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5JJD770015)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华刁小龙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礼记
  • 2篇上博
  • 2篇上博简
  • 2篇集释
  • 1篇仪礼
  • 1篇战国
  • 1篇战国秦汉
  • 1篇战国秦汉时期
  • 1篇秦汉
  • 1篇秦汉时期
  • 1篇礼制
  • 1篇经学
  • 1篇《仪礼》
  • 1篇卜筮
  • 1篇楚人

机构

  • 4篇武汉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4篇杨华
  • 1篇刁小龙

传媒

  • 2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人文论丛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仪礼》篇末“记”研究
2005年
一、引言历史上经学原典由少到多,从最初的五经到后来的十三经,逐渐把某些原本为经作注解,说明性质的传、记等内容也包含进去①,但是经与传、记各自性质与地位还是泾渭分明、不容置疑的:《春秋》三传为解《春秋》经而作;而《仪礼》与《礼记》的关系也很类似《春秋》经与三传,朱熹就曾说:“《仪礼》,礼之根本,而《礼记》乃其枝叶。”
刁小龙
关键词:仪礼礼记经学
说“举祷”——兼论楚人贞祷的时间频率
举祷的性质是"杀性盛馔",即给鬼神进贡肉食之饭。举祷之得名,是因为古代贵族生前的肉食之馔就叫作"举食"。古人"视死如生",将其生前的"举食"之礼,移植到其死后的祭祀之中。"举祷"的内容,可与《国语·楚语》《礼记·王制》等...
杨华
文献传递
上博简《武王践阼》集释(上)被引量:10
2010年
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一篇简帛文献(甲乙两本)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内容基本相同,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综汇兼采已发表的40多篇考释文章,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第一,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第二,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有助于厘清《大戴礼记》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目前尚为时过早。第三,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孔子闲居》)篇,原来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中。这证明,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或"分类去重",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礼记》汇编。汉人对战国礼书的"增广扩充"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杨华
关键词:礼记
战国秦汉时期的里社与私社被引量:19
2006年
近年来长江流域出土的简牍材料表明,战国秦汉时期南方楚地存在着很多里。里皆有其社,社主又有“地主”、“侯土”等异名。围绕着里社的巫术活动十分盛行。从战国至汉代,里、社合一之制基本得到沿续,然而里、社分离的历史趋势已明显存在。西汉晚期,民间百姓在里社(官社)之外另立私社。东汉初年的《序宁祷券》证明了此种私社的存在,西汉中期邗江汉墓的《神灵名位牍》和秦朝末年的周家台秦简《日书》中关于私社的内容,比文献中唯一一条材料(见《汉书.五行志》)要分别提前36年和177年。
杨华
关键词:礼制
上博简《武王践阼》集释(下)被引量:3
2010年
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一篇简帛文献(甲乙两本)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内容基本相同,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综汇兼采已发表的40多篇考释文章,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第一,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第二,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有助于厘清《大戴礼记》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目前尚为时过早。第三,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孔子闲居》)篇,原来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中。这证明,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或"分类去重",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礼记》汇编。汉人对战国礼书的"增广扩充"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杨华
关键词:礼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