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72185)

作品数:17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陈洪凯唐红梅周云涛王林峰陈涛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交通大学枣庄学院三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6篇建筑科学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危岩
  • 4篇滑坡
  • 3篇模型试验
  • 3篇计算方法
  • 2篇地质学
  • 2篇动力地质学
  • 2篇端部
  • 2篇岩体
  • 2篇土质滑坡
  • 2篇抗滑
  • 2篇荷载
  • 2篇爆破
  • 2篇崩塌
  • 1篇道路工程
  • 1篇地震
  • 1篇地震作用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地质灾害防治
  • 1篇动荷载

机构

  • 16篇重庆交通大学
  • 6篇三峡大学
  • 6篇枣庄学院
  • 1篇深圳市深水兆...

作者

  • 13篇陈洪凯
  • 4篇唐红梅
  • 2篇周云涛
  • 2篇王林峰
  • 2篇王小委
  • 1篇唐芬
  • 1篇伍仁杰
  • 1篇杨铭
  • 1篇胡丹
  • 1篇王圣娟
  • 1篇陈涛
  • 1篇周晓涵
  • 1篇张景昱

传媒

  • 4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灾害...
  • 2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价值工程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华东交通大学...
  • 1篇路基工程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运用等效应力法建立压剪型危岩破坏判据的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构建压剪型危岩断裂力学模型。模型考虑了主控结构面的贯通段有水压和无水压两种情况,建立了两种情况下主控结构面的非贯通段等效应力场,结合D-P理论,建立了压剪型危岩的破坏判据。算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当贯通段无水压作用时,将有关参数代入破坏判据式,即可判定该危岩体是否失稳;当贯通段有水压作用时,危岩体的失稳破坏与水压应力在裂缝尖端产生的应力场距离r有关,只要求得r的具体值,就可以利用破坏判据式判断该危岩体是否失稳破坏。
陈洪凯张金浩
滑坡格构-锚固工程结构计算及其应用——以重庆万州清泉路滑坡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筏板式格构-锚杆-锚索复合抗滑支挡结构是治理土质滑坡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技术。该结构由筏板式格构、膨胀型锚杆和预应力锚索组成,结合了普通格构和筏板基础的综合功能。通过建立简化结构计算模型,确定了结构中所需锚杆以及锚索数量的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应用,针对大型松散堆积层滑坡—重庆市万州区清泉路滑坡,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型结构的设计方法能够满足工程安全要求,该新型结构具有一定的工程适用性。
杨铭陈洪凯陈斯祺
关键词:土质滑坡
危岩集合体激振特性试验研究
2022年
危岩集合体是产生大型特大型崩塌灾害的物理基础,其破坏机制是崩塌灾害监测预警的重大科学问题。构建了危岩集合体激振试验模型,据此开展危岩破坏模型试验,获得了约27万个激振信号测试数据。试验表明,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对激振信号在危岩集合体内的传播影响明显,完整性越好,越容易传递激振信号。同时,激振信号存在主振和次振两部分,其中主振发生在第20~50 ms,次振发生在第90~100 ms,且危岩块之间完整性越差,次振分散性越显著。危岩集合体内危岩块的破坏有随机性,但是危岩破坏产生激振作用则有必然性,主振可能是引发大型特大型崩塌灾害的激发因子,次振可能是危岩集合体发生链式崩落的内在动力机制。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危岩集合体破坏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借鉴。
王春华陈洪凯
关键词:模型试验
基于时程分析的滑塌式危岩清除爆破动力稳定性计算方法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滑塌式危岩清除爆破问题,通过爆破峰值速度衰减规律及危岩体力学特性,建立了滑塌式危岩动力物理模型及动力计算模型;通过欧拉方程确定危岩体内任一位置的爆破动应力,提出一种简化方法确定了爆破等效荷载,并对等效荷载进行动力时程修正,结合极限平衡方法得到危岩体任一时刻的稳定性系数,最终建立了滑塌式危岩动力计算方法。以重庆市望霞W2-1危岩体为例,作危岩稳定性系数时程曲线进行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爆破动力作用致使稳定性系数降低2.86%,加剧了危岩体的危险性,爆破动力对危岩体的作用时间在0.45 s左右,与现场监测数据基本吻合,可为危岩动力稳定性计算评价及优化危岩爆破清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陈洪凯周云涛唐红梅
