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5JJD770014)

作品数:24 被引量:179H指数:10
相关作者:赵景波邵天杰张允王娜周晓红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5篇水利工程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灾害
  • 7篇明代
  • 7篇旱灾
  • 7篇干旱
  • 7篇干旱灾害
  • 6篇灾害研究
  • 6篇气候
  • 5篇流域
  • 5篇涝灾
  • 5篇洪涝
  • 5篇洪涝灾害
  • 4篇灾害等级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泾河流域
  • 4篇河流域
  • 3篇洪水
  • 2篇唐代
  • 2篇清代
  • 2篇西海
  • 2篇西海固

机构

  • 24篇陕西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作者

  • 20篇赵景波
  • 4篇邵天杰
  • 3篇张允
  • 2篇孙贵贞
  • 2篇龙腾文
  • 2篇周晓红
  • 2篇陈颖
  • 2篇王娜
  • 1篇马莉
  • 1篇董雯
  • 1篇李令福
  • 1篇王长燕
  • 1篇阴雷鹏
  • 1篇李胜利
  • 1篇延军平
  • 1篇贠蒲军
  • 1篇顾静
  • 1篇周旗
  • 1篇李强
  • 1篇吕晓虎

传媒

  • 5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沉积学报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西域研究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灾害学
  • 1篇前沿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8篇2009
  • 9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中地区清代干旱灾害研究被引量:19
2008年
通过对清代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干旱灾害等级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从1644-1912年的267年中,共发生干旱灾害103次,平均每2.6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37次,占旱灾总数的35.9%;中度旱灾发生44次,占旱灾总次数的42.7%;大旱灾发生17次,占旱灾总数的16.5%;特大旱灾发生5次,占干旱灾害总数的4.8%;从清代早期到晚期干旱灾害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并具有显著波动变化特征。清代干旱灾害变化可分为2个主要阶段,在1644-1770年的126年为旱灾较低发生期,在1770-1909年的141年为旱灾较高发生期。年降水量的明显减少和降水分配不均是该区发生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
赵景波李艳芳董雯王娜
关键词:干旱灾害清代灾害等级
西安市近55年来降水的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运用回归分析法、小波分析、M-K突变分析,对西安站近55a的降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a来,西安降水量呈波动变化过程。受大气环流的影响,西安地区的降水与西北地区东部的降水变化一致,春季、夏季、秋季降水量都在下降,冬季降水在波动中有明显增加趋势;秋季降水与El Nino、La Nina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冬季降水量增加显著与西风势力增强和南来水汽增多有很大的关系;3a、6a左右时间尺度在55a中始终存在,且周期振荡稳定。突变分析表明西安的降水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左右有显著的突变点存在,即发生了明显的两次突变,两次突变都是由多雨期到少雨期。
张允赵景波
关键词:降水量变化小波分析突变分析
陕西省粮食生产安全的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的年鉴统计资料为依据,从粮食生产总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3个方面对粮食生产安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都呈波动增长趋势;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减缓;粮食生产总量由耕地面积和单产决定,当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时,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只能依赖于粮食单产大幅增加;制约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与农业投入、农业生态环境、土地政策、耕地质量、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力文化水平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潜力变得极为有限。为保障陕西省粮食生产安全,针对陕西省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贠蒲军邵天杰
关键词:粮食生产安全
西安高陵马坊滩渭河洪水变化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根据高陵渭河马坊滩河漫滩沉积剖面中的沉积层测量和147个样品的粒度分析和历史记载的年代资料,研究了西安高陵渭河距今1400~1100年间洪水和降雨量变化。高陵渭河古洪水沉积分层清楚,能敏感反映洪水的变化和短期降水量的变化,也能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粒度成分和粒度参数资料指示,高陵马坊滩厚约3.5m的河漫滩沉积剖面至少包括了9个颗粒成分不同的沉积层,代表了9个大洪水阶段;其中厚度大、粒度粗的第2、4、6、8层形成时的洪水规模比厚度小、粒度细的第1、3、5、7、9层形成时要明显大。这9个大洪水阶段均比2003年洪水大,第2、4、6、8阶段应为特大洪水阶段。根据沉积学原理和洪水沉积物粒度成分差异,可确定这9个阶段洪水规模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第2阶段〉第6阶段〉第4阶段〉第8阶段〉第3阶段〉第1阶段〉第5阶段〉第9阶段〉第7阶段。这9个阶段的洪水发生时河漫滩上的洪水深度均大于2m,当时洪水深度、洪水动力和规模均比现代洪水大,大洪水发生的原因应当是当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造成的。
赵景波李胜利
关键词:河流沉积气候变化
塔里木河中游地区草湖环境的演变——基于清末至民国草湖纠纷事件的讨论
2009年
