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30069)

作品数:90 被引量:1,944H指数:23
相关作者:黄林芳陈士林宋经元罗红梅任伟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0篇医药卫生
  • 15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药材
  • 12篇DNA条形码
  • 12篇ITS2
  • 11篇中药
  • 11篇活性
  • 8篇学成
  • 8篇药用
  • 8篇伪品
  • 8篇化学成分
  • 8篇分子鉴定
  • 7篇形码
  • 7篇植物
  • 7篇条形码
  • 6篇道地
  • 6篇色谱
  • 6篇相色谱
  • 6篇基因
  • 5篇药理
  • 5篇液相
  • 5篇液相色谱

机构

  • 80篇中国医学科学...
  • 28篇中国中医科学...
  • 9篇吉林农业大学
  • 7篇上海中医药大...
  • 7篇中国药科大学
  • 7篇湖北中医药大...
  • 5篇内蒙古医科大...
  • 4篇北京大学
  • 3篇大理学院
  • 3篇河南科技大学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3篇广州白云山奇...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长春中医药大...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哈尔滨商业大...
  • 2篇江苏省中医药...
  • 2篇山东中医药大...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作者

  • 45篇黄林芳
  • 32篇陈士林
  • 20篇宋经元
  • 10篇任伟光
  • 10篇罗红梅
  • 9篇郑司浩
  • 9篇孙超
  • 9篇李文涛
  • 8篇姚辉
  • 8篇杨庆珍
  • 8篇谢彩香
  • 8篇王冬梅
  • 7篇徐江
  • 7篇徐宏喜
  • 6篇韩建萍
  • 5篇段宝忠
  • 5篇王增绘
  • 5篇胡志刚
  • 5篇罗焜
  • 5篇刘德旺

