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044119627)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徐志伟王伟丁文祥陆兆辉张耀东更多>>
相关机构:新乡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深低温
  • 1篇低温体外循环
  • 1篇低温停循环
  • 1篇动脉
  • 1篇动脉转位术
  • 1篇血气
  • 1篇血气管理
  • 1篇婴幼
  • 1篇婴幼儿
  • 1篇深低温体外循...
  • 1篇深低温停循环
  • 1篇神经保护
  • 1篇神经保护效应
  • 1篇体外循环
  • 1篇停循环
  • 1篇气管
  • 1篇转位
  • 1篇转位术
  • 1篇外循环
  • 1篇硫酸镁

机构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作者

  • 2篇徐志伟
  • 1篇王顺民
  • 1篇朱德明
  • 1篇苏肇伉
  • 1篇张蔚
  • 1篇鲁亚南
  • 1篇张耀东
  • 1篇陆兆辉
  • 1篇丁文祥
  • 1篇王伟

传媒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体外循环...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深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大动脉转位矫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分析深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大动脉转位矫治(Switch)术中的运用和技术关键进行探讨和总结。方法回顾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期间,共对131例婴幼儿Switch术采用的深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占同期体外循环手术的3.2%。女16例,男115例。年龄从出生7个小时至12个月(3.6±2.2)个月,体重从1.79~8(4.2±1.4)kg。采用深低温低流量(DHLF)14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5例,深低温停循环结合低流量(DH-CA+DHLF)112例。所有病例采用pH稳态结合α稳态的血气管理方法。术毕131例均采用改良超滤法(MUF),其中57例采用传统超滤(CUF)结合改良超滤的方法。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5~215(126.5±45.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4~160(80.9±26.4)min;停循环时间4~53(18.5±12.6)min;低流量时间8~150(65.4±34.3)min。MUF时间10~15min,滤出液体(229.9±121.3)ml;在体外循环期间CUF时间5~30min,滤出液体(237.8±107.5)ml。体外循环中Hb(86±8.7)g/L,MUF后Hb可达到(118±17)g/L。本组死亡率10.7%,自动复跳率100%。结论新生儿和低体重的婴儿选择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Switch术更为有利。
陈虹朱德明王伟张蔚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关键词:体外循环大动脉转位术婴幼儿深低温超滤
硫酸镁结合pH-stat血气管理在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中的协同神经保护效应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硫酸镁结合pH-stat血气管理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过程中的神经保护效应。方法幼猪24头体质量(10.2±0.26)kg,雌雄不拘,随机均分为pH—stat组和Alpha—stat组。将两组再随机均分为加硫酸镁组和不加硫酸镁组。建立体外循环,降温至肛温18℃,停循环90 min,再灌注复温。手术过程中监测血压、平均动脉压、血气、肛温、颈内动脉血流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分析颈静脉血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水平变化。结果硫酸镁结合pH-stat对血清氨基酸水平影响集中在转流降温阶段,对谷氨酸、天冬氨酸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均<0.05),在停循环后的复温阶段对谷氨酸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P<0.01),而对于天冬氨酸和甘氨酸则有一定抑制作用(P>0.05)。两者结合可显著增加颈内动脉血流量(P=0.012)。结论硫酸镁与pH—stat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效应,其保护效应主要是通过均匀改变脑血流量,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来实现。
陆兆辉张耀东鲁亚南王顺民徐志伟
关键词:硫酸镁血气管理深低温停循环神经保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