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B22012900)

作品数:30 被引量:714H指数:16
相关作者:温仲明焦峰焦菊英卜耀军杨勤科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6篇黄土丘陵
  • 14篇土壤
  • 10篇丘陵区
  • 10篇黄土丘陵区
  • 9篇植被
  • 9篇丘陵
  • 9篇耕地
  • 8篇退耕
  • 8篇退耕地
  • 8篇沟壑
  • 7篇丘陵沟壑区
  • 6篇养分
  • 6篇水分
  • 6篇土壤水
  • 6篇土壤水分
  • 6篇土壤养分
  • 5篇黄土丘陵沟壑...
  • 4篇演替
  • 4篇植被恢复
  • 4篇土地利用

机构

  • 25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榆林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郑州大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作者

  • 30篇温仲明
  • 27篇焦峰
  • 15篇焦菊英
  • 13篇卜耀军
  • 10篇杨勤科
  • 8篇李锐
  • 8篇赫晓慧
  • 4篇马祥华
  • 3篇王飞
  • 3篇张晓萍
  • 3篇白文娟
  • 2篇刘宝元
  • 2篇陈云明
  • 1篇从怀军
  • 1篇石辉
  • 1篇焦锋
  • 1篇焦锋
  • 1篇段建军
  • 1篇张广军
  • 1篇梁伟

