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084)

作品数:41 被引量:1,015H指数:18
相关作者:陆玉麒沈惊宏董平孟德友柯文前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经济管理
  • 6篇历史地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县域
  • 6篇旅游
  • 5篇县域经济
  • 5篇可达性
  • 4篇城市
  • 3篇区域经济
  • 3篇皖江城市
  • 3篇旅游经济
  • 3篇交通网
  • 3篇交通网络
  • 2篇生产函数
  • 2篇生产效率
  • 2篇区位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皖江城市带
  • 2篇经济联系
  • 2篇竞合
  • 2篇竞合关系
  • 2篇空间结构

机构

  • 39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江西理工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甘肃工业职业...
  • 1篇江苏省社会科...
  • 1篇毕节学院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商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江苏省住房和...
  • 1篇临沂大学
  • 1篇江苏金宁达不...

作者

  • 33篇陆玉麒
  • 11篇沈惊宏
  • 8篇董平
  • 7篇孟德友
  • 5篇柯文前
  • 4篇俞肇元
  • 4篇牛品一
  • 3篇王晗
  • 2篇马颖忆
  • 2篇兰小机
  • 2篇周玉翠
  • 2篇卢晓旭
  • 2篇钟业喜
  • 2篇彭倩
  • 2篇赵玉芝
  • 2篇袁林旺
  • 2篇范业龙
  • 2篇赵俊华
  • 1篇刘少丽
  • 1篇尚正永

