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089)

作品数:12 被引量:236H指数:9
相关作者:王铮黄蕊翟石艳马晓哲刘晓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碳排放
  • 6篇能源
  • 6篇能源消费
  • 5篇森林碳汇
  • 3篇人均碳排放
  • 3篇能源消费量
  • 3篇消费量
  • 2篇经济增长
  • 2篇STIRPA...
  • 2篇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造林
  • 1篇中部六省
  • 1篇省际
  • 1篇省际差异
  • 1篇水泥
  • 1篇水泥生产

机构

  • 1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河南省科学院
  • 1篇湖南省社会科...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华东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王铮
  • 6篇黄蕊
  • 4篇马晓哲
  • 4篇翟石艳
  • 3篇刘晓
  • 3篇刘慧雅
  • 2篇陈志建
  • 2篇朱永彬
  • 2篇刘昌新
  • 1篇孙翊
  • 1篇熊文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经济地理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省的碳排放趋势与对策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朱永彬、王铮最优增长率模型,研究了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福建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福建省森林碳汇量,为福建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下降速率为0.044.福建省人均碳排放呈倒"U"曲线增长,高峰出现在2047年.福建省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总量也呈倒"U"曲线增长,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48年,达到高峰时间比同等条件下的全国高峰略晚,反映出福建省技术进步缓慢,能源结构不够清洁.情景模拟显示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技术进步速率、调整产业结构,福建省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碳排放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综合使用3种方法时减排效果最优.
黄蕊刘昌新熊文王铮
关键词:能源消费量碳排放人均碳排放森林碳汇
中国地方政府碳减排压力驱动因素的省际差异——基于STIRPAT模型被引量:27
2012年
我国各个地区碳减排压力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间的碳排放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能由常系数经典回归分析所解释。本文考虑空间距离和局域空间联系因素,把地理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框架中,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对回归系数进行局域分解得到区域差异化的回归系数。结果发现,各个地区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弹性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碳减排压力及其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的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其中,相比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人口对我国碳减排压力的弹性变化区间最小,仅从0.8768到1.5113;各地区人均GDP(富裕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着显著不同,比如人均GDP提高1%时,新疆碳排放总量提高1.6118%,而云南仅提高0.8644%;能源强度(技术)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因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耗能产业相对密集的区域及相对发达地区,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驱动影响更大,这些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针对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三个驱动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调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陈志建王铮
关键词:碳减排STIRPAT模型
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趋势估计被引量:22
2012年
通过多种方法相结合,估计了京、津、冀地区2009-2050年的能源碳排放量、水泥工艺碳排放量和森林碳汇量,计算了区域总的碳排放量和净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都呈现先升后降的Kuznets趋势,森林年碳汇量对碳排放降低影响不明显;2)在自由排放条件下,北京、天津均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高峰期,河北省及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高峰将延迟到2039年;3)在2050年前,北京、天津年碳汇量将有所降低,河北年碳汇量则上升。
王铮刘晓朱永彬黄蕊
关键词:动力学模型能源消费量碳排放京津冀
中国分省区森林碳汇量的一个估计被引量:22
2011年
在CO2FIX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省)的森林碳汇量进行估计,为省级区域上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在估算原有森林碳汇量的基础上,文章假设对全国的无林地进行造林,实现新造林面积57323200ha,并估算其碳汇潜力.估算结果显示,2005~2050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可从大气中吸收固定的碳量累计达到8.4GtC,其中原有森林累计固定4.9GtC,新造林累计固3.5GtC,所有森林的年碳汇量随着时间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在各省市自治区中,内蒙古自治区、云南、四川、甘肃和黑龙江等省,是重要的碳增汇区域,对碳汇的贡献较大.
马晓哲王铮
关键词:气候保护森林碳汇
基于STIRPAT模型的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2
2013年
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减少碳排放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采用重庆市1980—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时间序列数据,基于STIRPAT模型,通过岭回归拟合得到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人口数量、人均GDP及其二次项、能源强度、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化水平的多元线性模型.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将引起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相应增加0.963%、(0.398+0.463lnA)%、0.059%、0.266%,其中,A为人均GDP.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对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每增加1%,能源消费碳排放将会减少0.093%.
