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2005BS06010)

作品数:9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孙庆泉王婧董树亭左振朋董鲁浩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玉米
  • 2篇叶片
  • 2篇生理特性
  • 2篇生育
  • 2篇生育后期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变化
  • 2篇水分变化规律
  • 2篇糯玉米
  • 2篇胚乳
  • 2篇胚乳细胞
  • 2篇种子
  • 2篇贮藏
  • 2篇贮藏条件
  • 2篇籽粒
  • 2篇光合生理
  • 2篇光合生理特性
  • 2篇光合特性
  • 2篇合生
  • 1篇淀粉

机构

  • 8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济宁市农业科...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种子管...
  • 1篇济南飞天农业...

作者

  • 8篇孙庆泉
  • 6篇王婧
  • 5篇左振朋
  • 5篇董树亭
  • 4篇李栋
  • 4篇董鲁浩
  • 3篇马登超
  • 3篇姜朋
  • 2篇田凤龙
  • 2篇马强
  • 1篇张春庆
  • 1篇荣廷昭
  • 1篇侯文倩
  • 1篇张颖
  • 1篇台述金
  • 1篇李晓丽
  • 1篇裴培

传媒

  • 6篇作物学报
  • 3篇山东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贮藏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种子的水分变化规律及其建模验证被引量:8
2011年
种子平衡水分(EMC)是评价种子吸湿或解吸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不同初始水分(IMC)小麦和玉米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吸湿解吸规律,并建模验证。结果表明,玉米种子在8.0%IMC、15℃、相对湿度(RH)<18.8%,25℃或40℃和RH<48.1%条件下;以及在13.5%IMC或18.0%IMC,15℃、25℃或40℃,RH<48.1%条件下呈解吸变化;而在其他条件下均呈吸湿变化。小麦种子在贮温15、25和40℃时,8.0%IMC在RH≤18.8%、18.0%IMC在RH≤48.1%时解吸,其他条件下吸湿;13.5%IMC在15℃和RH<48.1%以及25、40℃和RH<18.8%时解吸,其他条件下吸湿。小麦种子在15℃和RH=53.0%、25℃和RH=48.0%以及40℃和RH=43.0%时的安全水分(SWC)依次为13%、11%和9%;玉米种子在15℃和RH=55.0%、25℃和RH=50.0%以及40℃和RH=40.0%时,其SWC依次为14%、12%和9%。小麦种子EMC在15℃和RH>50.0%、25℃和RH>50.0%、40℃和RH>48.0%时超过其对应条件下的SWC;玉米种子EMC在15℃和RH>50.0%、25℃和RH>47.0%以及40℃和RH>47.0%时超过其对应条件下的SWC。玉米郑单958的平衡时间(d)与IMC(x)、RH(y)和温度(z)的预测模型为d=35.34+4.32x-0.28y-0.35z-0.031xy-0.012xz-0.0011yz+0.003y2,农大108为d=39.76+2.35x-0.39y-0.27z-0.022xy-0.014xz-0.0057yz+0.008y2,小麦山农15为d=25.69+7.65x-0.27y-0.89z-0.12xy-0.07xz-0.007yz+0.006y2+0.04z2,泰农18为d=46.67+0.39x-0.28y-1.72z-0.006yz+0.006y2+0.017z2。模型经验证,预测性良好。
王婧李晓丽姜朋田凤龙侯文倩孙庆泉
关键词:小麦种子玉米种子
六个不同产量玉米品种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比较被引量:11
2011年
以6个玉米品种为试材,比较了不同产量品种的籽粒淀粉积累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蔗糖合酶(SS)、UDPG焦磷酸化酶(UGPase)和淀粉分支酶(SBE)是玉米淀粉合成的关键酶,较高的SS、UGPase和SBE活性利于淀粉的积累和粒重的提高。低产品种直链淀粉积累的时间(30d)短于中产(40d)和高产品种(50d以上);低产品种支链淀粉的积累在籽粒充实前期(授粉后20d)慢于中产和高产品种,但后期差异变小;低产品种籽粒SS活性在授粉后10~30d高于中产和高产品种,但在授粉30d后迅速下降且降幅大于高产品种;低产品种UGPase活性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0d,中产和高产品种则出现在授粉后40d,且低产品种的UGPase活性在籽粒充实后期明显低于中产和高产品种;低产品种的SBE活性在籽粒充实后期(授粉后30~50d)明显低于中产和高产品种,而中产品种又低于高产品种,低产、中产和高产品种的SBE活性降幅分别为72.44%、44.54%和30.21%。高产和中产品种籽粒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活性呈"N"形曲线变化,并于授粉后30d出现第一个峰值,而低产品种为单峰曲线;低产品种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高于中产和高产品种;在籽粒充实全期,3个产量品种淀粉脱分支酶(DBE)活性均迅速下降,不同产量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
