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5JJD770113)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3
相关作者:吴俊范满志敏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3篇水利工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图经
  • 3篇白鹤
  • 2篇河道
  • 1篇道光
  • 1篇地名
  • 1篇地名志
  • 1篇动力机制
  • 1篇信息化
  • 1篇兴衰
  • 1篇演变史
  • 1篇真如
  • 1篇整治
  • 1篇市舶司
  • 1篇数据架构
  • 1篇寺院
  • 1篇宋代
  • 1篇土方
  • 1篇土方量
  • 1篇泥沙
  • 1篇泥沙沉积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篇吴俊范
  • 1篇满志敏

传媒

  • 6篇历史地理
  • 3篇中国历史地理...

年份

  • 2篇2008
  • 7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上海老城厢:一个江南城市的景观演变史及其动力机制被引量:5
2008年
本文以上海老城厢城市景观演变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分析了主导这一过程的驱动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人为侵占与河浜自然属性的交互作用下,"因浜成路"一直是上海老城厢独具特色的城市扩展方式;19世纪下半叶,传统的环境基础加上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介入,使原来民间层面上的"因浜成路"发展为官方主导下的"填浜筑路",主干河浜消亡的速度骤然加快。这虽然局部改善了老城厢的市容与卫生状况,却对整体的水网生态和后来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规律,恰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间的耦合关系和互动尺度做出了注解,因而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吴俊范
关键词:城市景观
道光七年吴淞江整治对河床形态的影响
2007年
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地表覆盖状况。城市化之前的上海地区为江南水乡景观,城市化过程使上海发展为近代都市。这一过程重构了当地的水系结构,对于此过程进行复原是近代上海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基础是复原出城市化前夕的水系状况。
潘威
关键词:河床形态地名志裁弯取直土方量
吴淞江两岸寺院发展的时空过程
2007年
从区域角度研究寺院,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是两个系统的资料对不上:以佛教史传为主的古代资料,准确性相对较高,但记载较疏阔;近出的地方史志记载趋于绵密,而对于寺院早期历史的叙述大多不可靠。落实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差不多每一座寺院的历史都需要仔细甄别考证。可以放心使用的资料。
张伟然
城市空间扩展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河浜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被引量:12
2007年
本文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首发之地——上海作为研究对象,以开埠后租界城市空间扩展的微观过程为视角,系统探讨其河浜资源利用与相关环境变迁的内在机制与驱动力,并对深层的制度背景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从城市建立的初期开始,租界工部局就仅出于实用目的对自然河浜的排水功能加以利用,以私人化的地产分布、地产开发需求以及马路的拓建规划为基本导向,对河浜进行无序填没和管道化改造,而忽略了方格状感潮河网的环境脆弱性以及河浜除排水以外的其他生态功能。这种受城市空间扩展自然驱动的河浜利用方式,导致了严重的河浜形态破碎与功能紊乱,成为近代以来上海地区黑臭河道不断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制度根源主要在于:租界直接承袭了19世纪英国城市环境改造理念,并受到自治市制度的局限。
吴俊范
青龙镇兴衰考辨被引量:1
2007年
二十六年前,我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青龙镇的文章《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青龙镇》,刊登于1980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当时这个题目尚未引人注意,也没有多少前人成果可以吸收,我写得比较粗略,基本上属于描述性叙述,没有作深入的思考。
邹逸麟
关键词:市舶司两浙文臣
青龙江演变的历史过程被引量:2
2007年
青龙江是吴淞江中游的一个弯曲河段,因南临青龙镇而得名。青龙镇临江濒海,是宋代长江三角洲著名的对外贸易大港,也是当时上海地区最大的海内外贸易港口①。青龙镇的兴衰,直接决定于青龙江的河道变化。河道稳定、通畅,青龙镇繁荣昌盛;河势逆转,青龙镇衰落凋敝。
张修桂
关键词:历史过程泥沙沉积
宋代吴淞江白鹤汇与盘龙汇一带河道演变被引量:3
2007年
吴淞江河道演变一直是上海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中关注的重点,不少专家对此作过论述。但从整体上来看,仍有不少值得讨论之处。宋代吴淞江中段有过一些重要的水利事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盘龙汇和白鹤汇的裁弯工程。这个背景与整个东太湖地区的环境变迁有关系①。
满志敏
关键词:河道演变河道治理工程
“汇”与吴淞江河道及其周边塘浦(九至十六世纪)被引量:2
2007年
明以前吴淞江河道宽广,出太湖后,河流先在一个较高的地势上稳定。入三江口以后,河道在一个低地积水区分散了部分水流,过千墩浦以后,又行于一个高地上,在这一高地地区,感潮强烈,河道发育出许多"汇"。汇的概念指河水的汇集,有时也指河道的弯曲。
王建革
小区域研究的信息化:数据架构及模型被引量:21
2008年
区域内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研究是一个前沿课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成为许多重大课题的关注目标。信息化条件下的区域研究要求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这三个维度描述人地关系的相互变化。本文讨论了小区域数据描述要求的载体数据,从载体数据的意义、空间尺度、稳定性要求、可能性要求等方面讨论了运用载体数据的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区域描述的专题数据有许多来源,需要一定的架构方法整合,因此相关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定义,以及数据在时间变化上的定义成了架构数据的重要问题。
满志敏
关键词:人地关系数据架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