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421-002)

作品数:125 被引量:914H指数:15
相关作者:高乃云楚文海王利平李风亭陈卫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河海大学常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5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6篇建筑科学
  • 6篇化学工程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3篇饮用水
  • 19篇水处理
  • 18篇饮用
  • 15篇消毒副产物
  • 15篇降解
  • 14篇污染
  • 12篇活性炭
  • 11篇微囊藻
  • 11篇混凝
  • 10篇原水
  • 10篇臭氧
  • 9篇藻毒素
  • 8篇微囊藻毒素
  • 8篇离子
  • 8篇催化
  • 7篇有机物
  • 7篇水体
  • 7篇水源
  • 6篇饮用水处理
  • 6篇UV

机构

  • 91篇同济大学
  • 14篇河海大学
  • 10篇北京工业大学
  • 10篇常州大学
  • 8篇南京大学
  • 8篇南京工业大学
  • 8篇浙江工业大学
  • 7篇上海大学
  • 5篇苏州科技学院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 3篇中国城市规划...
  • 2篇江苏工业学院
  • 2篇厦门理工学院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国家工程研究...
  • 2篇上海市供水调...
  • 2篇上海城市水资...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东北电力大学
  • 1篇东华大学

作者

  • 61篇高乃云
  • 15篇楚文海
  • 12篇王利平
  • 10篇陈卫
  • 9篇李风亭
  • 9篇刘成
  • 9篇朱志良
  • 8篇夏圣骥
  • 8篇杨艳玲
  • 7篇邓风
  • 7篇赵建夫
  • 7篇孙成
  • 7篇马艳
  • 6篇李星
  • 6篇徐斌
  • 6篇仇雁翎
  • 6篇孟雪征
  • 6篇黄鑫
  • 6篇郭迎庆
  • 5篇黎雷