左振朋田凤龙姜朋王婧马登超马强李栋孙庆泉董树亭
关键词:玉米籽粒淀粉积累酶活性
玉米自交系18-599(白)转化受体体系的建立和转barnase基因植株的获得被引量:11
2007年
以抗病优质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18-599(白)为试材,优化其遗传转化受体体系,并进行了barnase基因的转化。结果表明,在基于N6和MS培养基的8个方案中,N6-4培养基是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最佳培养基;幼胚的最佳接种长度为1.6 mm;用于转化的幼胚愈伤组织继代次数最好控制在5次之内。利用18-599(白)优化受体体系进行了barnase基因的基因枪转化,用除草剂Basta作筛选剂,其致死浓度为8 mg L-1,3轮筛选的Basta浓度依次为6、8和6 mg L-1。对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和大田不育性状观察表明,获得了转barnase基因的雄性不育18-599(白)转化植株。
孙庆泉张颖荣廷昭董树亭张春庆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基因枪转化分子检测
爆、甜、糯玉米生育后期叶片光合特性的比较被引量:21
2009年
以爆裂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3种类型特用玉米为试材,系统比较研究了生育后期叶片光合特性在类型间和叶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存在类型间差异,糯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明显优于爆裂玉米和甜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3类玉米的光合特性存在叶位间差异,中部叶片光合速率表现为糯玉米>甜玉米和爆裂玉米,下部叶片光合速率的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上、中部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为甜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之,各类型玉米的上部和中部叶片光合特性都优于下部叶片,其中糯玉米上部和中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绿素含量和蒸腾速率都大于甜玉米和爆裂玉米,甜玉米和爆裂玉米下部叶片光合性能的衰减在时间上早于糯玉米。
左振朋孙庆泉董鲁浩王婧马登超董树亭
关键词:特用玉米叶片叶位光合生理特性
郑单958及其亲本叶片乙烯释放速率的研究
2008年
田间夏播试验表明,郑单958及其亲本郑58和昌7-2倒二叶的最大乙烯释放速率和生育后期乙烯峰值出现的时期不同,果穗叶乙烯释放特点不同,郑58和昌7-2果穗叶乙烯峰值的出现是短时间内乙烯释放速率剧增的结果,而郑单958果穗叶乙烯峰值是在前期基础上缓慢增加得到的。因此,生育后期叶片衰老过程,郑单958最慢,郑58最快,昌7-2居中。在高低两种肥力条件下,郑单958的乙烯释放速率差异最小,其两亲本相对较大。
李栋孙庆泉翟合生裴培耿峰
关键词:玉米郑单958亲本叶片乙烯释放速率
6-BA对爆裂玉米粒重和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对特爆2号喷施外源激素6-BA,研究不同浓度6-BA对爆裂玉米籽粒胚乳细胞增殖、籽粒增重以及营养物质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6-BA显著提高籽粒的胚乳细胞数和粒重,浓度越高差异越显著;6-BA处理对胚乳细胞大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作用,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授粉后10 d,6-BA处理对籽粒蔗糖和淀粉含量影响并不显著,但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授粉15 d以后,6-BA处理籽粒蔗糖、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但不同浓度6-BA处理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蛋白质含量在授粉20 d以后差异较大,表现为60 mg/L>10 mg/L>0 mg/L(CK)。本试验中,喷施6-BA可获得较高的粒重和籽粒营养物质积累。
左振朋郑晓冬刘西美李鲁涛
