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3JJD770005)
- 作品数:23 被引量:54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昭军李锐张文涛肖瑞宁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近代中国反排外思想的形成与影响
- 2021年
- 反排外思想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近代国人处理中外关系时的重要原则。五四运动时期,上海等地民众呼吁和平抗争,并谴责暴力行径,反排外思想初步形成。国民革命初期,中共积极为义和团运动正名,辩证剖析其功过,并号召运用文明科学精神从事反帝运动,反排外思想进一步发展。五卅运动时期,社会各界既驳斥外媒关于中国“排外”谣言,也努力宣传反排外思想,促使五卅运动和平顺利进行,反排外思想达于成熟。国民革命后,“反排外”一语成为了国内与中外政治纷争话语体系里的关键内容,凸显了反排外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 葛静波
- 关键词:民族主义反帝
- 20世纪上半期清学史研究的正反合被引量:1
- 2017年
- 20世纪上半期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呈现为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世纪之初,章太炎、梁启超等运用新史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清代学术,奠立了清学史研究的现代格局。与政治上宣传民族主义和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相呼应,他们在学术上主张"扬汉抑宋",推崇乾嘉汉学,贬抑清廷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针对启蒙主义的问题与不足,二三十年代,柳诒徵、钱基博、钱穆等新人文主义史家起而反驳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的观点,力主"扬宋抑汉",强调尊重历史传统,弘扬中国的人伦道德和人文精神。40年代,以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推陈出新,把启蒙推进到新的阶段。他们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清代思想和学术,表彰早期启蒙思想,指出无论汉学和宋学均是旧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属于有待批判和改造的对象,从而较彻底地摆脱了汉学和宋学的束缚,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旧文化的对立。
- 张昭军
- 关键词:时代思潮启蒙主义新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
- 现实与想象:国民革命时期思想界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认知
- 2015年
-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国民革命几乎同时,曾引发国人诸多解读。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将新经济政策等同于民生主义,其内在精神是阶级调和而非斗争,也因之确定"联俄容共"。梁启超等则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共产主义道路的根本否定,进而以此为据反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则以为新经济政策是既定的过渡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乌托邦思想的关键所在,从而捍卫了自己通过阶级革命获取政权的合法性。这些论点显示了彼此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
- 张文涛
-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思想界阶级斗争
- 从国民性到民族性:北伐后民族性概念的建构被引量:1
- 2014年
- 北伐战争后,中华民国进入民族国家构建时期。这一背景下,社会语境发生较大变化,作为现代国家主体的国民开始让位于民族国家构建基础的民族。原本界限并不清晰的国民性概念与民族性概念逐渐发生分化,且民族性概念愈来愈成为描述中华民族、塑造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概念。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民族性概念继承了"天下"概念的主要内容,并成为民族本真性的重要载体。
- 李锐
- 关键词:民族性国民性北伐战争民族认同抗日战争
- “文字有灵,国魂可唤”:抗战时期民族英雄文本与抗战精神动员被引量:1
- 2016年
- 抗战时期,民族英雄文本大批涌现,主要包括民族英雄故事集与民族正气文选两种文类形式。在功能上,民族英雄文本不仅保持了传统文选的知识功能,同时也继承了清初遗民录的表彰及激励功能。民族英雄文本通过表彰、展示民族英雄及其事迹,重塑中华民族的典范民族性形象,从而承担保存记忆、构造历史的功能,进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抗战精神的动员。
- 李锐陈曦
- 关键词:民族性抗战精神
- 试析程朱理学在清代的衰落被引量:2
- 2015年
- 清代是程朱理学的衰落期。从中国传统学术演进的角度检讨,理学在清代衰落,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清廷的专制,扼杀了理学的创新活力,理学沦为实用工具,只是宣传伦常教化。第二,清代汉学对理学基本命题的批评,严重动摇了理学的学理基础,挫伤了理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第三,理学人士无视理学与心学同源,排斥心学过勇,讳言心性思辨,意味着阻断了理学源头活水,严重削弱了自身的理论根基。
- 张昭军
- 关键词:清代程朱理学文化专制心学汉学
- 1910年代知识界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被引量:2
- 2018年
- 1910年代,经由欧战与五四影响,知识界对"帝国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入,在价值判断上也渐趋统一。不过,此时的知识界对于"帝国主义国家"的认识并未抱持负面态度,特别是在"殖民地"问题上,还存有正面评价。欧战爆发后,知识界对于"帝国主义国家"的认识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德、日两国,更成为了国人抨击的对象。伴随着"帝国主义引发欧战"的观念,知识界对于"帝国主义政策"与"殖民地"问题也普遍持批判态度。欧战期间,"军国主义""大……主义""国家主义"还被时人当做"帝国主义"的同义词使用,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含义理解。五四运动中,"反日"成为了国人"反帝"斗争的焦点,运动中的"反排外"也体现了国人开始摸索反帝运动的多种形式。总之,1910年代,知识界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上承清末,并为1920年代全国性"反帝"观念与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 葛静波
- 关键词:知识界欧战五四运动
- 文化史研究再出发——1978-2000年的中国文化史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2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从学科史的角度看,从80年代初开始,在梁漱溟、蔡尚思等一批著名学者的倡导和组织下,专门性的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相继创办起来,学术会议不断召开,从而积极推动了文化史研究的开展。到90年代末,学界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学术队伍,先后出版了约20种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丛书、200余部以"文化史"冠名的综合性著作,文化史研究呈现出兴盛的局面。就研究取向言,文化史研究与中国的道路选择、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思潮紧密相关。大体说来,80年代批判和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声音高一些,90年代认同和肯定中国文化传统的声音多一些。继往开来,回顾和总结这20年的学术史,意在推动当下的文化史学科建设。
- 张昭军
- 关键词:文化史学术史文化传统
- “国故”如何整理成“文化史”--以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6
- 2014年
- 由胡适等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的"文化史"的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史、子、集等在内的一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的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的文化专史。"文化史"既是"整理国故"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的哲学框架,形塑中国的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法则,他所建立的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的求证"的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的革命和裂变。
- 张昭军
- 关键词:国学文化史整理国故
- 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军队形象的塑造与宣传被引量:3
- 2018年
-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从一贯的政策和方式出发,将宣传工作与政治、军事斗争相结合,积极为军队树立正面形象,为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帮助。具体而言,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更改军队名称,并通过报刊媒介塑造军队"解放者"形象,进一步突出"解放"的概念,明确战争性质;另一方面通过对军队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的报道,塑造军队胜利之师的形象,增强人民的信心,鼓舞群众投入到支援军事斗争的队伍之中。
- 肖瑞宁张昭军
- 关键词: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军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