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59)

作品数:21 被引量:87H指数:6
相关作者:刘进张文胜杨小霖马汉祥刘爱杰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异氟醚
  • 15篇乳化异氟醚
  • 8篇麻醉
  • 7篇静脉注射
  • 5篇静脉
  • 5篇BEAGLE...
  • 4篇毒性
  • 3篇麻醉药
  • 3篇麻醉作用
  • 3篇挥发性麻醉药
  • 2篇单次
  • 2篇单次静脉注射
  • 2篇毒性研究
  • 2篇心肌
  • 2篇心肌保护
  • 2篇心肌细胞
  • 2篇药代
  • 2篇药代动力学
  • 2篇药物
  • 2篇异丙酚

机构

  • 20篇四川大学华西...
  • 8篇武汉大学
  • 7篇山东大学
  • 5篇川北医学院附...
  • 5篇宁夏医学院附...
  • 4篇贵阳医学院附...
  • 4篇利川市人民医...
  • 3篇川北医学院
  • 3篇四川大学
  • 2篇宁夏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青海省人民医...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郧阳医学院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郧阳医学院附...
  • 1篇清远市人民医...

作者

  • 21篇刘进
  • 18篇张文胜
  • 12篇杨小霖
  • 10篇杨宗斌
  • 10篇刘爱杰
  • 10篇马汉祥
  • 9篇杨经文
  • 8篇罗南富
  • 7篇饶艳
  • 3篇王焱林
  • 3篇易明量
  • 2篇陈玉培
  • 1篇孙海峰
  • 1篇曹德钧
  • 1篇徐茜
  • 1篇柴云飞
  • 1篇赵文娟
  • 1篇陈洁
  • 1篇曹伟
  • 1篇杨孟昌