传媒

  • 14篇药学学报
  • 13篇世界科学技术...
  • 9篇中国中药杂志
  • 7篇中草药
  • 5篇世界中医药
  • 4篇中国实验方剂...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药材
  • 3篇中国现代中药
  • 2篇药物分析杂志
  • 2篇中国科学:生...
  • 1篇生命科学
  • 1篇北方园艺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7
  • 12篇2016
  • 12篇2015
  • 31篇2014
  • 22篇2013
  • 17篇2012
  • 1篇2011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七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及品质生态学研究被引量:51
2016年
采用《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Global Medicinal Plants,GMPGIS),对中药材三七进行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以道地产区、野生分布区及当前主产区的326个三七采样点的生态因子为依据,通过生态相似性分析获得三七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结果表明中国三七最适宜产区所占区域超过全球最适栽培区面积的70%;美国、巴西、葡萄牙等国家亦有少量最适栽培区域。三七主产国中国的最适栽培区主要为云南、广西等省区,该研究结果与近年三七主产区及种植新区发展相吻合;本文总结了三七栽培及野生抚育等资源再生模式和发展现状,从品质生态学角度归纳阐述了产地、光、热、水、土壤等因素对三七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为指导三七全球范围内生产基地合理布局、引种繁育等提供依据,为高品质三七的科学规范化生产奠定基础。
孟祥霄黄林芳董林林李西文魏富刚陈中坚吴杰孙成忠余育启陈士林
关键词:资源再生生态
bHLH转录因子调控植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4年
转录因子是在转录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活性成分合成和环境变化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植物中bHLH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分类进行了概述,并详细阐述了bHLH转录因子调控植物中类黄酮、生物碱、萜类等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探索利用bHLH转录因子提高药用植物有效物质的生物学基础。文章强调模式植物的参考作用,突出现代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理论的交叉与融合对bHLH转录因子发掘和准确功能鉴定的促进作用。加速研究bHLH转录因子调控活性成分生物合成机制,对促进中药材育种和品种改良技术的发展,缓解国内外中草药资源枯竭的境况具有重要意义。
张鑫宋经元胡鸢雷徐江徐志超季爱加罗红梅陈士林
关键词:BHLH转录因子活性成分药用植物
中药材道地性评价与区划研究被引量:35
2016年
道地药材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和行业关注热点。本文从性状品质、化学品质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对道地药材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对中药材区划进行综述和展望,介绍了中药材定性区划和定量区划、生态区划和生产区划、中国区划和全球区划,生产区划因增加土地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有利于实际应用,全球区划从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角度发展历程将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海外发展。
谢彩香宋经元韩建萍黄林芳李西文
关键词:道地药材化学品质生态环境生产区划
UPLC Q-TOF/MS法研究艾叶抑制EGFR激酶的活性部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应用高通量药物筛选寻找具有EGFR激酶抑制活性的中药提取物,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其活性部位进行分析和鉴别。方法艾叶药材经石油醚渗滤、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和水煎煮后,得到4个相应提取部位;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法检测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激酶活性,于620、665 nm处测定荧光信号的变化及信号值,计算提取物对EGFR激酶的抑制率;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210~400 nm扫描,使用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艾叶的乙酸乙酯部位显示较强的EGFR激酶抑制活性,IC50=8.848μg·mL-1;Q-TOF/MS测定的一级、二级质谱信息及结合文献鉴定艾叶乙酸乙酯提取物中7个化合物,其中6个分别是芹菜素、棕矢车菊素、木犀草素、异泽兰黄素、β-谷甾醇、槲皮素,1个未知成分。其中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β-谷甾醇为主要成分。结论首次发现艾叶具有抑制EGFR的激酶活性,推测其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和甾醇类为抑制EGFR激酶活性的主要活性成分。
任伟光林森森李文涛黄林芳
关键词:高通量筛选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补骨脂盐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探究补骨脂盐炙前后成分变化,从化学角度阐释补骨脂盐炙后缓和其"性本大燥毒"的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监测补骨脂炮制前后成分变化,结合Markerlynx软件分析。结果:补骨脂盐炙前后成分差异显著,盐炙品中补骨脂素(psoralen)、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补骨脂二氢黄酮(bavachin)、补骨脂异黄酮(corylin)、异补骨脂查尔酮(isobavachalcone)、补骨脂查尔酮(bavachalcone)含量明显升高,补骨脂色酚酮(bavachromanol)、补骨脂酚(bakuchiol)含量明显下降。结论:补骨脂炮制前后成分变化是补骨脂盐炙后增效减毒和药性变化的物质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盐炙前后指纹图谱的差异,得到潜在的化学标记物,鉴定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avachinin)、补骨脂查尔酮(bavachalcone)及补骨脂二氢黄酮(bavachin),可做为区分生品与炮制品的指标成分。本实验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补骨脂盐炙的炮制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补骨脂盐炙品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增绘付娟武拉斌降雪黄林芳陈士林
关键词:补骨脂黄酮
细胞色素P450在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2年
细胞色素P450(CYP450)是一类超基因家族编码的单加氧酶,参与萜类、生物碱和甾醇类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代谢。CYP450对人参皂苷三萜碳环骨架进行羟基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修饰作用,是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近年来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从CYP450家族中筛选出参与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的相关CYP450s,并对候选基因(CYP716A47)进行了生物功能验证,进一步阐明了人参皂苷合成途径。本文对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做简要介绍,并对近年来CYP450在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阐明人参皂苷合成途径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合成人参皂苷提供理论依据。
牛云云罗红梅黄林芳陈士林何顺志
关键词: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
藤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6年
藤黄科植物藤黄(Garciniahanburyi Hook.f.)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地区,目前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等地被广泛引种栽培。该植物分泌的干燥树脂被称为藤黄(Gamboge),作为传统的民间用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外用对于痈疽、肿毒、溃疡、湿疮、烫伤和跌打肿痛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藤黄及其活性成分藤黄酸等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对藤黄的传统药用历史及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郑赵情张莉沈凯凯蔡双璠谭红胜徐宏喜
关键词:药用历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基于DNA条形码的百合属分子鉴定
目的运用DNA条形码技术为鉴别百合属植物提供新方法。方法本文通过实验,并结合Gen Bank数据库序列,分析ITS、ITS2、psb A-trn H、mat K、rbc L五条常用条形码共978条序列在种内与种间变异、b...
郑司浩李亚康任伟光黄林芳
关键词:百合属DNA条形码分子鉴别ITS
文献传递
黄花蒿空间分布及全球潜在气候适宜区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研究全球黄花蒿空间分布模式和潜在气候适宜区。方法:基于物种多样性信息数据库和气候数据库,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世界范围内黄花蒿空间分布格局和气候特征,并通过Arc GIS平台分析黄花蒿全球潜在适宜区。结果:黄花蒿主要分布在3个经度带:北美洲、欧洲及亚洲的90.55°W^77.14°W,2.03°E^11.75°E及98.27°E^111.05°E;纬度主要范围为29.15°N^51.36°N。80%黄花蒿分布区域内高程范围为22.00~491.00 m,年降水量范围为492.30~1 366.70 mm,年均温范围为8.10~17.27℃。黄花蒿95%~100%气候相似性区域位于以赤道为中心轴,30°S和30°N附近地区。结论:纬度与黄花蒿分布有密切关系,影响黄花蒿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年降水量、最湿季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以及最暖月最高温、最暖季平均温和最湿季平均温。黄花蒿潜在气候适宜区包括北美洲东部、欧洲西部及亚洲东部。
王欢李慧曾凡琳谢彩香
关键词:黄花蒿气候特征
土壤无机元素对当归品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当归品质与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关系。方法:UPLC-PDA法测定甘肃、云南、四川和湖北4个主产区当归药材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含量。ICP法测定土壤中和药材中16种无机元素。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探究药材道地性与土壤中及药材中无机元素之间的关联。结果:土壤无机元素对当归品质有一定影响;不同产区土壤无机元素含量有差异。甘肃产当归药材中重金属Cd与Pb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产地。As、Mn、Ba、Ca、Pb、Ni元素可能是影响药材中5种主要成分含量相关的元素,Ca元素可能抑制了Cd元素的吸收。甘肃和云南产当归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相近,且高于湖北和四川。湖北和四川产当归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相似。结论:甘肃与云南产当归品质最优、四川和湖北产当归质量差于甘肃和云南产当归,体现了甘肃产当归药材的道地性。
王增绘李文涛黄林芳
关键词:当归土壤无机元素化学成分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