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2008320)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兰芝花中霞李媛王莎莎牛文刚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理学

主题

  • 3篇氮杂
  • 2篇衍生物
  • 2篇取代苯
  • 2篇取代苯基
  • 2篇活性
  • 2篇二氮杂
  • 2篇苯并二氮
  • 2篇苯基
  • 2篇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分析
  • 1篇乙酸
  • 1篇乙酸甲酯
  • 1篇乙氧羰基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活性
  • 1篇色谱
  • 1篇生物活性
  • 1篇谱分析
  • 1篇羧基

机构

  • 5篇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王兰芝
  • 2篇李媛
  • 2篇花中霞
  • 2篇王莎莎
  • 1篇黄金华
  • 1篇吴孟欣
  • 1篇刘薇
  • 1篇张萍
  • 1篇牛文刚

传媒

  • 3篇有机化学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1,5-苯并二氮杂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0年
1,5-苯并二氮杂是一类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的七元杂环化合物,很多化合物已作为临床药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而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已成为有机化学的一个热点,综述了1,5-苯并二氮杂的生理活性、医药方面的应用,以及双环化合物合成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兰芝花中霞牛文刚
苯甲醛与乙酰丙酸乙酯反应产物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010年
建立了苯甲醛与乙酰丙酸乙酯亲核加成反应目标产物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体积比60∶40的甲醇-0.02%甲酸水溶液,流速为0.6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为270nm。在上述条件下两种目标产物分别在1~300μg/mL和1~600μg/mL的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回收率分别为101.0%~102.1%和97.4%~104.0%。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为不饱和有机酸类同分异构体的分析提供了一定参考。
王兰芝吴孟欣李媛
关键词:苯甲醛
4-取代苯基-2,3-二氢-1,5-苯并硫氮杂-3-乙酸甲酯及其钠盐的合成被引量:5
2010年
以不同取代的苯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酰基化、酯化、Mannich反应得到3-亚甲基-4-取代苯基-4-氧代丁酸甲酯(1a~1g),再与2-氨基苯硫酚进行Michael加成和分子内环和,合成了一系列4-取代苯基-2,3-二氢-1,5-苯并硫氮杂-3-乙酸甲酯并水解了其中的4个化合物,产物的结构经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
张萍黄金华王兰芝刘薇李媛
关键词:MANNICH反应
新型1,5-苯并二氮杂卓衍生物的结构与抑菌活性的理论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G(d,p)水平上对一系列新型1,5-苯并二氮杂卓衍生物进行了几何结构全优化和理论计算研究,得到分子的几何结构、NPA电荷、红外振动光谱及轨道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5-苯并二氮杂卓分子的七元环是扭船式构型;分子不同位置连接不同的取代基,对分子的电荷分布有一定影响;红外光谱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通过探讨前线轨道与抑菌活性的关系发现,所研究的杂卓分子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其中分子中的N(11)和C=N可能分别是所合成的该类化合物与细菌(枯草杆菌)和真菌(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发生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
王莎莎王兰芝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活性
2-乙氧羰基(羧基)-4-取代苯基-2,3-二氢-1H-苯并[b][1,4]二氮杂的合成及抑菌活性测定被引量:2
2013年
以取代苯和顺丁烯二酸酐为起始原料,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酯化、aza-Michael加成、环合、脱水等过程,合成了11种未见文献报道的2-乙氧羰基(羧基)-4-取代苯基-2,3-二氢-1H-苯并[b][1,4]二氮杂(4a^4g和6a^6d)化合物.通过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确定了目标产物的结构,对合成目标化合物的反应条件、选择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对新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了一定的抑菌活性,并表现出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特异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G水平上对所合成的11种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几何全优化和计算,研究其微观结构和抑菌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11)和C=N可能分别是所合成的该类化合物与细菌(枯草杆菌)和真菌(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发生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
王兰芝花中霞王莎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