关键词:动力地质学时程分析动荷载危岩
危岩崩塌灾害物理演进理论框架与灾害爆发时间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构建危岩崩塌灾害物理演进理论框架,分析崩塌灾害爆发时间以进一步推进危岩崩塌减灾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基于危岩崩塌减灾科学问题的前期研究,遵循地貌过程发育理念及危岩周期荷载,并通过典型危岩崩塌事件爆发时间统计分析,探索危岩崩塌灾害物理演进基础理论研究新方向。【结果】1)构建了危岩崩塌灾害物理演进理论框架,即危岩聚集体地质成因机制、危岩荷载计算理论、危岩破坏断裂力学、危岩破坏激振理论和危岩破坏起崩动力学。2)分析结果显示约70%的危岩崩塌灾害事件爆发在夜间尤其是凌晨;危岩崩塌灾害爆发与雨季没有明显关联性,在雨季爆发的灾害事件仅占总数的56%。3)地月固体引潮力可增强倾覆点在危岩体重心外侧的第1类倾倒式危岩的稳定性,天然状态下稳定系数可提高6.21%~11.03%,对倾覆点在危岩体重心内侧的第2类倾倒式危岩的稳定性有显著劣化作用,天然状态下稳定系数降低幅度可达到10.33%~21.52%。【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危岩崩塌灾害减灾基础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并有助于提升灾害监测预警水平,也为深入开展地月日固体引潮力和昼夜温差冻胀力两种危岩周期荷载作用下危岩破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借鉴。
陈洪凯王圣娟陈君
关键词:周期荷载
爆破冲击波在层状围岩中的衰减的试验研究
2015年
以地下隧道为原型建立试验模型,进行爆破试验,获得了10万多个激振加速度测试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激振加速度在一定距离范围内随着离爆破点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数据有明显的边界效应,有放大作用;裂隙对冲击波的传播有延迟的作用。
陈洪凯胡丹
关键词:爆破冲击波模型试验
爆破冲击作用下岩体损伤范围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针对地下工程岩体压碎和塑性变化两种损伤形式,本文以莫尔-库伦准则为岩体在爆破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条件,提出了冲击波作用下岩体压碎圈范围的计算式,运用Von Mises屈服条件,计算了应力波作用下岩体塑性区范围。以KUBELA420炸药为例,估算了重庆主城区常见砂岩在爆破过程中形成的压碎圈范围不超过1.7倍装药半径,应力波作用下岩体塑性区范围不超过25.06倍装药半径,其与数值模拟预测的结果较接近。
王小委陈洪凯廖云平
关键词:应力波塑性区数值模拟
多次爆破能量下滑块位移法分析滑坡稳定性被引量:1
2014年
爆破荷载对滑坡体的作用过程实际是爆破引起滑体滑面位移累加的过程;将滑坡滑移面简化为拉裂段、剪切段和蠕滑段,建立了滑坡振动的物理模型和滑块的力学模型,基于剪切段和蠕滑段的本构方程得出滑坡滑动过程的应变能公式,同时分析得出了爆破地震波衰减能量、重力势能以及滑坡体阻尼耗能公式,通过能量守恒最终计算出剪切段和蠕滑段的位移量,并给出单次和多次爆破振动下滑坡的总位移量表达式。以码头隧道洞口滑坡为例,获得每个条块的单位滑移量,并判定滑移破坏首先是剪切和蠕滑交接处,其次为剪切段顶端,最终是蠕滑段末端,同时得到单次振动滑坡滑移量为83.92 mm,假定一次爆破影响相同,监测滑坡临界破坏总位移量为670 mm,只需7.98次爆破滑坡即发生滑移破坏。
唐红梅周云涛
关键词:环境工程动力地质学滑坡
危岩主控结构面端部区域应力特征研究
2015年
危岩主控结构面端部区域的应力变化是导致危岩破坏的主要因素。针对压剪破坏型危岩,进行室内模型试验。主控结构面端部区域的平面应力状态可以用两个主应变ε1和ε2来表示,在模型主控结构面端部布置了5个测点,试验量测到5个测点在施加荷载过程中两个主应力的变化曲线;对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危岩主控结构面端部区域的1#、4#和5#测点的主应变在所施加荷载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变化较大;2#和3#测点的主应变的变化较小。说明1#、4#和5#测点的主应力变化最为敏感,敏感程度1#>4#>5#>3#>2#;3#测点在整个过程中两个主应力方向上均处于受压状态。
张景昱陈洪凯
关键词:危岩主应变模型试验
库岸土质滑坡蠕变作用下悬臂抗滑桩受荷劣化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库岸土质滑坡在库水周期性浸泡作用下对悬臂抗滑桩劣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广义Kelvin蠕变模型描述库岸土质滑坡的蠕变作用,将悬臂抗滑桩假定为Winkle弹性地基梁,研究蠕变作用对抗滑桩内力的不利影响。【结果】得到库岸土质滑坡体蠕变位移场,构建了库岸土质滑坡抗滑桩蠕变内力计算式。以三峡库区桥头北滑坡为实例,分析表明考虑滑坡体蠕变作用后,悬臂抗滑桩在工程竣工后的前30 d内桩体内力增长速率较快,在100 d后趋于平稳;桩顶位移、滑动面处弯矩、剪力与不考虑滑坡体蠕变时相比分别增大了约0.8倍、1.7倍和0.3倍。【结论】在采用抗滑支挡结构治理库岸土质滑坡时应考虑到由库水周期性浸泡引发的滑坡体蠕变作用,特别是蠕变应力对抗滑支挡结构服役性能有明显的劣化效应。
罗爽陈洪凯黄永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