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4023)

作品数:8 被引量:67H指数:5
相关作者:臧绍先魏荣强江燕李昶宁杰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岩石
  • 2篇岩石圈
  • 2篇流变性质
  • 1篇地球内部
  • 1篇地球内部结构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层析
  • 1篇地震层析成像
  • 1篇地质
  • 1篇地幔
  • 1篇地幔间断面
  • 1篇应变率
  • 1篇应变率效应
  • 1篇粘度
  • 1篇蠕变
  • 1篇温度
  • 1篇稳态蠕变
  • 1篇物质性
  • 1篇流变学
  • 1篇块体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8篇臧绍先
  • 6篇魏荣强
  • 2篇江燕
  • 1篇宁杰远
  • 1篇周元泽
  • 1篇富起来
  • 1篇李昶
  • 1篇周蕙兰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Earthq...
  • 1篇Scienc...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大陆非构造活跃区岩石圈三维热结构的研究及推论
<正>岩石圈的热结构一般指岩石圈的温度分布及热岩石圈厚度,其对研究岩石圈介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大陆地区由于其位置特殊,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理想场所,确定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热结构是重要而基...
魏荣强臧绍先
文献传递
中国大陆块体划分及问题
<正> 1.中国块体划分的意义和进展大陆岩石圈形成演化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复杂,吸引了世界地学界的主意。长期以来,各国的地球工作者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形成演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根据地质构造活...
臧绍先富起来
文献传递
岩石圈流变结构的一种新的应变率约束被引量:11
2004年
对目前存在的 3种应变率约束条件 (常应变率 ,常构造力 ,与应变率有关的构造力约束 )进行了讨论 ,它们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岩石圈内的应变率分布及实际观测 .基于近几年GPS测量的研究结果 ,提出利用GPS实测应变率对岩石圈流变结构进行约束的新方法 .对华北地区实际流变剖面的计算结果表明 ,本文方法克服了上述三种约束条件的不足 ,利用它所确定的岩石圈流变结构更为合理 ,在流变性质上较好地反映了与大地构造的对应关系 ,而且一定程度上反映岩石圈内各种状态参量及物质参量对流变结构的影响 .
魏荣强臧绍先
关键词:岩石圈GPS
华北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的一种初步模型被引量:30
2002年
利用华北地区(105~124°E,30~42°N)的地震P波速度资料和大地热流资料建立了华北岩石圈的三维波速分布及温度分布.考虑了摩擦滑动、脆性破裂及蠕变三种主要的流变机制在岩石圈中的作用.计算了华北岩石圈流变强度及粘度的三维分布.结果表明,岩石圈的流变强度和粘度有着明显的分层特征.在应变率为ε=10-15 s-1的情况下,上地壳上部为脆性区,下部有可能是以蠕变为主的延性区;中地壳可以是以脆性破裂为主的脆性区,也可以是上层以脆性破裂为主而大部分是以蠕变为主的延性区;而下地壳几乎均是以蠕变为主的延性区;壳下岩石圈上部是以脆性破裂为主或以蠕变为主的高强度区.同时可以看出,流变强度在水平方向上有很大的不同,与大地构造有着明显的联系.讨论了岩石圈波速结构,温度分布对流变结构的影响,并对改进岩石圈流变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臧绍先李昶宁杰远魏荣强
关键词:流变性质粘度
多矿物岩石流变规律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被引量:8
2002年
总结了近年来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的流变规律的研究 ,阐述多矿物岩石流变性质研究的意义和进展 .再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 ,详细论述了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模型 :算术平均方法、几何平均方法和能量极小方法 .最后 ,指出这方面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江燕臧绍先
关键词:稳态蠕变
多矿物岩石经验流变规律:与边界理论无关的能量极小方法被引量:1
2003年
在边界理论的能量极小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组成矿物的分布对岩石流变性质的影响,改进约束条件,提出与边界理论无关的能量极小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4种多矿物岩石进行计算. 结果表明,此方法的物理解释合理,与实验结果也非常吻合.
臧绍先江燕魏荣强
关键词:流变性质地质
Empirical rheological law of multiphase rocks:Energy minimizing approach independent of bound theory
2003年
Based on energy minimizing approach of bound theory,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onstituent minerals on rheological property of rocks is discussed. Energy minimizing approach independent of the bound theory is advanced after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 is improved. The strength of four multiphase rocks is calculated with the new empirical rheological law.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ew law has a reasonable physical explanation and fits the experimental data very well.
ZANG Shaoxian, JIANG Yan & WEI Rongqiang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关键词:流变学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2003年
The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done by Chinese geophysicists from 1999 to 2002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includes several research areas: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interiors using seismic tomography, anisotropy of the upper mantle in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quality factor Qb for S waves, subduction zone, mantle discontinuities,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arths materials and others. The review concerns mainly the contents, the method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It can be seen that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has been made in the last 4 years in China. It is shown on three aspects: advancement made on some preexistent areas; pioneering on some new fields and new methods adopted.
臧绍先周蕙兰魏荣强周元泽
关键词:ANISOTROPY
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对 1999~ 2 0 0 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分别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研究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 ,S波介质品质因子Qβ,俯冲带研究 ,地幔间断面的研究 ,地球物质性质的实验研究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各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使用的主要方法和得到的结果 .从这 4年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中国的科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中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 :一些原有领域中的研究更加深入 ;开辟了新的方向 ;
臧绍先周蕙兰魏荣强周元泽
关键词:地震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层析成像俯冲带地幔间断面
岩石破裂强度的温度和应变率效应及其对岩石圈流变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4
2006年
研究了温度和应变率对岩石破裂强度的影响,得到了岩石圈中一些典型岩石破裂强度的新的经验规律.新的经验规律除考虑围压和标本尺度的影响外,还考虑了温度和应变率的影响,并增加了新岩石的结果,所以更能反映岩石圈内岩石破裂的真实状态.通过对鄂尔多斯平均流变结构的计算和对比研究表明:传统的忽略脆性破裂的流变模型过高地估计了流变强度,流变机制的分布也不尽合理.而考虑了脆性破裂机制的流变模型的结果表明脆性区分为两部分,浅部以摩擦滑动机制控制,深部以脆性破裂机制控制.由于新的经验规律考虑的代表性岩石更全面,并考虑了应变率的影响,得到的脆性区的范围进一步增大,流变强度进一步降低.
魏荣强臧绍先
关键词:温度应变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