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3-SW-426)

作品数:18 被引量:498H指数:12
相关作者:苏以荣吴金水肖润林宋同清黄道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土壤
  • 6篇茶园
  • 5篇稻草覆盖
  • 5篇微生物
  • 4篇洞庭湖
  • 4篇洞庭湖区
  • 4篇亚热带丘陵
  • 4篇幼龄茶园
  • 4篇丘陵
  • 4篇物量
  • 4篇湖区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微生物量
  • 3篇耕作
  • 3篇耕作土壤
  • 2篇稻田
  • 2篇稻田土
  • 2篇稻田土壤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亚...
  • 5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苏以荣
  • 7篇吴金水
  • 6篇肖润林
  • 6篇宋同清
  • 6篇黄道友
  • 5篇彭晚霞
  • 5篇黄伟生
  • 4篇彭佩钦
  • 4篇肖和艾
  • 4篇朱奇宏
  • 2篇杨知建
  • 2篇郝晓晖
  • 2篇胡荣桂
  • 2篇童成立
  • 2篇刘守龙
  • 2篇彭洪翠
  • 2篇李玲
  • 2篇王久荣
  • 2篇王克林
  • 2篇曾馥平

传媒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5篇2007
  • 11篇2006
  • 2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土壤环境和生产的影响被引量:30
2006年
以常规管理茶园(清耕茶园)为对照,通过连续4a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与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物措施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了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提高了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获得了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多种调控效果,延缓和缩短了高温和干旱时间,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其名优绿茶酚氨比分别下降了0.68%和28.14%,产量提高了26.19%和32.65%,间作白三叶草的效果更好。
宋同清肖润林彭晚霞王久荣李盛华刘小飞夏艳
关键词:幼龄茶园稻草覆盖土壤环境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被引量:31
2006年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利用方式的改变必将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洞庭湖腹地选取典型样区,通过调查走访和密集取样,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和双季稻水田)下623个农田耕层土样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为双季稻水田(28.12 g/kg)>一季稻水田(27.03 g/kg)>水旱轮作地(24.79 g/kg)>旱地(17.96 g/kg),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土地生产力、秸秆还田量和土壤水文状态是导致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强作物秸秆还田(土)、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地表覆盖是维持和提高洞庭湖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尤其是旱作土壤。
唐国勇彭佩钦苏以荣童成立吴金水黄伟生朱奇宏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耕作土壤洞庭湖区
森林火灾迹地自然恢复与人工林林分结构及效应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对桂西北地区森林火灾迹地自然抛荒恢复与人工林林分结构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经营年限的增加,5种人工造林经营模式年均土壤有机质增加2.50%~4.08%,全N增加11.80%~43.64%,全P增加2.33%~19.95%,全K增加17.73%~44.33%;生物量最高为人工油茶(平均87791kg/hm^2),其次为人工桉树(70799kg/hm^2);而生产力最高为人工木荷(36965kg/hm^2),其次为人工油茶(32746kg/hm^2);水土保持效应最佳为人工竹林和人工油茶,其次为人工木荷、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桉树。
曾馥平王克林宋同清
关键词:迹地自然恢复抛荒人工造林
我国23个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评估 Ⅱ.淋失临界值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磷吸附特性的关系被引量:54
2006年
从13个省(市)采取23个耕地表层土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其磷素淋失临界值和pH、有机质、<0.01mm、<0.002mm、交换性钙镁、活性铁铝、磷等温吸附特性等,以建立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磷吸附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增加,土壤pH与临界值之间呈显著的指数关系;而当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减小,在pH6.5左右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最高。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有机质、活性铁(铝)、交换性钙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与交换性镁、CEC、<0.01mm、<0.002mm、K、Qm的相关性受土壤酸碱度影响。可以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或活性铁的含量,来计算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评价土壤磷素淋失的风险。供试的23个土壤,除了采自湖北潜江的20号水稻土存在比较大的磷素淋失风险,其余土壤发生磷素淋失的风险很小。
赵小蓉钟晓英李贵桐鲍华军李浩浩熊桂荣林启美
关键词:土壤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洞庭湖区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8
2006年
在洞庭湖区选取典型样区,于2004年3月通过调查和密集取样,测定了各种耕地利用方式(旱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和双季稻水田)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分析了DOC、MBC、TOC的关系。结果表明,(1)DOC含量为水旱轮作地(66.3mg·kg-1)>双季稻水田(64.7mg·kg-1)>一季稻水田(60.1mg·kg-1)>旱地(55.7mg·kg-1),MBC含量为双季稻水田(885.9mg·kg-1)>一季稻水田(730.6mg·kg-1)>水旱轮作地(720.9mg·kg-1)>旱地(488.6mg·kg-1),有机物质的输入量、种植制度和水肥管理是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2)旱地、水旱轮作地、双季稻水田和一季稻水田的DOC/TOC均值分别为0.32%、0.27%、0.24%、0.24%,其相应的MBC/TOC均值分别为3.02%、2.88%、3.22%、2.91%;(3)DOC、MBC、TOC相互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秸秆还田(土)和增加土地复种指数是调控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