传媒

  • 8篇中华麻醉学杂...
  • 4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eagle犬静脉注射乳化异氟醚的急性毒性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Beagle犬静脉注射乳化异氟醚的急性毒性。方法健康成年Beagle犬6只,雌雄各半,月龄6~8月,体重6~8k,设定乳化异氟醚注射液(120mg/m1)剂量序列为1.2、1.5、1.8、2.1、2.4、2.7、3.0、3.3、3.6、3.9ml/kg。用30%脂肪乳定容至d.0ml/kg,注射时间60s,以3.0ml/kg为初始剂量,采用间隔剂量给药的方法,注射后犬死亡,则下一只犬间隔一个低剂量给药,注射后犬未死亡,则下一只犬间隔一个高剂量给药,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最低致死剂量,然后用这两个剂量之间的剂量[近似致死剂量(ALD)]给1只犬注射。观察毒性反应,死亡犬作大体解剖,体积、颜色、纹理改变的器官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Beagle犬静脉注射乳化异氟醚的ALD和MTD分别为252、216mg/kg,其急性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BP降低,呼吸变浅、变慢,HR降低,出现室颤。死亡犬的大体解剖和各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结论Beagle犬静脉注射乳化异氟醚的ALD和MTD分别为252、216mg/kg,其急性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和循环功能抑制。
刘爱杰张文胜马汉祥杨小霖杨宗斌饶艳罗南富刘进
关键词:异氟醚急性毒性实验最大耐受剂量
不同剂量咪达唑仑与乳化异氟醚对大鼠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
2009年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咪达唑仑与乳化异氟醚对大鼠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25只,体重240-300g,随机分为5组(n=25),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实验,M组和I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乳化异氟醚,首剂量分别为17.3mg/kg、0.55ml/kg;MI1组、MI2组和MI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4、1/2、3/4咪达唑仑催眠效应半数有效剂量(ED50)+乳化异氟醚(首剂量分别为0.22、0.19、0.12ml/kg),各组相邻剂量比值均为0.85,采用改良序贯法计算各组咪达唑仑、乳化异氟醚催眠效应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催眠有效的标准:前爪翻正反射消失。采用等辐射分析法判断不同剂量咪达唑仑与乳化异氟醚催眠效应的相互作用。结果M组咪达唑仑催眠效应的ED50及其95%CI为26(22~30)mg/kg;I组、MI1组、MI2组及MI3组乳化异氟醚催眠效应的ED50及其95%CI分别为0.67(0.61—0.73)、0.30(0.28~0.33)、0.22(0.18~0.26)、0.18(0.16~0.20)ml/kg。MI1组、MI2组、MI3组两药相互作用系数分别为1.51(P〈0.01)、1.21(P〈0.05)、0.98(P〉0.05)。结论咪达唑仑6.5、13mg/kg复合乳化异氟醚时两药的催眠效应为协同作用,咪达唑仑19.5mg/kg复合乳化异氟醚时两药的催眠效应为相加作用。
杨经文陈本桢易明量张文胜刘进
关键词:咪达唑仑药物相互作用
肺癌手术患者不同自控镇痛方案发生肺部感染的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肺癌手术患者硬膜外与静脉自控镇痛对肺部感染的对比分析,为肺功能的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5月医院接诊的肺癌手术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成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每组各40例,PCEA组选用容量为100ml的自控镇痛(PCA)泵,在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术后,置一导管在硬膜外接PCA泵处,持续镇痛,PCIA组将输液装置接在静脉穿刺一端,PCA泵接在另一端,持续镇痛。结果两组镇痛均有效,VAS评分PCEA组显著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EA组肺癌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10.0%明显低于PCIA组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肺癌手术后3、5d的肺部能力的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术后PCEA组的肺功能通气的最大量(MVV)、用力第一秒的呼出气体量(FEV1.0)、肺总量(TLC)及使力肺活量(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EA降低肺癌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率较明显,且对术后患者疼痛水平的降低效果更加显著,并且对患者肺部功能各个指标回归正常更加有利。
陈洁王云刘德生赵文娟沈淼
关键词:静脉自控镇痛硬膜外自控镇痛肺癌手术患者肺部感染
ATP敏感性钾通道在乳化异氟醚心肌保护效应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是否参与乳化异氟醚(EI)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乳鼠离体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H/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N组)、缺氧/复氧组(H/R组)、H/R+脂肪乳组(F组)、H/R+10mmol.L-1格列本脲组(G组)、H/R+1.68mmol.L-1EI组(EI组)和H/R+1.68mmol.L-1EI+10mmol.L-1格列本脲组(EIG组),n=6。各组取细胞培养上清液测定LDH活力与cTnI含量,心肌细胞匀浆后测定SOD活力与MDA含量;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生长特性及形态的变化。结果与N组比较,各组的LDH、MDA、cTnI均升高(P<0.05),SOD下降(P<0.05)。与H/R组比较,F组的SOD下降(P<0.05),LDH、MDA、cTn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的SOD、LDH、MDA、cTn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I组和EIG组的LDH、MDA、cTnI均降低(P<0.05),SOD升高(P<0.05)。与F组比较,EI组和EIG组的LDH、MDA、cTnI均下降(P<0.05),SOD升高(P<0.05)。与EI组比较,EIG组的LDH活力、MDA和cT-nI含量均升高,SOD活力降低(P<0.05)。结论乳化异氟醚对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激活ATP敏感性钾通道有关。
杨孟昌陈玉培张文胜刘进徐茜曹德钧李攀
关键词:乳化异氟醚原代培养心肌细胞复氧ATP敏感性钾通道
