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896)

作品数:7 被引量:231H指数:7
相关作者:张世民俞光荣王欣王栋黄轶刚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皮瓣
  • 4篇外科
  • 3篇岛状
  • 3篇岛状皮瓣
  • 3篇远端
  • 3篇远端蒂
  • 3篇逆行
  • 3篇逆行岛状
  • 3篇筋膜
  • 2篇支皮瓣
  • 2篇逆行岛状皮瓣
  • 2篇外科皮瓣
  • 2篇静脉
  • 2篇穿支
  • 2篇穿支皮瓣
  • 1篇岛状筋膜瓣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肝素
  • 1篇低分子肝素钠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张世民
  • 5篇俞光荣
  • 4篇王欣
  • 3篇王栋
  • 2篇黄轶刚
  • 1篇侯春林
  • 1篇周家钤
  • 1篇徐达传
  • 1篇李继峰
  • 1篇张英琪
  • 1篇李海丰
  • 1篇祝晓忠
  • 1篇陶友伦
  • 1篇李双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结扎伴行静脉对逆行岛状皮瓣存活的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实验模型,探讨结扎血管蒂伴行静脉干对逆行岛状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将10只新西兰大白兔两侧后肢左右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面积3cm×3cm,血管蒂长4cm,血管蒂周围保留1cm宽筋膜)。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视下于血管蒂的两端分别结扎伴行静脉干,使2根伴行静脉干完全闭塞。术后每天观察皮瓣颜色、肿胀情况。术后1周测皮瓣成活率,并切取血管蒂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两组皮瓣均有较明显的肿胀,实验组皮瓣肿胀更为明显。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2.7±12.1)%,实验组为(46.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P〈0.01)。两组皮瓣蒂部均可见扩张的微血管,高度肿胀导致坏死的皮瓣,在其蒂部扩张的微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结论血管蒂的伴行静脉结扎使皮瓣更易发生静脉危象,导致皮瓣坏死。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可能是导致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的又一重要因素。
王欣张世民王栋俞光荣
关键词:岛状皮瓣静脉动物实验
穿支皮瓣的发展与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17
2006年
张世民徐达传俞光荣侯春林
关键词:穿支皮瓣CLINICAL整形外科外科临床深筋膜
低分子肝素钠在远端蒂筋膜皮瓣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钠以减少皮瓣内静脉血淤滞,提高皮瓣存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自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应用拇指桡背侧远端蒂皮神经筋膜皮瓣修复拇指创面13例,皮瓣面积1.7 cm×2.0 cm~3.0 cm×4.5 cm,蒂长1.5~3.0cm.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2组,术后A组给予常规处理,B组加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 U,每日1次,共5 d.术后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结果 两组皮瓣早期血液循环良好.A组术后1~2 d创面渗血停止后,3例出现明显的肿胀,皮瓣远端部分颜色暗紫,经拆除部分缝线,皮瓣全层切开,挤压擦拭至有暗红色静脉淤血渗出后,皮瓣颜色逐渐转为红润,经多次反复处理后皮瓣存活;其余皮瓣存活良好.B组皮瓣的渗血时间及渗血量明显增加,未出现静脉危象,所有皮瓣均存活且质量高.术后随访3周至2个月,皮瓣颜色和周围皮肤基本一致,质地较软,拇指活动功能满意.结论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能延长远端蒂皮瓣术后渗血时间,减轻皮瓣静脉回流的负荷,提高皮瓣存活质量.
