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GJ005)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徐冰刘俊民柯劲松毕春玲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教科书
  • 1篇智囊
  • 1篇中国观
  • 1篇日本观
  • 1篇史观
  • 1篇中学国文
  • 1篇主义
  • 1篇维新
  • 1篇历史观
  • 1篇历史教科书
  • 1篇民族
  • 1篇民族主义
  • 1篇明治
  • 1篇明治维新
  • 1篇国文
  • 1篇国语
  • 1篇国语教科书
  • 1篇安倍
  • 1篇安倍晋三
  • 1篇保守主义

机构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大连民族学院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3篇徐冰
  • 1篇毕春玲
  • 1篇柯劲松
  • 1篇刘俊民

传媒

  • 1篇教育科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论明治末期(1903—1912)日本小学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被引量:2
2015年
明治初期古典中国文化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修养依然被基础教育界重视。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则冲淡了古典中国在日本小学教科书中的比重,以宣扬国威、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旨归的内容有大幅度增加。对古典中国的尊敬和对现实中国的轻蔑相叠加构成了明治日本人之中国认识的特点。这一倾向不仅存在于思想界,更作为一种时代印迹呈现在日本的小学教科书中,并作为一种根植于幼小心灵中的"思想"塑造了青少年对中日文化价值的认识。小学教科书中对日本两次对外大战的高调宣扬,实际上是向青少年灌输个人英雄主义和军国主义,激扬作为世界强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直接塑造了日本少年的中国观和战争观,为大正、昭和时期日本对华步步紧逼、最终全面侵华埋下了伏笔,遗毒甚剧。
张卓识徐冰
安倍晋三中国观与历史观探源——基于智囊和亲信的角度被引量:1
2015年
安倍晋三两次执政中一脉相承的右倾言论,都可从其成长轨迹及其智囊、亲信和幕僚身上找到印记。因此,与其归因于为了迎合右翼势力、以争取选票稳固政权等"功利性"考量,不如说这些皆来自于其"功能性"体质,即先天的"基因血液"的遗传和后天的"肌肉体格"的锤炼造就了其根深蒂固的极端民族主义信念。
柯劲松毕春玲
关键词:安倍晋三中国观保守主义民族主义
明治末期(1900-1912)日本中学国文国语教科书中的中国记述
2016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降,因中国败北遂日本开始逐渐形成否定、歧视中国的社会思潮。教科书作为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塑造国民心魂的重要媒介,亦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同步,反映出整个社会、国民的心态。同时,又通过对青少年的教育,弥漫到整个社会,经明治、大正,传到昭和,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积淀线索。可以说,从明治时代的教科书中可以追溯到近代日本轻视、歧视中国的原点。
张卓识徐冰
历史观的变迁及其对历史教科书的影响——基于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对明治维新记述的考察被引量:2
2011年
历史教科书是年青一代认识其他国家的主要渠道和载体之一。考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变化,既能显现一国国民历史观的变化,也能管窥到人们的历史观的变迁对教科书编写的深刻影响。笔者详尽考察了新中国各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对日本的明治维新陈述后认为:教科书对明治维新记述的嬗变,与思想解放同步,表现出中国人在不断修正自身对日的认识,使之科学化、符合历史事实;中国人在教科书中修正对日认识和历史记述的过程,可以为日本人思考教科书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
刘俊民徐冰
关键词:日本观历史教科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