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90091)

作品数:50 被引量:347H指数:10
相关作者:陈喜包为民张志才李佳佳刘可新更多>>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37篇水利工程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洪水
  • 8篇流域
  • 8篇径流
  • 7篇土壤
  • 5篇洪水预报
  • 4篇水文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新安江模型
  • 4篇函数
  • 4篇干旱
  • 3篇地表
  • 3篇地下水
  • 3篇冻土
  • 3篇云模型
  • 3篇淮河流域
  • 3篇降水
  • 3篇产流
  • 2篇单位线
  • 2篇地表温度

机构

  • 46篇河海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江苏省水资源...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江苏省水文水...
  • 1篇中国科学院重...
  • 1篇吉林省水文水...

作者

  • 16篇陈喜
  • 13篇包为民
  • 7篇张志才
  • 6篇刘可新
  • 6篇李佳佳
  • 5篇高满
  • 4篇赵丽平
  • 4篇杨姗姗
  • 4篇张永生
  • 3篇张小琴
  • 3篇杨传国
  • 3篇吴晓玲
  • 3篇向小华
  • 3篇余钟波
  • 3篇程勤波
  • 3篇王文
  • 3篇孙一萌
  • 3篇司伟
  • 3篇杨小强
  • 2篇陈亚宁

传媒

  • 11篇水电能源科学
  • 5篇中国农村水利...
  • 5篇水利学报
  • 4篇水力发电
  • 2篇地理学报
  • 2篇水文
  • 2篇水科学进展
  • 2篇河海大学学报...
  • 2篇水资源研究
  • 2篇Water ...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人民黄河
  • 1篇水力发电学报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12篇2016
  • 7篇2015
  • 12篇2014
  • 11篇2013
  • 9篇2012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发全局敏感性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运用全局敏感性方法分析我国4个气候区12个气象站潜在蒸散发对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a)不同气候区及不同季节潜在蒸散发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排序存在差异。夏季日照时数对潜在蒸散发影响最大;冬季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比较敏感;最低气温在全年各季节均不敏感。(b)从中温带半湿润地区→高原温带半干旱区→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南亚热带湿润地区,日照时数对潜在蒸散发的影响逐渐增强,风速对潜在蒸散发的影响逐渐减弱。(c)全局灵敏度与局部灵敏度方法分析结果具有很大差异,局部法分析对潜在蒸散发影响的气象因子敏感性排序与气象因子取值有关。
张永生陈喜高满孙一萌黄日超
关键词:PENMAN-MONTEITH公式
泾河流域气温时序变异特征识别被引量:1
2017年
气温变异不仅呈现时序上总体升高的趋势性,而且呈现出不同时段内升高趋势及变化幅度的差异。本文基于施瓦兹信息准则的突变检验法,分析泾河流域4个基本气象站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均值、方差以及趋势项线性变化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气象站年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突变发生时间大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在变点前后各站气温变异类型存在差异。与Mann-Kendall方法相比,基于施瓦兹信息准则的突变检验不仅可以检测出突变发生的时间,而且可以定量描述变点前后气温变化特征。
张永生陈喜高满张志才程勤波
关键词:MANN-KENDALL法气温突变检验
黄土高原区不同地貌类型下入渗水深度研究——以南小河沟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天然荒草地董庄沟和植被恢复的杨家沟对比小流域,利用探地雷达探测、染色和注水入渗试验以及雨后土壤含水量观测,分析了黄土高原区入渗水影响深度及其与覆被、土壤和地形之间关系。结果表明,黄土层10~20 cm内节理、裂隙、大孔隙等垂向异质性强,且呈现沟谷向梁峁坡增大趋势;为地下水补给提供了有利途径;短时段降水入渗影响小于1 m,且随着深度增加、土壤密度增大、饱和入渗系数降低,减少了入渗水向深部运动量;林地覆盖地方大孔隙发育,增大饱和入渗系数和入渗水影响范围大;浅表20 cm土壤水分随坡地成反比、与地形指数成正比,说明沟谷洼地土壤水分高,缺水量小,是主要产流区,为揭示黄土高原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水循环规律和降雨-径流形成机制提供基础。
陶敏陈喜张志才刘金涛朱泽韩小乐
关键词:地貌类型黄土高原
淮北平原实际蒸散量计算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解淮北平原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Bouchet互补关系理论计算淮北平原1997~2013年逐月实际蒸散量,并与水量平衡方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对Bouchet互补关系理论参数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Bouchet互补关系理论计算淮北平原1955~2013年实际蒸散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实际蒸散量与潜在蒸散量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多年平均实际蒸散量为632.4mm/a,年实际蒸散量在1955~2013年以15.8mm/10a的速率下降,其中夏季实际蒸散量的下降贡献最大;年均和季节实际蒸散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不大,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实际水汽压。
徐敏朱永华李源吕海深陈亚宁
关键词:水量平衡淮北平原
淮河流域历史覆被变化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以淮河流域蚌埠集水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淮河流域1700、1800和2000年3种历史覆被情景,结合陆面水文耦合模型(CLHM)定量评价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并分析了流域径流与主要覆被类型变化方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CLH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淮河流域的流量过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地适用性;三期覆被情景下主要覆被类型变化为林地转变为耕地或草地以及草地转变为耕地,此种变化导致流域总蒸发量减少了6.5%,流域出口研究期平均径流量增加了6.1%;极端覆被情况下,年均蒸发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林地、草地和耕地;林地对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洪峰上,相对于耕地,林地具有削减洪峰的作用;通过分析覆被类型变化与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的相关关系,林地转变为草地以及林地转变为耕地是近400年来影响淮河流域水文过程及水资源分配的主要覆被变化因子。因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对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李小雨余钟波杨传国赵丽莉