清末至民国,发生在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的三起草湖纠纷事件,反映了草湖地区的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引起草湖纠纷的因素来自于平原绿洲区,即快速增长的人口及其不断增长的需求对草湖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压力。草湖地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加剧了塔里木河汊流的发育,使塔里木河水散失日益严重,最终造成草湖环境的不断退化;甚至酿成了1921年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的改道。
赖小云
关键词:清末至民国塔里木河中游环境变迁
关中地区1500年来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根据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洪水灾害史料,分析统计了公元500年-2006年近1500 a间各个世纪洪水发生频率,并对此时间段内气候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气候冷暖交替变化较为频繁,洪水灾害多。在公元600-1000年、公元1300-1900年及公元1900-2000年,百年尺度洪灾出现频率分别为21次、34次、12次。同时分析得出该地区洪水灾害频率与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百年尺度洪灾的出现往往与气候的异常波动有密切关系,气候的波动变化导致关中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和年际变化,从而造成该地区洪灾的频繁发生,洪灾在气候突变时出现频率高,气候平稳期出现频率较低。另外根据历史时期灾害频率的统计,预测关中地区近几年发生大规模洪水的可能性小,而小规模洪水发生的频率会较大。
周晓红赵景波
关键词:洪灾气候变化历史时期
明代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明代(1368~1644年)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的时空特征、等级序列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水涝灾害多发于夏秋季节,发生频率从早期到晚期呈明显增加趋势,且存在相对高发期;水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关中渭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且主要分布在渭河的干流或支流沿岸;该地区水涝灾害以中度水灾居多,约占56.14%,重度和轻度水灾次之,特大灾很少发生。较集中的大雨和暴雨是明代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发生的的主要因素,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河渠的淤浅使该地区水量承载能力减小,增大了成灾的可能性。
孙贵贞赵景波
关键词:明代
汉昆明池的兴修及其对长安城郊环境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给西汉首都长安城郊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水文环境带来了深远影响:首先是昆明池以面积300余顷的人工湖面为主景,改善了自身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其次为保障昆明池安全蓄水,对其上游的氵高诸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整理,使它们改道西流入沣,形成了新的河流——交水,改变了长安城南郊的水环境;第三为供应汉长安城内外各宫殿园林区的用水,昆明池下游开凿了三条人工水渠通过氵穴水及其支渠向长安供水。
李令福
关键词:水环境
渭河下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本文通过对近6年渭河下游水沙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渭河下游河段年内多沙期较河流主汛期有所提前;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且自60年代至2005年华县站的水沙量持续呈递减趋势;河流的冲淤情况与该河段的降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年平均降雨量小的时候河流以淤积为主,当年平均降雨量大的时候河流以冲蚀为主。针对这些特征,分析了渭河下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张倩延军平
关键词:输沙量径流量渭河下游
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对1368-1949年西海固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序列变化、平均发生时间间隔和干旱变化趋势拟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68-1949年西海固共发生干旱灾害132次,平均每4.41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800-1849年和1900-1949年这两个50年段的干旱灾害最为频繁。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和轻旱涝灾为主,发生频次分别为58次、52次,占干旱灾害发生年总数的43.94%、39.39%。大面积的干旱灾害(三、四级)平均每26.5年出现一次,占干旱灾害发生总年数的16.67%。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西海固干旱灾害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是干旱灾害最为频繁,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少。伏旱造成的危害相对比较严重。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距平百分比曲线呈明显的波浪线型增长;以1700年为界,西海固干旱灾害频次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后期250年的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是前期330年的2.62倍。西海固干旱灾害频发主要是由气候的异常波动、降水的年际、年内分布不均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些自然因素造成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改造和不科学的利用方式也加剧了干旱灾害的发生及成灾程度。
邵天杰赵景波
关键词:西海固干旱灾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