黄伟生彭佩钦苏以荣黄道友朱奇宏
关键词:耕地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被引量:89
2006年
在亚热带丘陵区1a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结果发现:茶园间作白三叶草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N、水解N的含量、K的活性、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消耗了部分有效P;增加了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延缓和缩短了夏季高温干旱与秋季持续干旱时间;获得了土壤降温时增温、保温与升温时降温的双向动态调控效果,增加了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延缓了高温和低温的出现时间,缩短了过度高温时间,减少了高温对茶树生长产生的影响;抑制了杂草生长,增加了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了虫害发生率。从而形成了立地环境.茶树.伴生生物群落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后,春秋茶的酚氨比分别下降了17.10%和30.90%,产量提高了32.65%。
宋同清王克林彭晚霞王久荣肖润林曾馥平汤宇
关键词:幼龄茶园生态效应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耕作土壤的磷素状况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对湖南省沅江市典型区域高密度采样分析和农户基本情况调研,研究了洞庭湖区4种主要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状况。结果表明,4种主要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磷素都呈盈余状态,盈余量为旱地>双季稻水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全磷含量没有差异,平均1.00 g.kg-1;土壤提取磷(Olsen-P,下同)含量为旱地>双季稻水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成土母质(长江冲积物)是洞庭湖区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不同利用方式下磷肥施用和磷素平衡的不同是Olsen-P差异的决定因素。土壤微生物量磷(MB-P,下同)含量规律为双季稻水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旱地,其差异主要是由投入的有机物料量(双季稻水田>一季稻水田>旱地>水旱轮作地)引起的,而水旱轮作地的土壤MB-P偏高与采样时间正值油菜花期有关。
朱奇宏彭佩钦黄道友黄伟生苏以荣
关键词:洞庭湖区耕作土壤土壤磷素状况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的调控效果被引量:36
2005年
在亚热带丘陵区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覆盖与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和其他生态因子的调控效果以及对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年动态变化可分为饱和稳定期(2~6月)、急剧下降期(7~10月)和逐步回升期(11月至次年1月)3个时期,与茶树的全年生长发育时期(春茶采摘期、夏秋茶采摘期及休眠越冬期)的需水规律非常吻合;随着土层的加深,茶园土壤的含水量逐渐增大,变异幅度减小,在高温干旱和持续干旱时期,各层次的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0~20 cm的表土层下降趋势明显,20~40 cm,40~60 cm土层下降缓慢,且滞后效应非常明显,分别滞后了8 d和13 d;间作白三叶和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的调控效果表现为:提高了关键土层(0~20 cm)和关键时期(4~10月春夏秋茶采摘期)的土壤水分,延缓和缩短了干旱时间;同时加强了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促进了茶树的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提高了茶叶产量,清耕、白三叶间作和稻草覆盖的产量分别为149.08 g/m2,199.75 g/m2和188.12 g/m2,其中以间作白三叶的效果更好.
彭晚霞宋同清肖润林杨知建李盛华夏艳珺汤宇
关键词:稻草覆盖土壤含水量
长期不同施肥稻田土壤的氮素形态及矿化作用特征被引量:31
2007年
利用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点的土壤样品,研究不同施肥稻田土壤的氮素形态及矿化作用特征.采用酸水解-蒸馏法测定土壤酸解总氮(TAHN)及其各组分含量;淹水密闭培养法测定土壤净矿化氮量(NMN).结果表明:①稻田土壤TAHN是全氮(TN)的主体(64%~73%),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其含量.单施无机肥处理对微生物量氮(MBN)、氨基酸氮(AAN)、酸解铵态氮(AN)、氨基糖氮(ASN)和酸解未知氮(HUN)的含量影响不大;无机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各形态氮的含量;无机配施秸秆处理显著提高MBN、AAN、AN的含量.②14周的淹水密闭培养中,各施肥处理土壤NMN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矿化速率于培养3、4周后分别达到最大值.无机配施有机肥或秸秆处理土壤氮的矿化量、矿化率及矿化速率均高于单施无机肥处理.③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NMN与TN、TAHN、MB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MN与TAHN中各组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进一步作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土壤氮矿化作用的增强,AAN和HUN的贡献增大,MBN对氮矿化也有重要的贡献.
郝晓晖肖宏宇苏以荣吴金水胡荣桂
关键词:稻田土壤长期定位试验矿化作用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区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36
2006年
在亚热带丘陵区红壤幼龄茶园经过4年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田间小区试验,对土壤剖面分析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均能明显增加土壤表层有机C、碱解N、有效P.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P。剖面中土壤有机C、微生物量C、全N、碱解N、土壤微生物量N、全P、有效P、微生物量P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稻草覆盖影响到40cm土层左右,阃作白三叶草影响到20cm左右。0~20cm土层微生物量C/有机CT2〉T3〉T1,3个处理微生物量N/全N在1.02~2.74之间,微生物量P和全P比值在2.27~13.1之间。亚热带丘陵区红壤幼龄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C、碱解N、微生物量N、有效P、微生物量P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全N、全P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沈程文肖润林徐华勤夏艳君任全黄瑶
关键词:幼龄茶园稻草覆盖土壤微生物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