。结论RFA微创治疗MLC局部灭活率高,并可对再发或复发病例反复多次治疗而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具有并发症少、患者生存质量高的优势;本组病例显示RFA治疗MLC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张晖武金玉高文严昆王艳滨杨薇尹珊珊陈敏华
关键词:超声检查射频消融肝转移癌化疗
超声造影对胰腺占位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被引量:58
2006年
目的观察胰腺占位病变超声造影灌注特征,比较超声造影及其他方法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1例临床或超声、CT疑诊胰腺占位性病变行实时灰阶谐波造影(CEUS),其中经手术或临床资料、随访证实并明确诊断的72例胰腺占位性病变为重点研究对象。超声造影剂采用SonoVue,观察良性病变、恶性病变、非肿瘤区域胰腺实质CEUS的增强时相和模式。结果最终确诊良性病变18例,恶性病变54例,正常胰腺实质72例,三组间增强时相有差异。恶性病变造影开始增强时间晚于胰腺实质,开始减退时间早于胰腺实质,渡越时间短于胰腺实质及良性病变。良性病变与胰腺实质各时相无明显差异。造影剂增强模式恶性病变多为肿瘤周边增强、内部有不规则无增强区;良性病变多呈均匀整体增强。本组良恶性病变CEUS、增强CT、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7.5%(63/72例)、81.8%(54/66例)、95.1%(39/41例),均与常规超声的56.9%(41/7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US能够提供更多的血流灌注特征,为胰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诊断率与增强CT相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严昆戴莹王艳滨尹珊珊霍苓杨薇张晖吴薇陈敏华
关键词:超声检查造影剂胰腺疾病
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肝细胞癌(HCC)手术切除后复发病例再治疗的效果,比较不同复发时间的疗效差别.方法以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手术切除后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患者(RHCC组)和同期行RFA治疗的首发HCC患者(首发HCC组)为研究对象.(1)RHCC组42例患者,男34例,女8例,平均年龄(58±10)岁;复发灶大小1.5~6.6 cm,平均(3.8±1.4)cm.RFA治疗前5例伴肝外转移.肝功能A级21例,B级19例,C级2例.手术切除距肝内初次复发时间为1~96个月,平均22.8个月.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者20例40灶(RHCC近期组),术后1年以上复发者22例37灶(RHCC远期组).(2)首发HCC组148例患者,男117例,女31例,平均年龄59岁.肿瘤大小1.2~7.0 cm,平均(4.0±1.4) cm.RFA治疗后1个月采用增强CT检查评价消融成功率;比较RHCC近期组、RHCC远期组和首发HCC组的治疗效果、复发转移情况及生存期.结果首发HCC组RFA成功率为87.2%(129例),局部复发率为16.2%(24例),另位复发率为37.8%(56例),平均生存期为(39.0±2.1)个月;RHCC近期组、远期组RFA成功率分别为85.0%和95.5%(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5.0%和13.6%(P>0.05),另位复发率为60.0%和18.2%(P=0.005),平均生存期为(15.4±2.3)个月和(39.5±4.5)个月(P<0.005).与首发HCC组相比,RHCC远期组消融成功率与局部复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HCC近期组生存期低于首发HCC组(P<0.05).RHCC远期组1例患者治疗后出血,经射频止血、输血等保守治疗缓解.结论RFA治疗RHCC的预后及疗效与复发的时间相关;对于术后远期复发者,行RFA治疗可获得同首发HCC相似的生存期,而手术后近期复发者疗效相对较差.
杨薇陈敏华严昆高文尹珊珊王艳滨张晓鹏邢宝才黄信孚
关键词:射频消融复发性肝细胞癌超声检查病理学检查CT检查
经直肠超声对直肠癌肠周淋巴结检出率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总结术前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对直肠癌肠周淋巴结检出率,分析影响检出率的因素、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直肠癌术前行TRUS,记录超声检出的淋巴结数目及大小,对手术切除标本再行术后超声检查,研究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结果:病理检查共检出肠周淋巴结698个,与病理结果比较,术前TRUS对肠周淋巴结总检出率为22.5%,其中最大径(L)<5mm的淋巴结检出率为12.6%,5mm≤L<10mm为42.4%,L≥10mm为67.9%。当肿瘤位于直肠上段或导致肠腔明显狭窄时,TRUS对肠周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12.1%、10.3%。病理结果显示,L<5mm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3.2%,5~10mm达30.7%,≥10mm达64.3%。结论:TRUS检出的肠周淋巴结数目明显少于病理检查,淋巴结太小、肠腔狭窄,肿瘤位于直肠上段、声像图不典型为影响淋巴结检出率的主要因素,TRUS漏检淋巴结降低了TRUS对肠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
廖盛日戴莹范智慧杨薇吴薇陈敏华
关键词:直肠癌淋巴结经直肠超声手术切除标本
肝细胞癌射频治疗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探讨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后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182例HCC患者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肿瘤平均大小(3.9±1.2)cm(范围1.2~8.0cm)。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分别为97、76和9例。根据TNM分期,Ⅰ-Ⅱ期,Ⅲ期,Ⅳ期肝癌分别为53、70和59例。筛选22项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并分层,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in-Meier模型,多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82例HCC治疗后平均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分别为(45.5±2.3)和(24.9±2.1)个月。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①总生存期:卫星灶,Child-Pugh分级和TNM分期。②无瘤生存期:肿瘤数目,卫星灶,Child-Pugh分级,按规范化方案治疗,联合TACE。其中,肝功能在两种生存率分析中均为危险度最高的影响因素。结论 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保护肝功能,治疗前全面影像学检查,重视规范化治疗和辅助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生存期。
杨薇陈敏华严昆高文王艳滨廖盛日张晖霍苓黄信孚
关键词:肝细胞癌射频消融COX模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