传媒

  • 7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西北林学院学...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草业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3篇2007
  • 6篇2006
  • 19篇2005
  • 2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植被适宜性空间分析与制图被引量:2
2007年
以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为研究区,以植物自然分布为基础,利用DEM地形分析方法,对降雨、温度等因素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物种的生态环境需求,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该区38个物种适宜性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评价立地对植物生长型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利用DEM地形分析与GIS空间分析,可以很好地将物种适宜性的空间变化表现出来;利用VB编程,结合GIS,将物种适宜性与立地适宜性的空间变化予以图形显示。随着数据的积累和数据采集手段的改进,所采用的方法对于区域植被空间适宜性评价可提供积极的借鉴作用。
温仲明赫晓慧焦峰Tim R. McVicarLingTao LiTom G. Van Niel
关键词:地形分析
农牧交错带不同人工植被下荒漠化土壤肥力的变化被引量:24
2006年
研究了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地上种植人工植被后,在不同的植被恢复类型和生长状态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人工植被的建立与生长,土壤肥力总体趋于好转,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土壤质地变细,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同时,使流动沙地向半固定、固定沙丘方向转化。但随着植被盖度和植被种类的不同,不同样地土壤肥力差异很大;多年生乔木林改良土壤肥力的潜力最高,耕作粗放的农地土壤肥力有所下降。
赫晓慧常庆瑞温仲明焦峰李锐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荒漠化土壤肥力
黄土丘陵县域尺度整体景观格局分析被引量:38
2005年
以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利用GIS和统计分析相结合,选取景观优势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破碎度和平均景观斑块分维等指标,对黄土丘陵区安塞县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对各种景观类型的优势度的影响十分显著,集中体现在坡耕地和荒坡地上,二者面积之和达到总面积的73.12 %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增强,景观破碎度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斑块形状受地貌形态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集中体现在有林地和荒坡地上,其形状指数值大于其它景观类型;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平均斑块分维数总体趋势呈缓慢上升。这些结果表明,安塞县目前的景观格局极不合理,不利于安塞县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焦峰温仲明王飞张晓萍杨勤科李锐
关键词:土地利用图地貌形态斑块面积有林地
黄土丘陵区人工小叶杨生长空间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被引量:11
2005年
小叶杨是黄土高原主要水土保持树种之一,但营造坡位和方式的不同,其生长的空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坡下部小叶杨平均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参数都明显优于坡中部和上部,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生长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小叶杨的树高和胸径生长潜力分别为沟谷地带小叶杨的77.53%、34.88%、31.88%和75.59%、39.51%、33.36%;小叶杨(+沙棘)混交林,其林分的平均树高、地径、胸径及冠幅等生长参数都明显高于纯小叶杨林,混交小叶杨林比纯小叶杨林有更好的稳定性。小叶杨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坡下>坡中>坡上,随坡位升高,其差值逐步增大;混交比纯林模式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更大;在100~500cm土层的小叶杨林地普遍存在低于凋萎湿度的土壤干层,即使通过雨季降水的补充也难以恢复。
焦峰温仲明焦菊英卜耀军赫晓慧马祥华
关键词:黄土丘陵小叶杨土壤水分效应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被引量:48
2005年
采用TWINSPAN分类和CA排序方法,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进行了分类与排序。结果表明:在40a的演替过程中,退耕地植被大体上经历了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bungeana)为优势种的群落、铁杆蒿(Artemisiagmelinii)为优势种的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ischaemum)为优势种的群落,4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表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和递进性。排序轴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以及地形因子或强或弱地影响着退耕地自然植物群落的变化,其中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土壤水分以及坡度与植物群落变化之间的关系密切。
白文娟焦菊英马祥华温仲明焦峰
关键词:退耕地植被恢复植物群落分类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特征被引量:42
2005年
在延安、安塞和吴旗选择典型黄土丘陵不同植被类型区的不同年限退耕地为试点,通过S型方法采集土样,应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进行了养分分析,并应用传统统计学对土壤养分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土壤养分性质均存在着空间变异。受传统农业影响的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的变异较大;而全P和速效P的变异相对较小。不同退耕年限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变异系数存在着明显差别。退耕初期,受耕作和施肥影响,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植被特征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变异性较大;随着耕作施肥活动的停止和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消耗,使土壤养分含量有一个降低的过程,土壤养分的变异也较大;而随着植被恢复和群落演替的继续,植被枯落物逐步增多,土壤也逐步发育,植被指数与土壤养分均呈增长趋势,并在退耕地20年左右时达到稳定状态,但土壤的发育往往滞后于植被特征的变化。
焦峰温仲明焦菊英李锐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养分
纸坊沟流域黄土丘陵区土地生产力变化与生态环境改善被引量:34
2006年
该文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土地生产力变化与生态环境改善间的关系及政策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林草植被在控制水土流失方面的特殊作用,林灌草用地与农耕地间的相互转化,是导致流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在1958年,由于植被的彻底破坏,流域不仅土壤侵蚀剧烈,而且土地生产力也为历史最低水平,生态环境极度恶化。随着林草植被的恢复,尤其是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土地生产力的变化切相关。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均最小耕地面积,大大缓减了由于人口增长而引起的农耕地的扩张,间接促进农耕地向林草等生态用地的转移,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政策可以通过新技术的推广等提高土地生产力进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政策也可以通过直接的实物补贴等对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影响,如退耕补贴。政策途径的选择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温仲明焦峰赫晓慧杨勤科刘宝元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人口变化土地利用土地生产力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被引量:122
2005年
研究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在显域生境下,植被自然演替过程虽然趋向于该区原有植物群落类型,但经过40~50年的时间,仍未形成灌丛或稀树等群落,分布较多的仍是长芒草、铁杆蒿、白羊草、大针茅和达乌里胡枝子等群落类型.从植被恢复时间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来看,除全P外(P>0.05),有机质、全N、速效氮、速效钾的变化极显著(P<0.001),速效磷变化较显著(0.05<P<0.01),并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除恢复时间外,养分含量变化也随土壤剖面深度而变化,其中除全P含量变化较显著外(P<0.05),其余各养分含量变化都达极显著水平(P<0.001).土壤养分变化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相关极显著(P<0.001),而与全P与速效磷相关性不明显(P>0.05),全P与速效磷二者相关性也不明显(P>0.05).
温仲明焦峰刘宝元卜耀军焦菊英
关键词: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土壤养分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叶杨林生长的空间差异分析——以吴旗县为例被引量:9
2005年
小叶杨是黄土高原地区栽植较为广泛的树种之一。通过对不同坡位小叶杨纯林和小叶杨+沙棘混交林中的小叶杨的生长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坡下位的小叶杨生长良好,郁闭度为30%,树高可达12.67m,而坡中位和坡上位的小叶杨树高仅为5.70m和5.21m,相差1倍以上。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生长状况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的生长位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小叶杨的树高和胸径相对生长潜力分别为沟谷小叶杨的77.53%,34.88%,31.88%和75.59%,39.51%,33.36%;但小叶杨与沙棘混交后,生长表现较为良好;混交林的覆盖度最高、并且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较多且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研究表明,小叶杨作为该地区的一个隐域树种,除沟谷等一些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外,不宜进行大面积栽植。
温仲明从怀军焦峰王飞
关键词:小叶杨树高胸径混交林黄土丘陵沟壑区杨林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横断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05年
以黄土丘陵区的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横断面上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得出如下规律:①从总体来看,土壤水分含量大致是阴坡高于阳坡,坡下高于坡上,地形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植被的影响也非常重要。②在小流域断面水分分布中,乔木林地的平均含水量最低,灌木林次之,草本植被最高。表明丘陵区最适宜的植被应是草本植被和灌木群落。③植被的生长弱化了断面地形变化的影响,刺槐的阴阳坡、上下坡的土壤水分含量趋于接近,柠条的生长良好时的大耗水量也使阴坡和坡下的水分优势减弱,长势良好的草本群落使梁峁坡上的土壤水分状况优于其他坡位。④纸坊沟小流域除阴坡草本植被外,全部有土壤干层的存在,但并不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因此,在植被恢复良好的地区,干层的产生是正常的。
赫晓慧温仲明李锐卜耀军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环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