关键词:覆被变化蒸发径流淮河流域
锦江水库对下游径流年际变化影响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仁化、长坝2个研究站点及参照站点犁市1958-2009年的日径流资料,分别采用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定性与定量分析各站点径流年际变化趋势,再联合R/S分析法计算出Hurst指数评估趋势的持续性,最后用改进的Mann-Kendall法作突变点检验,以此来分析锦江水库对下游径流年际变化的影响。同时,分析研究区域的降水年际变化以印证水库对下游径流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建库后多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锦江下游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减少;Mann-Kendall检验表明建库后锦江下游仁化段在汛期(4、5、6月)的月径流量年际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径流总量虽成下降趋势,但Hurst指数显示这种趋势的持续性很弱;突变检验表明锦江下游年径流在2004-2008年期间发生突变。总体而言,锦江水库对锦江下游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干流浈江的影响。
陈伟东包为民瞿思敏张乾
关键词: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
基于局域化集合卡尔曼滤波的含水层弥散度场识别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溶质运移模型对下水污染物运移预测有重要意义,但是准确获取模型参数具有一定难度.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方法可以融合多来源观测数据对同化系统进行优化修正,从而得到与真实情况接近的参数.将二维承压含水层理想算例的溶质观测数据应用于局域化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系统,估计含水层的弥散度场,并探讨了模型实现数目、初始猜想场的统计特征、观测点数目及时空分布、观测误差对参数估计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同化浓度观测资料可较好地估计溶质运移模型的弥散度场;对于所用模型,实现数目在100~700时,参数估计结果最好;初始猜想场与实际场越接近、观测数据误差越小,越能快速获得较好的估计结果.
曹少华曾献奎蒋建国吴吉春
关键词:数据同化
应用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梯形空间关系估算陆面蒸散量被引量:5
2013年
提出了以Priestley-Taylor方程为基础,综合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与卫星遥感观测数据的陆面蒸散量估算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利用遥感观测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计算给定气温条件下全植被覆盖与祼土地面在极湿、极干状况下的地表温度,构建每个像元的地表温度(Ts)与植被指数(VI)的理论梯形空间,进而根据该象元Ts-VI坐标点在该梯形中的位置,计算其Priestley-Taylor系数,并利用Priestley-Taylor方程估算像元的蒸散比。利用美国一个半干旱地区的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理想的精度,蒸散量估算的平均绝对误差约为35.5%。
王文王晓刚黄对雍斌
关键词:蒸散遥感温度植被指数MODIS
地下水位埋深对地表径流量及入渗补给量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13年
针对五道沟实验站亚粘土(砂姜黑土)且无植被覆盖区内的蒸渗仪中的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之上的非饱和土层,建立了非饱和带数值模型,进而模拟出不同地下水位埋深时的地表径流量及入渗补给量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及入渗补给量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大,地表径流系数总体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大,随地下水位埋深增加而减小;但对强降雨,地下水位埋深对地表径流系数影响较小。
杨瑞瑞陈喜张志才
关键词:亚粘土入渗补给量
人类活动对老哈河流域近50年径流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被引量:10
2014年
以中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老哈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分布在流域内的53个雨量站、10个径流站和4个气象站数据研究老哈河10个子流域近50年来关键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MK检验及Pettitt突变点检验,分析降水与径流的变化趋势和显著性水平,并计算其突变点。采用半分布式可变下渗能力(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模型对10个子流域基准期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基于率定后的模型参数,对变化期自然径流进行重建,从而定量分割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流域径流急剧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老哈河流域90%的径流下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而仅有10%归因于气候变化;就人类活动而言,特别是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的农业灌溉用水是整个老哈河流域地表径流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此外,研究还发现人类活动对径流下降的贡献率随流域干湿变化而不同,在枯水年人类活动影响所占比重较大,而在丰水年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雍斌朱磊任立良刘蝶陈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径流降水半干旱地区老哈河流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