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LOCAW1205)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相关作者:申辉吕海滨何宜军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淮海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基于Radon变换获取东沙群岛附近三个内孤立波的传播速度被引量:2
- 2013年
- 由于大振幅非线性内波对东沙群岛附近的海上石油平台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已有多名学者对该海域的非线性内波的传播波速进行了研究。主要根据2009年6月24日15时40分至25日16时40分"科学一号"考察船在东沙岛东北部陆架上K106站进行的长达25 h的X波段雷达、温度链、ADCP同步观测数据,在该海域利用Radon变换技术获取了本次观测到的内孤立波的传播速度。利用孤立波到达前30 min的ADCP流速值,计算得到内波传播方向上的背景流大小为0.04 m/s。最终得出6月24日22时30分时的内孤立波传播速度为3.04 m/s,传播方向约为297°;6月25日8时30分的内孤立波传播速度为2.73 m/s,传播方向约为289°;6月25日12时内孤立波的传播速度为2.59 m/s,传播方向约为283°。第一个孤立波与后两个孤立波,在振幅和速度大小上存在明显不同,其生成机制也可能不同。
- 吕海滨何宜军申辉
- 关键词:X波段雷达内孤立波RADON变换
- 背景流和混合层深度对内波表面信号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主要利用Lamb模式进行了四个数值敏感实验,研究了背景流、混合层深度对南海东北部内波表面信号强度的影响,并用MASCG指标(表层流梯度绝对值的最大值)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同向背景流能增强内波表面流梯度,逆向背景流则反之。混合层深度对内波表面信号影响很大,深的混合层能弱化内波表面信号强度。内波表面信号的量化依赖于海洋环境条件和内波动力参数,本实验结论将加深对内波遥感观测的理解。
- 吕海滨申辉何宜军
- 关键词:内波混合层
- 2009年夏季东沙群岛附近内孤立波的现场观测被引量:2
- 2013年
- 通过对东沙群岛附近2009年夏季测到的三个孤立波事件的分析,结合现场的X波段雷达、ADCP和CTD观测,发现内孤立波经过时,伴有突发性强流,最大水平东西分量U大于0.5 m/s,周期大约15 min,各深度层海流均为西向。第三个孤立波事件中,雷达后向散射影像中包含至少4个亮条带,其中最后的条带雷达表面信号最强。而内波表面信号强弱不仅与内波的振幅有关,还可能与潮流、混合层深度等环境条件有关,该研究可加深对内波遥感观测的理解。
- 吕海滨申辉何宜军
- 关键词:内孤立波X波段雷达混合层
- 基于X波段雷达获取东沙群岛附近内波的传播速度被引量:3
- 2012年
- 根据2009年6月24日15时40分至25日16时40分"科学一号"考察船在东沙岛东北部陆架上K106站进行的长达25 h的X波段雷达、温度链、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同步观测数据,在该海域利用Radon变换技术获取了本次观测到的内孤立波的传播速度。利用该孤立波到达前30 min的ADCP流速值,计算得到内波传播方向上的背景流流速为0.04 m/s。最终得出该孤立波的传播速度为3.04 m/s,传播方向约为297°。基于同样的处理方法,求解了本航次中获取的南海东北部陆架处其他站点部分内波的波速信息。南海东北部陆架处内波,主要向西或西北方向传播。本研究对增进东沙群岛附近内孤立波传播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 吕海滨何宜军申辉
- 关键词:X波段雷达内波RADON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