犬静脉注射乳化异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测定犬静脉注射乳化异氟醚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静脉),并与吸入异氟醚麻醉时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吸入)进行比较。方法将40只杂种犬平均分成静脉和吸入麻醉两组。应用序贯法和自身交叉法同时测定犬的MAC值。结果静脉组序贯法所测得的MAC静脉(0.94±0.10)%,与自身交叉法所测得的前6个交叉点的MAC静脉(0.89±0.14)%或全部交叉点的MAC静脉(0.93±0.13)%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吸入组序贯法所测得的MAC吸入(1.29±0.10)%,与自身交叉法所测得的前6个交叉点的MAC吸入(1.24±0.06)%或全部交叉点的MAC吸入(1.33±0.09)%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MAC静脉均小于MAC吸入,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乳化异氟醚静脉麻醉时的MAC静脉明显小于吸入异氟醚麻醉时的MAC吸入,序贯法和自身交叉法对MAC的测定结果无明显影响。
杨小霖张文胜马汉祥杨宗斌刘爱杰罗南富刘进
关键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乳化异氟醚
妊娠对大鼠吸入性全麻药血/气分配系数和组织/气分配系数的影响
2006年
目的观察妊娠对大鼠吸入性全麻药血/气分配系数及组织/气分配系数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3月龄)雌性妊娠(妊娠18-22 d)和非妊娠SD大鼠各10只,分别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经腹主动脉抽血用于测血/气分配系数,放血处死后,分别取心、肝、肾及脑组织并制成匀浆,采用注射器顶空二次平衡法经气相色谱仪测定七氟醚、异氟醚和氟烷的血/气分配系数及组织/气分配系数。结果与非妊娠组相比,妊娠组氟烷的血/气分配系数和脑/气分配系数降低(P<0.05),七氟醚、异氟醚的血/气分配系数、肝/气分配系数、肾/气分配系数、心/气分配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降低大鼠氟烷的血/气配系数和脑/气分配系数,但不影响七氟醚和异氟醚的血/气分配系数和组织/气分配系数。
饶艳李华凤王焱林曹伟张文胜刘进
关键词:妊娠药代动力学
乳化异氟醚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观察乳化异氟醚(8%体积分数)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原代培养的Wistar乳鼠心肌细胞建立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正常培养组、模型组、脂肪乳组、乳化异氟醚(终浓度0.28mmol/L)。各组心肌细胞做相应分组处理后,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的生长状态和搏动频率,并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基因bcl-2 mRNA、bax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定量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乳化异氟醚组和脂肪乳组均可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但乳化异氟醚组与脂肪乳组比较降低更明显(P<0.05)。乳化异氟醚可显著上调Bcl-2表达(P<0.05)、下调Bax表达(P<0.05);脂肪乳对Bcl-2和Bax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乳化异氟醚及其其中的成分之一脂肪乳可抑制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的凋亡;乳化异氟醚对缺氧复氧损伤的抗凋亡作用与其心肌细胞Bcl-2表达上调和Bax表达下调有关。
谭兴琴陈玉培张文胜刘进
关键词:乳化异氟醚心肌细胞培养心肌保护BAX
乳化异氟醚腹腔注射对大鼠的麻醉作用与安全性被引量:42
2004年
目的 观察乳化异氟醚单次腹腔注射对大鼠的麻醉作用及测定乳化异氟醚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半数致死剂量(LD50)。方法 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13组,ED50组(内含6个亚组)、LD50组(内含6个亚组)及对照组,每亚组及对照组各10只,雌雄各半。其中ED50组为单次腹腔内注射不同浓度2.30%-6.00%乳化异氟醚1.5ml/100g,LD50组为单次腹腔内注射不同浓度4.09%-10.64%乳化异氟醚2ml/100g。对照组为单次腹腔注射纯30%脂肪乳2ml/100g。观察大鼠翻正反射、毒性反应和死亡。结果 ED50组和LD50组乳化异氟醚用量分别相当于液态异氟醚的(0.57±0.07)ml/kg和(1.26±0.10)ml/kg,95%可信区间分别为0.51-0.64和1.10-1.45ml/kg,ED50组麻醉起效时间为(2.6±1.0)min,作用时间为(28±11)min;治疗指数(TI)为2.24。结论 (1)单次腹腔注射乳化异氟醚在大鼠可产生有效的可逆的全身麻醉作用;(2)乳化异氟醚腹腔注射为短时间(20-30min)动物实验提供一新的麻醉给药途径;(3)单次腹腔注射乳化异氟醚ED50、LD50测定为该麻醉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
孙海峰王泉云梁小民张贞雄刘进
关键词:异氟醚腹腔注射麻醉安全性剂量效应关系半数致死剂量
乳化异氟醚与芬太尼麻醉作用的相互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芬太尼与乳化异氟醚在大鼠给予夹尾刺激时,其麻醉作用的相互影响。方法75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芬太尼组、芬太尼+乳化异氟醚组、乳化异氟醚组,以夹尾是否有四肢或躯体发生逃避反射作为终点指标,采用序贯法分别测定各组药物的ED50,用Dixon-Mood法计算药物的ED50,用等辐射方法和algebraic分析法分析药物的相互影响。结果3组间大鼠体重无显著性差异;通过等辐射分析和algebraic分析显示芬太尼和乳化异氟醚是协同作用(P<0.01)。结论乳化异氟醚与芬太尼在麻醉作用上能产生协同性。
杨经文陈燕高安量张文胜刘进
关键词:乳化异氟醚芬太尼麻醉作用
Beagle犬静脉注射异氟醚注射液的长期毒性研究
2017年
目的经犬静脉单次给予异氟醚注射液连续30d后,评价异氟醚注射液是否对犬各脏器、系统产生损害及其损害程度和可逆程度。方法将24条Beagle犬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生理盐水2.0ml/kg)、溶媒对照组(30%脂肪乳2.0ml/kg)、实验A组(异氟醚注射液1.31ml/kg)和实验B组(异氟醚注射液1.31ml/kg)。每组6条,雌雄各半。生理盐水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和实验A组每天静脉给药1次,连续30d;实验B组每3d给药1次,共10次。实验期间记录犬体重及观察其他一般状况;间断行心电图和尿液常规检查;给药期结束时(最后一次给药结束后24h)所有犬进行血液学、生化、电解质检查及骨髓涂片检查;同时每组放血处死一半犬取各脏器及给药局部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剩余犬观察2周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1)恢复期结束时(最后一次给药结束后2周)实验A组和实验B组凝血酶原时间(PT)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2±0.3)比(6.1±0.3)s(P=0.025),(5.2±0.3)比(6.1±0.3)s(P=0.029);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2±0.3)比(5.7±0.7)s(P=0.115),(5.2±0.3)比(5.7±0.7)s(P=0.180)。(2)给药期结束时实验A组血清尿素(UREA)浓度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9)比(6.9±2.3)mmol/L,P=0.036];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0.9)比(5.8±0.8)mmol/L,P=0.314]。(3)给药期结束和恢复期结束时均未发现犬各器官有特异性组织病理学损害。结论长期静脉注射异氟醚注射液对犬各脏器和系统未产生明显毒性损害。
杨宗斌张文胜刘爱杰杨小霖马汉祥王焱林刘进
关键词:静脉注射长期毒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