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G200902)
- 作品数:3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蔡进功冯晓萍郭志刚腾格尔卢龙飞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东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沉积特征研究
- <正>水体中有不同类型的有机质,搞清其聚集和沉积特征这对认识有机质的演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东海表层沉积物经分级分离后,进行显微镜检、XRD、孢粉相、热解以及GC-MS等检测,获取矿物学与有机质的特征参数,研究沉积物...
- 蔡进功丁飞卢龙飞徐金鲤冯晓萍
- 关键词:沉积物有机质
- 文献传递
- 东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粒级中多态脂肪酸组成与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1
- 2011年
- 对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两个代表性站位表层沉积物开展了黏土粒级分离提取,并对其依次进行溶剂萃取、碱解和酸解处理,得到结合程度不同的三种脂肪酸组分:有机溶剂抽提的游离态脂肪酸、碱解得到的碱解酸和酸解得到的酸解酸。三种赋存态酸的存在表明它们所联结的宏观分子的结构不同或所吸附黏土矿物的保护作用不同。不同赋存态酸的数量、组成和分布有一定差异,两站位相同赋存态酸的数量与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组成与分布特征表明东海陆架泥质区超细颗粒物中脂肪酸以海洋内源藻类来源为主(>70%),陆源高等植物贡献相对较低,并有少量的细菌源贡献。各赋存态酸的降解程度为碱解酸高于酸解酸高于游离酸,可能与其在黏土中的赋存状态和吸附过程有关。靠近长江河口的表层沉积物样品(24站)海洋内源藻类贡献略低于远离河口的站位(30站),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稍高于后者,是受两泥质区沉积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
- 卢龙飞蔡进功雷天柱郭志刚腾格尔
- 关键词:黏土表层沉积物
- 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所含有机质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0年
- 沉积物中有机质(OM)赋存及稳定性问题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其直接影响到大气中CO2的平衡与全球气候变化。该文介绍了沉积物的不同颗粒中有机质的赋存机制,通过筛洗法和沉降法对现代沉积物颗粒分级,探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机质富集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有机质的保存和演化以及与碳循环的关系。
- 冯晓萍蔡进功
- 关键词:沉积物碳循环
-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孢粉相特征及其在碳循环中的意义被引量:4
- 2011年
- 选自长江口F2—F5站位的4个表层沉积物及其粒度分级(1~8Φ)样品,经过孢粉相和热解检测,探讨有机质特征及其在碳循环中的命运。未分级样品的孢粉相主要由木质组织、丝炭和黑团块组成,显示陆地输入有机质的贡献巨大。样品分级后,孢粉相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细粒的8Φ中无定形为主,其他粒级(2~7Φ)中主要由结构有机质组成。细粒的8Φ中具有高HI、高S2和低Tmax值的特点,表明来源于水生生物;而其他粒级(2~7Φ)有机质显示了高等植物来源和充分氧化降解的特性。在远离河口的F4和F5站位,细粒的8Φ中无定形有机质对TOC贡献约近70%;在河口附近F2和F3站位,粗粒的(2~7Φ)中颗粒有机质聚集,TOC分配比较均衡。细粒的8Φ中无定形有机质,受粘土矿物的保护可有效抵御微生物及氧化降解,能迅速地絮凝和沉降,缩短了从生物圈、水圈到岩石圈的进程,致使碳循环周期延长;而粗粒的(2~7Φ)中陆地输入的颗粒有机质,已历经充分的氧化降解,可以长期保存在沉积物中,碳循环周期最长。因此,关注沉积物中有机质与粘土矿物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碳循环周期的影响,这可能是开启未知碳汇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 蔡进功徐金鲤冯晓萍邓兵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