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2009Y051)

作品数:8 被引量:69H指数:5
相关作者:张晨方贻儒吴志国李则挚陈俊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精神分裂症
  • 5篇分裂症
  • 4篇精神分裂症患...
  • 3篇首发
  • 3篇首发精神分裂...
  • 3篇首发精神分裂...
  • 2篇氧化应激
  • 2篇双相
  • 2篇双相障碍
  • 2篇随访
  • 2篇随访研究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多巴胺D1受...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氧化酶
  • 1篇氧化应激水平
  • 1篇氧化应激损伤
  • 1篇抑郁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七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张晨
  • 5篇方贻儒
  • 4篇吴志国
  • 3篇李则挚
  • 2篇陈俊
  • 2篇禹顺英
  • 1篇易正辉
  • 1篇程晓雯
  • 1篇黄佳
  • 1篇熊祥玉
  • 1篇苑成梅
  • 1篇江学锋
  • 1篇陈昊
  • 1篇王勇
  • 1篇张洁
  • 1篇吴瑛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1篇2012
  • 7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干预组合并健康教育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生活满意度量表(LSR)分别于入组时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随访结束时,两组BPRS评分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但干预组在焦虑抑郁以及缺乏活力等因子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6,4.63;P〈0.01);两组LSR总评较入组时均有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在热情与冷漠及心境因子评分明显由于对照组(t=2.61,2.54;P〈n05);患者的生活满意度与起病年龄和治疗前的LSR水平呈正相关,与治疗前BPRS总分呈负相关(P〈n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药物维持治疗的同时给予积极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其阴性症状,提高生活满意度,有助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健康教育对于起病年龄小、生活满意度低及精神症状严重的患者尤为重要。
程晓雯吴瑛江学锋熊祥玉张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随访研究精神症状生活满意度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自由基、抗氧化酶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56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包括双相Ⅰ型组23例及双相Ⅱ型组33例)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抑郁症状,并检测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含量,选择32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对照组),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参数在组间差异及其与HAMD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双相Ⅰ型和Ⅱ型组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OD、CAT及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控制身高、体质量指数和年龄等因素后HAMD评分与血浆MDA水平呈正相关(β=0.46,P<0.05),与SOD(β=-0.27,P<0.05)、CAT(β=-0.41,P<0.05)和GSH-PX(β=-0.34,P<0.05)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参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发生过程,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失衡有关。
张晨苑成梅黄佳吴志国陈俊王勇方贻儒
关键词: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氧化应激病例对照研究
多巴胺D1受体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巴胺D1受体基因(DRD1)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数量性状的关联。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收集2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47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采用TaqMan荧光探针SNP基因分型技术对DRD1基因的5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rs4532、rs5326、rs2168631、rs6882300及rs267418)进行检查,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疾病表型的数量性状。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间DRD1基因5个标签SNP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rs4532-rs5326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D’=0.84);单体型分析显示各单体型分布频率差异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携带rs4532G等位基因患者的阴性症状分显著高于不携带G等位基因患者[GG+GA型(20.3±3.3)分,AA型(18.2±3.9)分,P〈0.01]。结论DRD1基因rs4532位点可能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数量性状存在关联。
张晨吴志国邵阳李则挚禹顺英方贻儒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基因
双相障碍与氧化应激损伤被引量:11
2011年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是一种高致残率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躁狂相与抑郁相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发作,患病率约为1%~1.5%。双相障碍病因复杂,迄今不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与心血管疾病、肥胖和糖尿病等躯体疾病的共病率较高,
张晨方贻儒
关键词:双相障碍氧化应激抗氧化酶DNA损伤
精神分裂症的DNA甲基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可能通过DNA甲基化机制调控基因表达,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风险增加。文章就DNA甲基化对环境因素影响及其在精神分裂症发生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张晨易正辉方贻儒
关键词:DNA甲基化环境因素精神分裂症
社区老年认知功能和生活功能的变化模式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正常老化与痴呆在认知功能和生活功能变化模式的区别。方法对社区正常老人(NC)、AD、VD三组共131例,入组和随访24个月后进行MMSE及ADL评估。结果①随访前后三组病例的MMSE评分均有显著下降。②三组MMSE量表中个因子分的变化情况各不相同。③AD组和VD组ADL评分上升显著,正常对照组ADL评分上升不显著。④AD患者女性认知功能下降快,饮酒后V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快。结论①正常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与AD、VD患者认知功能的衰退存在着不同的模式。②性别和饮酒可能分别是AD和V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乔丽旻李则挚陈昊张晨孙守军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多巴胺D1受体基因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多巴胺D1受体基因间的关系。方法使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韦氏记忆量表(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1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的认知功能,并利用TaqMan荧光探针SNP基因分型技术对DRD1基因rs453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间DRD1基因rs453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90,P=0.35;χ^2=0.01,P=0.93);WCST各指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携带rs4532G等位基因的精神分裂症患者WCST中持续性错误率显著高于不携带rs4532G等位基因的患者[分别为(60.9±13.2)%,(44.9±21.3)%,t=4.79,P=0.00002]。结论DRDI基因rs4532多态性位点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损害有关。
张晨李则挚吴志国陈俊彭代辉方贻儒禹顺英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多巴胺D1受体多态性
家庭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辅助治疗的随访研究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抗精神病药物合并家庭干预组(干预组,45例)及单用抗精神病药物组(对照组,45例),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家庭功能量表(FA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及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估患者家庭状况和精神症状。结果:随访结束后,干预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及家庭功能改善明显(P<0.01);干预组FACESⅡ-CV中的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6.7±12.2)分、(57.7±10.4)分、(68.4±10.6)分、(55.8±9.7)分,P均<0.01],干预组FAD中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BPRS、SAPS及SANS评分均较入组时有明显下降(P均<0.01),随访期干预组BPRS和SAN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9.6±10.7)分、(21.8±12.5)分、(16.7±6.4)分、(18.8±7.2)分,P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精神症状预后与基线期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基线期家庭功能及发病年龄呈负相关(t=2.65,-2.49,-2.79,P均<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家庭干预,可增加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提高家庭功能,改善疾病预后。
江学锋张晨吴志国熊祥玉张洁朱学勤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家庭功能家庭干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