关键词:爆裂玉米胚乳细胞营养物质积累
甜玉米和糯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特性被引量:2
2008年
在大田条件下对甜、糯玉米生育后期的叶片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类型的叶片平均光合速率和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速率存在类型间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生育时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糯玉米叶片比甜玉米叶片具有明显的光合优势。
左振朋翟合生王婧董鲁浩李栋耿峰孙庆泉董树亭
关键词:甜玉米糯玉米光合特性
不同贮藏条件下棉花和大豆种子的水分变化规律及其预测模型被引量:5
2010年
以不同初始水分(IMC)大豆和棉花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吸湿解吸规律,并建模验证。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贮温15℃、25℃和40℃时,4%IMC在相对湿度(RH)≤18.78%、8%和12%IMC在RH≤48.10%条件下解吸,其他条件下吸湿。棉花种子,15℃时,4%IMC在RH≤7.49%、8%IMC在RH≤18.78%和12%IMC在RH≤48.10%条件下解吸,其他条件下吸湿;25℃时,4%IMC在RH≤18.78%、8%和12%IMC在RH≤48.10%条件下解吸,其他条件下吸湿;40℃时,4%IMC在RH≤7.49%、8%和12%IMC在RH≤48.10%条件下解吸,其他条件下吸湿。棉花种子,4%IMC在15℃RH>55%、25℃RH>55%和40℃RH>50%时的安全水分(SWC)依次为10.5%、9.5%和6.5%;8%IMC在15℃RH>60%、25℃RH>55%和40℃RH>45%时的SWC分别为10.5%、9.5%和6.5%;12%IMC在15℃RH>55%、25℃RH>55%和40℃RH>45%时的SWC分别为10.5%、9.5%和6.5%。辽豆11在15℃RH>60%、25℃RH>55%和40℃RH>45%时,其平衡水分(EMC)超过其SWC(依次为12%、11%和8%);菏豆13在相同条件下水分平衡时的RH比辽豆11高5%。棉花种子EMC在15和25℃RH>55%、40℃RH>60%时超过其SWC;大豆种子EMC在25℃RH>55%、25℃和40℃RH>60%时超过其SWC。棉花种子的水分平衡时间(d)与IMC(x)、RH(y)和温度(z)的预测模型为d=36.97+1.78x-0.58y-0.58z-0.016xy-0.021xz-0.0012yz+0.007y^2,辽豆11的为d=23.29+3.72x-0.19y-0.86z-0.02xy-0.09xz-0.008yz+0.005y^2+0.03z^2,菏豆13的为d=48.64+0.36x-0.44y-1.49z-0.008yz+0.006y^2+0.026z^2。模型经检验,预测性良好。
王婧姜朋李栋马强台述金左振朋董鲁浩孙庆泉
关键词:棉花种子大豆种子
不同品质类型玉米籽粒充实期的胚乳细胞增殖与生理活性比较被引量:8
2010年
以普通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为试材,比较研究了籽粒胚乳细胞数目、物质积累特点、激素含量变化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等方面的类型间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玉米籽粒胚乳细胞增殖进程早于干物质的增加进程,普、糯、爆籽粒胚乳细胞数目分别在授粉后24、18和13d达到最大值,粒重分别在授粉后45、40和30d达最大值;在籽粒淀粉积累全程,糯玉米总淀粉含量高于同时期普通玉米和爆裂玉米,尤其是在授粉后30d内差异最明显,普通玉米与爆裂玉米间差异不大;籽粒淀粉积累速率的类型间差异主要表现在积累速率极值大小及其出现时间的早晚两个方面,糯玉米淀粉积累速率最大值分别是普通玉米和爆裂玉米的1.61倍和1.34倍,糯玉米淀粉积累速率最大值出现在授粉后10d,普通玉米和爆裂玉米则在授粉后20d。普通玉米的胚乳细胞数目与籽粒灌浆速率极显著正相关,糯玉米显著正相关,爆裂玉米相关不显著。在整个籽粒充实期,普通玉米籽粒的玉米素(ZR)含量都高于同时期的糯玉米和爆裂玉米,而糯玉米又高于爆裂玉米;籽粒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含量在3个类型间的差异规律则与ZR刚好相反。3个品质类型的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但在籽粒充实后期普通玉米SS活性下降最慢,而爆裂玉米下降最快;糯玉米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的籽粒充实期平均活性明显高于普通玉米和爆裂玉米;爆裂玉米的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的籽粒充实期平均活性高于普通玉米和糯玉米。
左振朋王婧董鲁浩马登超孙庆泉董树亭
关键词:玉米籽粒胚乳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