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DZG017)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宋跃华何方耀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善事
  • 1篇寺庙
  • 1篇清初
  • 1篇中外交通
  • 1篇中西交通
  • 1篇外交
  • 1篇明末
  • 1篇明末清初
  • 1篇可持续发展
  • 1篇教士
  • 1篇佛郎机
  • 1篇佛寺
  • 1篇传教
  • 1篇传教士
  • 1篇慈善
  • 1篇慈善事业

机构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宋跃华
  • 1篇何方耀

传媒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明末清初的岭南佛寺与中外交通——以广州光孝寺和韶州南华寺为中心
2012年
明末清初的近百年间,即16—17世纪,乃西方所称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荷兰等早期殖民势力抵达中国南部沿海,紧随其后的传教士也接踵而来,从而拉开了中国与西方交往与冲突的序幕。明季伊始,"西洋"逐渐代替"西域"成为中西交通的主体,南海道上,来自欧罗巴的"西洋"人逐渐取代来自印度、阿拉伯的"西域"人而成为中西交流的主要对手,维持了千余年的朝贡贸易体系开始遭到西方契约贸易体系的不断撞击。岭南佛教寺院在这场"西风变换"的转折时期,扮演了某种微妙的角色:最初来华的传教士被广东地方官员视为出家僧人而安置于寺院之中;而来穗贸易、朝贡的西方商贾和使臣,虽与宗教或僧人无涉,也往往被安置于佛寺之中。这一有趣现象,反映了岭南海峤之地在中外交通中的特殊地位、朝廷对外交通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地方官员对外国人的恐惧心理。种种因缘巧合,遂使唐宋以后本已淡出中西交通主流的岭南佛寺再次成为对外交往的前沿,成为广东地方官员与来华洋人交往、周旋的中介和缓冲,见证了一系列中西交通的历史事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有案可稽却又不太引人注目的精彩一笔。
何方耀
关键词:佛寺中西交通佛郎机传教士
关于寺庙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以广州光孝寺为例被引量:4
2010年
按佛教教义及管理学原理,以饶益、随顺众生为特色的寺庙慈善行为,满足了社会中的个体及群体的部分需求。因此,慈善行为也就成为寺庙这一非营利组织存在乃至发展的前提。人类的需求,有的亘古不变,如衣食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有的则具备时代特征,如商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求职、职业发展需求等。当今寺庙的慈善行为以因袭传统为特质,所满足的大多是那些不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需求。满足需求的手段,也以传统的财布施为主。因袭传统的慈善,或许可以维持寺庙的生存现状。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探究众生在现时代的特有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技能满足之。
宋跃华
关键词: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寺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