传媒

  • 11篇经济地理
  • 7篇人文地理
  • 5篇地理科学
  • 3篇地理研究
  • 3篇南京师大学报...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9篇2013
  • 18篇2012
  • 8篇2011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客流的山东省城市对外交通便捷度与联系格局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采集山东省17个城市间的公路、铁路和航空三种交通方式承载的客流数据,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对外交通便捷度与联系格局。研究发现:山东省城市对外交通的联系格局主要是南北方向,与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联系密切;省外交通便捷度而言,济南市拥有最好的对外交通便捷度,缺乏铁路交通的和处在边缘区的莱芜、滨州和东营等城市对外交通便捷度较差。省域城市联系格局整体表现为轴-辐系统,济南、淄博和潍坊三个城市成为省内客流的一级辐射点。城市间发车班次即联系强度主要受行政因素、距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杨忠臣陆玉麒
关键词:客流
区域竞合论——区域关系分析的新视角被引量:11
2013年
区域关系包括区域冲突、区域竞争与区域分工等多个侧面。国内学术界以往关于区域关系的研究仅指后者,而对前者均持负面或批评态度,认为是不顾大局、缺乏理性的行为。这显然不是对待区域关系的科学的做法。事实上,国际学术界在研究区域关系时,不仅对区域分工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同时对区域竞争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研究,两者的研究历史一样久远。研究认为,区域利益是区域关系分析的基础,不同区域之间既存在共性、合作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内在的冲突的一面。因此,区域冲突与区域分工是区域关系的常态性的两大表现。据此,区域关系可表述为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简称竞合关系。科学的区域规划,不能仅强调整体利益,更应充分体现各自的区域利益,应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从而使区域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陆玉麒董平
关键词:区域分工
江苏县域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联与分异演化格局被引量:9
2013年
针对县域尺度生产率空间演化和影响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分析的缺乏,综合ESDA和GWR模型研究江苏县域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联和分异演化格局,结论如下:①ESDA探测分析表明,所有变量局部空间上存在高低集聚的南北分异格局,全局空间上具有自相关效应且除政府干预与劳动生产率为负相关外,其他变量均为正向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变化趋势仍有差异;②劳动生产率不同类型区与变量可能的要素关系结构不同导致空间位置上的对应程度不同,基于GWR揭示了不同分布位置样本参数估计值存在方向性和数值大小差异,且随年份演进波动趋势与ESDA探测结果相同,由此验证了要素关系中潜在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异质性;③各变量回归估计参数的演变特征揭示出,除信息化水平外,经济密度、政府干预、人均国内投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劳动生产率边际效应的影响均有往北部转移的态势,隐含着在空间关联效应下,欠发达的苏北和沿海等地劳动生产率或有追赶较发达苏南地区的趋势。
柯文前陆玉麒俞肇元王晗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空间异质性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从人口密度的空间关联性、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耦合等角度,以3次普查数据为样本,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1990年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探讨了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沿岸、东南沿海和环太湖等地区形成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苏北平原形成人口密度低的集聚区,随时间推移,集聚趋势不断增强.江苏省人口密度"南高北低",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20年来人口重心逐渐向省域东南方向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有历史发展基础、社会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自然增长、区域发展政策等.
马颖忆陆玉麒
关键词: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
中心地等级体系的演化模型被引量:18
2011年
作为地理学两大理论基石之一的中心地学说,因其无法提供确定的时空参数条件,及其在演化过程模式上的缺失,致使其他空间结构模型无法与之对接,也导致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构建上的困难.本文深入解析了不同等级中心地产生与演化的过程机理,构建了中心地等级体系的演化模型,推导分析和模拟结果显示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产生与演化可分为萌芽期、成形期、完善期、成熟期和提升期5个阶段.受空间区位和中心性影响,中心地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存在显著不同,不仅同一级中心地规模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低等级中心地规模可以超过高一级中心地,而位于中央位置的中心地最终可形成中心地集聚区.研究表明基于均质平原假设条件,不仅可以形成均衡性的中心地功能结构,同时还可衍生出不均衡的中心地规模结构,从而完成了从纯理论的空间均衡模式的推导向不均衡的现实模式的解释和论证的转变.
陆玉麒袁林旺钟业喜
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59
2012年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构造地带经济、经济区、省区、城市等区域经济的基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异扩大、"三农"问题都集中反映在县域尺度上。因此,对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剖析,揭示差异形成的机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000年以来,江西省县域绝对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相对稳定趋势,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经济发达型、较发达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交通干线和长江沿线地区;欠发达型和不发达型县市呈不规则的环状分布于经济发达、较发达型县市的外围地区;从整体上来看,江西省各县市的发展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从县市数量上看,呈现出城市规模"金字塔"结构等特征。
赵玉芝董平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差异
流域中心城市的区位特征——以南昌为例被引量:5
2011年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南昌体现出居中性(离几何中心、人口中心、经济中心相对较近)的明显区位特征;作为流域中心城市,南昌位于赣江流域最大的支流抚河与干流的交汇处,这同样符合流域中心城市产生的一般规律;作为赣江三角洲的顶水点,南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区位特性却为一般流域中心城市所缺失。这样,居中性、干支流交汇处、三角洲顶水点的综合区位优势,奠定了南昌在赣江流域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地位。本文所揭示出的三角洲顶水点城市的概念,对流域空间结构的综合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陆玉麒
中国市域旅游综合吸引力指数评价被引量:16
2012年
论文以中国338个市域作为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测算其旅游吸引力指数。以南京市为例,通过GIS空间可视化并分别划分出5个等级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客源地。结果发现南京不同等级旅游目的地呈距离衰减规律,但同时出现区位跨越现象;南京旅游客源地总体上亦呈现距离衰减规律,但也出现远距离客源地等级甚至比近距离客源地等级要高的现象。笔者把吸引指数模型逆思维推演测算出了中国城市总吸引指数排名,并以可达性为基础,根据旅游目的地城市总吸引指数和旅游规模排名位序是否一致划分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程度现状10种类型,为城市旅游发展提供比较参考。
沈惊宏陆玉麒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可达性旅游目的地
基于“点—轴”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旅游空间布局整合被引量:31
2012年
在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大背景下,适时调整并优化皖江城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组织系统,协调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则是发展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的基本要求。以"点—轴"理论为基础,以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定量方法界定皖江示范区旅游城市节点、旅游开发轴线及其基础上的旅游地系统。研究表明:一级旅游城市节点为合肥市、芜湖市、池州市和安庆市,原巢湖市等10城镇为二级旅游节点;合肥—芜湖—宣城、马鞍山—池州—安庆、合肥—桐城—潜山交通段为一级旅游发展轴线,潜山—岳西—六安等9交通段为二级发展轴线。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规划出示范区四大旅游地系统:滨湖—滨江旅游地系统、区北丘陵旅游地系统、宣州文化旅游地系统、大别山旅游地系统。
沈惊宏陆玉麒韩立钦王志宏
关键词:旅游地系统皖江示范区
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以江西省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根据经济发展潜力的内涵,文章构建了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了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西省80个县域2000─2009年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呈增加态势;经济发展潜力的差距逐年增大,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经济发展潜力呈现西北部、东部较强,南部较弱的空间差异分布格局;以及县域经济发展潜力与经济发展实力未必具有一致性的结论。
赵玉芝董平
关键词:全局主成分分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