黄蕊王铮
关键词:碳排放STIRPAT模型影响因素岭回归
基于ARDL模型长三角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被引量:25
2013年
碳排放量、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增长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长三角地区(研究该区域为上海、浙江、江苏,简称长三角,下同)碳减排措施的实施是否会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和碳排放量间存在何种联系,这些均是在长三角碳减排政策制定中亟待考虑的问题。利用1990~2010年,长三角的能源经济样本数据,使用ARDL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Granger)定量的研究了上述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碳排放量、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分别为回归变量时,均存在其它解释变量和每个回归变量间的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长期关系中,存在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负向弹性影响。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能源消费每增长1%,经济增长0.67%。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为负,碳排放量每增长1%,经济则减少0.49%。Granger因果关系的研究表明:滞后长度分别为3,4时,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倒的单向因果关系。不存在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且亦不存在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在长三角,制定和实施适当的节能减排政策将不会阻碍该地区经济增长。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应首先考虑能源结构优化,降低长三角高碳能源的消费比重。
翟石艳王铮
关键词:碳排放能源结构经济增长长三角ARDL模型
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俱乐部收敛分析被引量:19
2015年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差异明显的客观事实,文中考察1995-2010年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人均碳排放收敛模型,研究不同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低人均碳排放区域已跨入中度人均碳排放型;中度人均碳排放型地区也已跨入较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或者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2)考虑时空效应,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加强,且空间集聚呈连片分布的特征。(3)通过Moran's I指数对我国区域进行内生分组,采用空间面板模型估计技术,结果发现L-L地区人均碳排放存在空间俱乐部收敛,其他地区收敛趋势并不明显;结论启示了在一个区域俱乐部内部,建立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将可能对相邻地区产生良性的溢出效应。
陈志建王铮孙翊
关键词:人均碳排放
平稳增长条件下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排放需求估算被引量:12
2013年
文章运用碳排放经济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9—2050年的能源碳排放需求量和减排可能性。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地区节能减排处在良性发展阶段,我国的哥本哈根承诺在发展低碳技术的前提下可以满足;(2)2020年以前,按照平稳增长要求,我国西部地区不可能达到减排40%—45%的平均减排目标,因此东部地区在未来的减排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责任;(3)以上海为代表的传统工业省区,以及经济正在起飞的中部省区,不宜大规模降低能源消费,因此需加大对这些地区的产业机构进步投资和能源结构优化,以降低碳排放;(4)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内蒙古、宁夏、青海、贵州及云南地区,节能减排压力大,需重点加快技术进步投资和改进生产模式,以保障实现最优的平稳增长。
王铮刘晓黄蕊刘慧雅翟石艳
关键词:能源强度
排放与森林碳汇作用下云南省碳净排放量估计被引量:5
2011年
以云南省为例,用马尔科夫链计算能源结构,在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基于动态最优化理论估计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基于CO2FIX模型计算云南省森林碳汇,预测在能源消费碳排放和森林碳汇共同作用下的从2008到2050年碳净排放量。研究发现云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净排放量曲线都呈"倒U"型,在2035年达到高峰,高峰值分别为和129.71 MtC和118.89 MtC;在森林碳汇中,原有森林的碳汇作用在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处于主导地位,但新造林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所以在保护原有森林的同时要植树造林,从生态学角度抵消碳排放;森林碳汇只能减少小部分碳排放,更主要的是改善云南省的能源结构,加快技术进步速度,开发水电等新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刘慧雅王铮马晓哲
关键词:碳排放森林碳汇
中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被引量:39
2012年
采用王铮等人提出的中国碳排放预估模型,测算在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中部六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考虑了6省未来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各省森林碳汇量,从而得出各省的净碳排放量,为各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各省的能源碳排放量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能源碳排放高峰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6个省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大的是河南,最小的是山西;累计森林碳汇量最大的是江西省,其次是湖南省,河南省最小;各省应在减少能源碳排放的同时,控制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积极增加森林碳汇,从多方入手减少碳排放。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
关键词:能源消费量碳排放人均碳排放森林碳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