王欣张世民祝晓忠周家钤黄轶刚李海丰俞光荣
关键词:外科皮瓣指损伤
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处理,即保留"瓣膜失效"和"迷宫"两种回流途径;实验组:于血管蒂正中位置结扎两伴行静脉干,即阻断"瓣膜失效"途径。放松止血带后,连续测定1h内大隐静脉压力。术后1周测定皮瓣成活率。动物处死后蒂部组织学观察。结果:(1)测定10、20、30、40、50、60min的大隐静脉压平均值,对照组为:29.24、29.01、27.24、25.67、24.98、24.84mmHg;实验组为:37.16、36.70、37.07、36.82、35.33、37.56mmHg。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1周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7.09±3.12)%>实验组为(87.51±13.74)%(t=2.26,P<0.05)。(3)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实验组要多于对照组。结论:(1)"迷宫"途径较"瓣膜失效"途径更难于实现静脉逆流。(2)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以"瓣膜失效"途径为主要方式,"迷宫"途径起辅助作用。
王栋张世民王欣李继峰俞光荣
关键词:外科皮瓣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小腿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面的蒂部改进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介绍将小腿穿支蒂皮瓣的“孤立穿支蒂”改进为“穿支筋膜皮下蒂”的手术技术,探讨改善皮瓣静脉回流、提高临床可靠性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小腿后侧穿支血管的位置,设计偏心的螺旋桨样岛状皮瓣。穿支血管轴点近侧的皮瓣头部(大桨)切为筋膜皮瓣,轴点与受区创面间的皮瓣尾部(小桨)切为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至少保留穿支血管蒂一侧1/4象限的筋膜皮下组织,形成“穿支筋膜皮下蒂”。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应用12例,旋转180°修复足踝创面。术后观测皮瓣肿胀程度和成活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胫后动脉穿支7例,腓动脉穿支5例,近侧筋膜皮瓣(大桨)面积4cm×8em-6cm×18cm,远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小桨)面积2cm×2cm-4cm×4cm。术后皮瓣肿胀较轻,按顾玉东法评定,9例低于2级,2例为3级。仅最大的1例为4级,皮瓣远端有部分浅层坏死。平均随访13个月,创面治愈。患者恢复行走和穿鞋功能。结论采用保留部分筋膜皮下组织的穿支蒂部改进法,在增加皮瓣静脉回流通道、降低术后肿胀程度、提高临床安全性的同时。皮瓣仍能获得180°的平滑旋转,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张世民王欣陶友伦张英琪黄轶刚
关键词:穿支皮瓣远端蒂皮瓣足踝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8年
逆行岛状皮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1976年,Bostwick描述以颞浅血管为蒂,形成逆行岛状筋膜瓣用于头面部创面的修复。王炜、鲁开化(1982)和Stock(1983)又分别报道将桡动脉游离皮瓣(中国皮瓣)改为带远端血管蒂移位,形成逆行岛状皮瓣,用于修复手部创面和进行拇指再造。之后的20余年间,10余种带知名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被开发出来,主要用于修复肢体远端损伤。该类皮瓣采用逆行血流的方式,能在不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的前提下,将近侧供区组织带蒂转移至远侧受区,手术简单且一期完成,这对修复容易受伤而又缺乏远侧组织、不能应用近端蒂皮瓣的腕踝和手足肢端等部位,极具临床价值。本文对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进展情况加以综述。
王栋李双张世民
关键词:逆行岛状皮瓣逆行岛状筋膜瓣显微外科技术面部创面游离皮瓣
远端蒂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指腹创伤缺损被引量:46
2006年
目的介绍应用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指腹创伤缺损的临床经验,并探讨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5年10月,共急诊应用远端蒂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指腹创面大于2 cm者18例。旋转轴点在近侧指间关节(PIP)平面以近0.5 cm,皮瓣面积2 cm×2 cm~3 cm×4 cm,皮神经筋膜蒂长2~3 cm。均将指背皮神经与指固有神经吻接,并在旋转点远侧1 cm处结扎指背浅静脉。结果术后皮瓣均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淤血肿胀,8例皮瓣出现张力水泡。13例随访超过6个月,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指腹创伤缺损,方法简单,成活可靠。在蒂部远侧结扎指背浅静脉干阻断倒灌和在末端旷置敞开,均能改善静脉回流,减轻皮瓣肿胀。
张世民王保山曹艳高树林李玉坤俞光荣
关键词:指腹指背皮神经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