传媒

  • 16篇中国给水排水
  • 12篇给水排水
  • 10篇水处理技术
  • 8篇环境科学
  • 6篇中南大学学报...
  • 5篇四川环境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同济大学学报...
  • 4篇环境工程学报
  • 3篇化学通报
  • 3篇环境化学
  • 3篇水资源保护
  • 2篇工业安全与环...
  • 2篇净水技术
  • 2篇工业用水与废...
  • 2篇化工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无机盐工业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9篇2013
  • 17篇2012
  • 38篇2011
  • 47篇2010
  • 30篇2009
1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混凝-陶瓷膜组合工艺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出一种混凝-陶瓷膜组合方法处理水体。结果表明,组合工艺最佳运行条件为:混凝剂PS-FZn投加量25mg/L,陶瓷膜操作压力0.09MPa;在进水流量为5L/h,水温30℃,连续运行40h,混凝-陶瓷膜组合工艺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浊度、Chl-a、CODMn、TP、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98%、99.35%、84.02%、75.31%和58.22%,对Chl-a去除显著,工艺运行稳定。
茆永晶王利平季炎峰宋传龙杜尔登
关键词:混凝陶瓷膜富营养化水体
复合高铁酸盐对含铜绿微囊藻原水的净化效果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复合高铁酸盐处理含铜绿微囊藻原水,考察了其除藻的影响因素和对原水的净化效果,同时考察了其与聚合氯化铝(PAC)的联用效果及除藻机理。结果表明,原水pH值和复合高铁酸盐的氧化时间均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具有明显影响,最佳pH值为5~6、最佳氧化时间为15min;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复合高铁酸盐的投量可明显提高除藻效果。另外,复合高铁酸盐预氧化可降低TP浓度,但由于藻细胞的破裂,TN和UV254值会升高。当复合高铁酸盐与PAC联用时,两者对除藻及去除TP和UV254具有协同效果。复合高铁酸盐的除藻机理为直接破坏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壁.使胞内物盾流出从而导致藻细胞死亡.
张洁邱慧琴喻艳菁王涌丁国际
关键词:复合高铁酸盐铜绿微囊藻
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饮用水中臭味问题被引量:4
2012年
介绍了当前世界饮用水臭味问题和常见的臭味物质,并对粉末活性炭应急吸附臭味物质过程中的原水水质、活性炭种类、投加点以及预氧化等影响因素和机理进行了综述。指出深入研究不同水质的吸附竞争机理,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谢茴茴高乃云安娜张可佳申一尘王绍详
关键词:臭味物质粉末活性炭投加点预氧化
聚硅酸铝铁絮凝剂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9年
聚硅酸铝铁(PSAF)作为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其除浊、脱色及去除有机物的性能优越,文献报道的最高去除率可分别达97%、98%、87%。使用不同方法制取的PSAF性能及稳定性有较大区别;同时,PSAF的效果还受水体参数的影响。本文介绍了PSAF的作用原理、制作方法、使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最后简要概括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王成金高乃云赵世嘏
关键词:聚硅酸铝铁絮凝剂
高铁酸钾及其联用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6
2010年
介绍了近年来强氧化剂高铁酸钾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成果及现状。高铁酸钾可有效地去除水中微生物、无机以及有机污染物,污染物去除效果与高铁酸钾投加量、反应pH、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由于高铁酸钾具有氧化选择性及不稳定等缺点,有必要发展高铁酸钾联用技术,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高铁酸钾联用技术的协同作用,其中高铁酸钾与光催化协同作用明显,可大幅提高光催化效率,加速污染物的去除,在环境治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马艳高乃云楚文海李聪
关键词:高铁酸钾强氧化剂联用技术水处理
低温条件下絮体破碎再絮凝去除水中颗粒的研究被引量:19
2009年
为了了解低温条件下絮体的形成/破碎/再絮凝过程在适当条件下对絮凝去除水中颗粒物的强化效果,采用PDA2000透光率脉动检测仪对絮凝破碎再絮凝过程进行了在线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当电中和机理占主导作用时(混凝剂投加量小于0.1mmo.lL-1),絮体破碎后能重新絮凝,絮体大小能恢复到破碎之前;而当网捕卷扫机理占主导作用时(混凝剂投加量大于0.2mmol.L-1),絮体的恢复情况不如电中和条件,再絮凝能力降低.投加适量的腐殖酸会增加絮体破碎前后的分形维数,但过量的腐殖酸则会降低破碎前后絮体的分形维数.絮体破碎再絮凝后其分形维数比破碎前高.腐殖酸的投加量并不会明显影响絮凝和破碎后再絮凝的FI指数.电中和絮体破碎前初始絮凝时间越长破碎后沉后水浊度越低,破碎后其浊度会比破碎前显著减小.较低投量的铝盐就能使得沉后水浊度降到很低,因此可以降低混凝剂投量而达到更好的水处理效果.
俞文正杨艳玲卢伟李圭白
微污染水源臭氧预氧化的生产性应用与生物风险探讨被引量:11
2011年
利用小试和生产性试验讨论了预臭氧取代预氯化在微污染的黄浦江水源水厂净化中的应用和生物风险。研究表明,臭氧预氧化对平流沉淀系统和ACTIFLO高效澄清系统均有促进混凝沉淀的效果,预臭氧的投加量约0.8 mg/L,后续混凝剂投加量由50 mg/L降至40 mg/L即能达到较好澄清效果,砂滤池出水浊度低于0.1 NTU,出水锰含量可降至痕量。在生产性装置运行中发现,水厂预臭氧后春夏季在澄清池和滤池中有较大型的后生动物,且藻类大量生长,对饮用水构成潜在生物风险。
朱洁张东陈洪斌张群丁李刚郑永菊
关键词: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颗粒数后生动物
pH对氯氧化微囊藻毒素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小试实验研究了pH值对氯氧化黄浦江原水中两种微囊藻毒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对游离氯氧化微囊藻毒素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较低的pH值有利于两种微囊藻毒素的氧化降解;pH值为6时的MC-LR的表观二级反应速率常数较pH值为7.25时提高了16倍;原因在于较低的pH值增加了HOCl在总游离氯中的比例,而HOCl与微囊藻毒素分子之间的反应为游离氯降解微囊藻毒素的主要途径.
刘成陈卫盛誉李磊
关键词:消毒微囊藻毒素PH
超声波/零价铁降解水中双酚A被引量:3
2012年
研究了超声波/零价铁(US/Fe0)工艺对水中双酚A(BPA)的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US/Fe0工艺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BPA,具有协同作用,且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Fe0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超声功率越大,越有利于BPA的降解;初始浓度较低时,BPA的降解效果较好;弱酸性条件有利于BPA的降解;加入一定量的自由基捕获剂(正丁醇)可以抑制BPA的降解;联合作用2 h后,TOC的去除率较低,说明其矿化程度不完全。
赵生培王东田周颖李学艳黄勇
关键词:超声波零价铁双酚A降解
对氯苯酚在石墨上的吸附行为及其机理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讨了对氯苯酚在石墨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在pH值<3的条件下,对氯苯酚可与溶液中的H+发生H+–π作用,导致其吸附量有所降低;在pH值>7的条件下,随着pH值上升,对氯苯酚的水溶性增加且与石墨表面的静电斥力增强,对氯苯酚在石墨表面的吸附量显著下降.离子强度对该吸附行为无明显影响.对氯苯酚与石墨表面芳环结构之间的π–π作用是占主导地位的吸附驱动力,而疏水力和静电力作用在该吸附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
陈建王静孙成
关键词:对氯苯酚石墨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